正文

朋友

(2020-04-06 12:26:45) 下一個

            朋友一詞,在最初的定義裏應該是有共同價值觀,有共同語言的人,是知己,但現在它的外延是乎更加寬泛,熟人也算成是朋友。有一位這樣的朋友,幾周前來我這說點事,事說完了聊會兒天,我說:手套,消毒液到處都沒有買的。她說:她們實驗室她說了算,她拿了一些手套,可以給我一點。我隨口說好啊。我當時鼻子有點不舒服,用了紙巾,她見狀身子往後縮了縮,問我是不是感冒?我說不是啊。又扯了一會兒,然後她高高興興回家去了,一周後接到她一個電話,一開始還以為是手套的事,後來發現就是問候一下,壓根不提手套的事。放下電話,我心事曲折的想,大概是check我得感冒沒有吧?嘿嘿,如果是年輕氣盛,我們大概是連普通朋友都沒有做的,年紀大些,寬容了,情也淡了,朋友還是朋友,大概永遠都成不了知己。

                 我和楊算是同事,她教英文,我教數學,同屬基礎課部,係裏經常一起開大會,一起唱歌,一起開運動會,慢慢接觸多了,於是成了朋友,磕磕碰碰二十幾年,前年一起做一點事,從開始吵到結尾,還沒散,大概這輩子也是散不了的,就像是淬了火的金屬。

           

            彥是我的發小,我們的父母在同一所大學裏工作,我們畢業於這所大學的附屬中學,班上五十幾個人大約有二十個人出國,彥在國內讀的博士,和她先生在同一所大學裏教書,未能出國是她的痛,她把希望寄托在她兒子身上,但她兒子不好這口,於是她總是忿忿的。我真心實意勸她,出國就那樣,普通人的日子,你帶七八個研究生,比我們更有尊嚴。也不知她聽進去沒有,有一次她問我,你知不知道海帶(待)是什麽,就是沒有工作的海歸。我不記較,俗人那有沒有嫉妒心的呢?後來國內的人錢越賺越多,她買了一些房子,偶而來點妄自尊大,但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今年新冠她關在家裏,擔心她,每天微信,打氣問候,後來兩國扯來扯去,她經常發一些不三不四的貼子,則開始急哧白咧的解釋,後來的貼子越來越過份,居心不良的,上周又發來二個美國是多麽慘的貼子,還假模假式問是真還是假。我懟她:這二個貼子一看標題我就不會打開,如果這種貼子能讓你幸福,你就相信吧。然後她把我拉黑,當時挺生氣的,第二天醒居然過了好久才想起這回事,三十幾年的友情散夥,並沒有想像中的感覺那樣遺憾,友誼的駱駝早已疲憊不堪,貼子隻不過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Angi是美國同事,也是朋友,她跳槽到別家公司,除了party 還要請她吃飯,她忙我也忙,約了二個月才約到3月中旬某周六,一個很popular 的中國Buffet ,但後來疫情吃緊,周三給她發信息說想延後,她回複,感覺她不太高興,嫌我小題大做,我簡單解釋了一下也沒多說,互相理解吧,二周後她打電話問候,昨天,給她發了一個reminder,提醒她shopping 記得戴口罩,她不一定戴,但多一點提醒總是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