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遙遠的父親

(2021-06-20 12:38:34) 下一個

2020年的父親節,我給八十多歲的老爸打電話,告訴他這個節日我們兩個都過,他非常開心。今年的父親節,我收到了孩子們的禮物,卻沒有人打電話。給了我生命讓我能夠過父親節的父親,已然去世。找到這篇寫於2015年送給他的父親節禮物,聊以慰藉。

  •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父親的記憶力很好。我還在上中學時,一次他回家,問起我在學什麽課文,我說在學魯迅的故鄉。他竟然把開頭和結尾背了出來。尤其是結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於是我也記住了這幾句話。

前一陣和老爸通電話,我才問清楚了他大學畢業後的經曆,補上了很多記憶中空缺的部分。何年何月,因為什麽原因從一個地方調動到另一個地方,直到現在所在的工作和居住了近三十年的城市。一個在他們那個年代很普通的故事。但在這之前我對老爸經曆的事情隻知道大概,他也不大跟我提起這些。隻知道他從小受過很多苦,很餓的時候甚至吃過麥糠。他勤奮好學,從偏遠的農村艱難地考上了大學,在村裏傳為美談。他一直在外麵工作,我們一家則在農村,隻有夏收秋收過年過節他才回家來,也要忙於收割莊稼或走親訪友的。直到我上中學我們才調動到他工作的城市團聚到一起。我對父親的印象才在現實中拚湊到了一起。

小時候我總感覺父親很嚴厲,對我管教很多。印象很深的是他喝酒之後紅著臉說話,像吵架一樣。所以原來我們貼心的交流很少,大多是單向的命令。偶爾也有親切和溫情的談話,但並不多。他大學畢業後的經曆還是有些坎坷的,但在特殊的時期這樣的故事很多。工作穩定後他很努力,從工程師到主任工程師又到總工程師。到後來退休了還有多個公司要返聘他。他是搞技術的,也喜歡學知識,為了學英語買了第一台電視機。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能夠通曉。在那個年代,這可能是地上本沒有路的路吧。

  • 父與子

我上大學時與父親有很強的代溝隔閡。坐到一起談不了幾句話氣氛就緊張起來。直到中學都是聽父親的一套,到大學開始獨立了,父親的話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開始反抗了。現在想來當時我的眼中是海闊天空的世界,父親則用他的閱曆和經驗在教育教導,或者教訓我。年少目空的我如何聽得進去。父親的經曆是現實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幫助我,希望我不要走他的彎路。但我認為他在約束,限製,壓抑,自由的鳥兒要翱翔在長空,怎能躲在老鷹的翅膀下。

後來我工作了,家裏情況有些變化,和父親也不在一個城市,和他的見麵和談話就少了些。他維護身為父親的威嚴,和我講話象是訓話。做兒子的我則是心裏不服不甘於低頭。直到出國後也沒有定時往家裏打電話的習慣,有時候幾個星期也不往家裏通話,覺得沒什麽好說的,打電話也是應付。記得有一次父親忽然歎了口氣,說父母在不遠遊,讓我心裏有些感觸。因為父親很要強的,很少說出柔軟的話語。而且我當時要當父親了,經常想我怎樣做一個爸爸,怎樣和孩子相處。自己不再隻是兒子,也要換位到父親的位置上了,對父親的話語和行為慢慢有些理解起來。

兒子出生後,我逐漸地養成定時給家裏打電話的習慣,每一次的談話時間也長了起來,話題也廣泛了。那些重複的問候中多了關心,那些不經意的閑聊中也充滿了親切。我本身也從單純的兒子過度到了既是父親又是兒子的角色。帶著父親傳下來的顏色,走著自己的步伐,遙望著孩子的天空。曆史,現實,未來,重複的年輪在轉動著。

  • 父子天性

兒子出生後,護士說看嬰兒的眼睛,和爸爸簡直一樣。我第一個給老爸打電話。他非常的高興,起了兩個名字讓選一個。看著可愛的孩子,心裏感慨很多,不由地想在我孩童時候,老爸看著我是怎樣的感情。雖然和老爸的交流是有限的,但秉承了他的性格,做事方式等很多方麵。所謂父子天性,基因是很難改變的。

有一種教育理論是你自己是怎麽被教育大的,就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在父親的年代,要忙於生計,吃飯都吃不飽,何以談教育。倉廩實而知節,生存都成問題那別的就無從談起。父親讀了很多書,而且能融會貫通,但用處並不太多。加上在外地工作,和我見麵的機會不多,回家了也有很多的農活和應酬。對我的說教基本上按照老一輩樸素的方法。

我出國後,孩子在國外出生。看到很多兒童時期重要性的文章,聯想到自己,覺得教育是一門學問。看了國外教育的一些書後,發現教育理論和中國傳統的教育很不相同。所以一邊學習摸索著一邊教育孩子。但是潛意識地還是不自覺地帶有父親的影子。有時候我嚴格的要求孩子做事比如作業等,有人說,你這一點真象你爸。心裏會立刻反駁,才不是呢,但靜下心來想一想,還是承認多少有些相像的。有本書上講父親盡量和孩子一起吃早飯。也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親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嚴父慈母,父親是威嚴的形象,和孩子是象上下級服從的關係。國外很多是父母尊重孩子,和孩子是親切的朋友關係。有個對小孩的統計是你最崇拜的人是誰,國內的回答都是名人偉人,北美的則有一多半回答是父親。有意思的是,這和教育的結果是相反的。想讓尊敬的長大後拋棄了,沒有刻意要求尊敬的卻贏得了尊敬。

正如許多名著中描寫的一樣,父與子在觀念上是 繼承 又批判,性格上相似又相異。聆聽著他們的教誨長大,身上帶著父輩的血液,但又要獨立和創新,反駁和反抗他們的有些過時的理論,走出自己的道路。

我和老爸,出國前心理上是遙遠的,那種敬而遠之的距離。時間是單向的,一去不複返。過去的時光,隻能遙望,不可能走進去。自己當了父親後,我和老爸的關係近了很多。多了些理解的緣故吧。我帶著兒子回家看望他時,和他促膝交談了半天,感覺很自然,一點沒有隔閡的感覺。希望我和我的孩子,永遠不會遙遠。父親總是愛孩子的,隻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