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的克萊默夫婦--電影“婚姻故事”

(2020-01-30 20:04:16) 下一個

當代的克萊默夫婦--電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假期結束了,看到幾篇推薦電影的文章,都有“Marriage Story”,直接翻譯為“婚姻故事”,或仿照國產神劇的翻譯,“婚姻那些事兒”。就在Netflix上從頭仔細看到了尾。

故事簡介:

女主角妮可(Nicole)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演員,在青春喜劇中演過女主,但後來遇到了男主角查理(Charile),一個大有前途的舞台劇導演,兩人一見鍾情,搬去紐約,結婚生子。妮可的家鄉在洛杉磯,為了查理隻身來到紐約,而且在查理的舞戲班子擔任舞台劇演員。這時洛杉磯的美劇劇組邀請妮可加入,於是她決心離開查理,回到自己的家去開展演員事業。兩個人雖然分開,感情依舊好朋友,但此時這個家庭已經不是兩個人了,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六歲的兒子亨利(Henry),該跟誰生活?

電影其實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開篇就是兩個人各自給對方寫了一封長信,“What I love about Nicole/Charlie”,講述對方的種種好處,蒙太奇的鏡頭對應著信裏寫的內容,生活中兩人關愛的小細節,充滿了柔情蜜意。等信讀完了溫情就嘎然而止,回到殘酷的現實中。

問題

電影的情節開展有兩條線:

  • 明線:就是孩子問題,兩個人都愛孩子,但一個在紐約,一個在洛杉磯,孩子怎麽辦?

  • 暗線:就是上麵講述的這段兩人故事。隨著情節的發展,通過對話議論等逐漸呈現出來。

明線是婚姻終止,兩人要麵對棘手的傷和氣的問題。暗線是曾經的愛情經曆和婚姻過程。

所以這部電影名為婚姻故事,實則為離婚故事。

電影不像海報上拍的那麽甜蜜,充滿了複雜的寫實,其實用下麵一張劇照更為合適。

兩個人複雜的眼神,複雜的表情,分隔的距離,中間交集著無辜的孩子。

柔情主義的暗線,你能感覺的到但很容易被明線的殘酷給衝淡,尤其是妮可請了一個厲害的女律師諾拉(Nora)之後,事情有了質的區別。查理不得不也找律師,準備對簿公堂。兩人之間也從起初的仍然是好朋友,我們應該考慮分開,逐漸演變成我恨你,撕破臉皮現在就要離開;從相愛到仇視,從關心到惡毒。

電影對於生活的呈現非常的真實細膩,甚至有些殘忍,雖然已經稍微溫和的來表現,但還是看的心驚膽戰。

應了一段話:家庭戰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沒有贏家,有的隻是傷害。

隨著明線和暗線看電影的同時,請思考兩個問題:

 

  1. 這是一對相親相愛的模範夫妻,即使分居後也仍然關心愛護對方。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裏?

  2. 關於孩子的撫養問題,起初兩人同意了和平商量解決,到律師介入後兩人對立,惡毒的詛咒,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改變?

?

矛盾

 

從生活城市,個人性格,成長家庭來看,兩個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出生在好萊塢的妮可是真正屬於洛杉磯的人,熱情,關心他人,享受家庭。她和住在洛杉磯的母親和妹妹關係都很親近,也能非常遊刃有餘地往返於泳池派對和攝影棚。這樣的她,在擁擠的紐約,緊張的布魯克林公寓裏,會“感覺自己很小”,而重返洛杉磯,她可以自由享受生活空間(space)。

而查理的靈魂歸屬地則是紐約,他與父母關係不好,早早獨立,生活在冷漠的大都市反而讓他安心。他看不上好萊塢的嘈雜,將身心都獻給了劇院,而他習慣的場所,是灰暗而私密的小酒館,隻需和關係親近的劇組成員交往。他不需要,甚至不想多聽到空間(space)這個詞。

