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憤怒的葡萄--電影《三塊廣告牌》

(2020-01-01 10:56:50) 下一個

憤怒的葡萄--三塊廣告牌

 

這部電影,第一次看是在中國,英文原聲配中文字幕,剛聽過高曉鬆對這部電影的很高評價。但看完之後感覺不是那麽強烈,沒有看到它的骨子深處。第二次看是在Netflix上,一個人帶著耳機靜靜地從頭看到尾,隨著劇情的發展起伏心情也走了進去,看出了許多第一次沒有看明白的點。於是寫這篇影評。

電影情節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小鎮,Ebbing, Missouri,密蘇裏州的艾比鎮。Mildred-米爾德雷德(Frances McDormand 飾)的女兒在外出時慘遭奸殺,米爾德雷德和丈夫查理(John Hawkes 飾)之間的婚姻因此走到了盡頭,如今,她同兒子Robby-羅比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一晃眼幾個月過去了,案件仍然沒有告破預兆。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麵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Woody Harrelson 飾)。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乃至整個小鎮的生活都卷進了暴力的紛爭中。

這部電影的開端就平靜地講述了令人發指的慘案,隨著劇情的發展,不同階層人物的出場,逐漸地讓衝突升級;人物塑造的真實,語言對話簡潔而有含義。一個小鎮的衝突矛盾,其實是當今社會的縮寫,導演Martin McDonagh(導演和編劇),冷酷地把這些映射到這個豎起了三塊廣告牌的小鎮中。

三塊牌,三重矛盾

總結說來,這部電影反映了一個普通的底層女性的三重矛盾:

-        與社會:社會包括了警察局(警長,警員),宗教(牧師),民眾(牙醫,學校,惡棍,侏儒,店員)等等。小鎮上形形色色的人等,看似都是好人,但如同《圍城》裏說的:他是個好人,但沒什麽用。警方也已經做了他們能做的,但女兒Angela的案子過了長時間沒什麽進展。女主角租下廣告牌,把與社會的矛盾貼在上麵。有一塊廣告牌上直接掛上了警長的大名。當警長質問女主角為什麽寫他的名字時,女主回答:總得有個人吧。這重矛盾的投影,就到了家庭上。

-        與家庭:與正在上學的兒子,慘死的女兒,前夫(下麵會專門講他)。顯然,這個整天打罵,滿口髒話的家庭,是不幸福的。女兒生前是什麽樣子,從和女主的對