電影從開始,兩個人已經分手了,還是非常親密恩愛,仍然像一家人一樣,很多小的互相體貼的細節都能看出來。第一次兩個人關係緊張就是查理收到妮可給他的正式律師通告,一下嚴肅起來,給妮可打電話。說著說著兩人聲音都開始升高,妮可痛斥查理當年出軌,掛了電話還與其他男人親熱,有一點報複的感覺。

妮可的針尖女律師,諾拉(Nora),犀利甚至有些刻薄,堅決幫助女主角爭取法律甚至道德上的利益。她有一段維護媽媽權利,強烈抨擊爸爸不負責任的話,為很多報道摘錄,也有些爭議。“三十年以前,好爸爸的概念才產生。”堅決相信社會拚命地壓迫媽媽,對媽媽不公平,卻對爸爸的錯誤無所謂。

而查理換掉了起初找的老幫菜律師,他隻知道吃東西和稀泥,要把孩子讓給女主角到洛杉磯,而找了淩厲的麥芒男律師,傑伊(Jay),他對諾拉女律師和離婚法律有充分的了解。這就到了針尖對麥芒的尖銳地步。而兩個這樣的律師當然不僅意味著昂貴的費用,為了爭取各自最大的法律利益,不惜互相揭短,中傷乃至侮辱對方。

一個小例子發人深省,就是關於妮可當年的演藝生涯:

麥芒男律師說:妮可原就是個不入流的小演員,最多在青春性喜劇演了個脫衣角色,而查理作為有眼光的舞台劇導演,和妮可結婚,把她培養成先鋒舞台劇的主要演員;

針尖女律師說:妮可本是大有前途的電視女主角,和查理結婚後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屈尊到查理的濟濟無名的劇組裏,靠天賦和努力成為女主角,因而幫助查理成為名導演。

強勢弱勢

暗線所揭示的婚姻關係中,很明顯女主是弱勢的,男主是強勢的:

弱勢的一方跟著強勢的一方走,搬到紐約,到歐洲工作半年,想當導演卻回答是以後再說吧,男方的意見就是deal照著辦,而到女方的意見就成了discussion不被重視,就連劇組角色上也是弱勢的是演員,即使是劇組女主角,也要在強勢的導演指揮評論下表演。

針尖女律師在弱勢女主當了後台,兩方來了個大反轉,女主掌握主動成了強勢一方,而男主變為被動成了弱勢一方。就連最終的判決,針尖也殘忍地爭取到55%同地的撫養時間,而不是50%的一半一半,我就不讓他贏。連女主都覺得不忍心。

十分鍾

影片最驚心動魄的一段,無疑是兩個人十分鍾的暴怒吵架,這是一個極具震撼力的長鏡頭,也是全劇的核心。

從開始兩人要談談,男主說女主利用他逃離洛杉磯,說她明明是自己選擇了這種生活,卻把對自身選擇的不滿都怪在婚姻上;

接著兩人聲調都提高了,女主說因為婚姻,她放棄了那麽多,放棄了電影、放棄了洛杉磯、放棄了導演夢;男主說因為婚姻他放棄了更多,放棄了青春、放棄了自由,放棄了豐富的情愛生活。

吵到了男主的出軌,孩子的去向,地獄一樣的婚姻,女主說:你的自私已經完全內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男主一拳在牆上砸了個窟窿,兩人一連串的惡毒詛咒,男主情緒崩潰,跪在地上痛哭。

兩個演員的表演太真實了,咆哮著怒吼時拳拳見肉,迸出火花。看的感覺是就在房間的一角,眼睜睜目睹著這場血淋淋的撕咬,唯有紮心的疼痛。

答案

回到前麵的問題,兩人之間的問題出在哪裏,和為什麽兩人變的凶狠。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個:個人價值的實現

男主的個人價值得到了實現,話劇事業非常成功,有一個可靠的劇組班底,作品要到百老匯去演出;而女主的個人價值犧牲在了婚姻中,跟著男主遠離自己的家洛杉磯,來到紐約,放棄了自己的影視表演,成為了男主的附屬品,喪失掉了自我。

婚姻關係中兩方是不平等的,強勢一方的男主沒有考慮弱勢的女主,從而讓女主逐漸否定了這段婚姻。而洛杉磯的影視,給了女主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接近片尾的對話中,女主也的確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導演行業。

孩子問題,撕開了溫情婚姻的麵紗,戳到了個人價值的內核上。對婚姻的向往不在,男主在紐約無所謂;親愛的孩子隻有跟著女主,她才能安心拍戲,實現自己的事業,而同時,當好一個媽媽,或許也是個人價值重要的一部分吧。

影片有一段女主和她的媽媽妹妹在一個聚會上快樂地載歌載舞,篇幅不短,看的人莫名其妙。其實這和在男主劇組裏有些壓抑的氣氛形成對比,在紐約,她跟著走,無法自主,命運不受自己掌控;在洛杉磯,她是台上放鬆自如的主角,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的主角。這,就是兩人根本的矛盾。

《克萊默夫婦》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不斷地回想一部非常相似的電影,《克萊默夫婦》。從某種程度上,“婚姻故事”是對《克萊默夫婦》的致敬。就連電影海報都有些像。

電影《克萊默夫婦》上演於1979年,榮獲52屆奧斯卡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導演羅伯特·本頓(Robert Benton)作為導演不算太知名,但這部《克萊默夫婦》卻堪稱電影古典主義的完美之作。加上兩大明星主角,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梅裏兒·斯特裏普(Meryl Streep),演出的極為出色,經典的劇本,經典的表演,經典的主題,經典的年代,一起成就了這部經典電影。

 

其實電影名字是《Kramer vs. Kramer》,中文直譯應該是《克萊默先生 對 克萊默夫人》。在原著的七十年代,女權運動的硝煙還在繼續。女主人公喬安娜,也就是克萊默夫人為追求自我,毅然離家出走,泰迪,即克萊默先生,一方麵要忙於工作,一方麵又要照顧小兒子比利,生活一時陷入麻煩中,但他逐漸適應了單身父親的生活,和兒子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十五個月後,克萊默夫人回來了,她已經是事業有成的自信女性,她回來要拿回比利的撫養權,而父子親密的克萊默先生當然不同意。

兩個人對薄公堂,法庭上的辯論,是十大經典法庭電影情節之一,律師唇槍舌劍毫不留情,互相無情的傷害。法庭的判決不出意外,但電影的結尾卻出人意料,令人百感交集。

這部電影的經典情節比比皆是,值得一提的有兩點:

  • 父子感情

電影有個中文翻譯為“父子情未了”,也有些貼切,因為電影裏父子感情的表演是精彩的亮點。小演員的扮演者非常可愛,演的也很自然,影帝達斯汀的表演更不必說。克萊默先生,從起初連早飯也不會做,到後來熟練地照顧孩子,孩子成為他生活甚至工作的一部分。

在兒子麵前,他沒有故作深沉的耐心,也沒有被瑣碎拖累的厭煩。兒子受傷了,他抱著兒子發瘋似的衝向急救室;為了爭取兒子撫養權,在一天內忍受屈辱找到一份低下工作。庸常生活中的溫和,情到深處的忍辱,是父愛的最好的詮釋。

    “婚姻故事”中也有父子感情的戲份,但經典電影的表現更加細膩,更加接近生活。

  • 男人反思

克萊默先生是個極其負責的,注意反思的真男人。他對兒子解釋媽媽出走的原因,沒有一點怨恨,更多是自責,是對追求自由女性的真正理解。那一段的表演深情而動人。他在法庭上的一番敘述,說他能夠理解家庭婦女出去尋找自己,他也可以接受,如果社會能夠破除這種成見,可是為什麽打不破母親就一定是好於父親的定論?電影上映之後,這番敘述,打破了整個社會對夫妻,父母親角色的定義。

而“婚姻故事”中的男主角查理,從頭到尾沒有冷靜下來反思,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站在女主的角度上去理解問題,夫妻問題,和父母問題。

 

“婚姻故事”中,針尖女律師那段著名的言論,“30年以前,好爸爸的概念才產生。” 注意,1979年的電影《克萊默夫婦》比她說的時間還早了10年。克萊默夫婦的問題,在漫長而短暫的40年之後,在人類的長河中,沒什麽太大的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電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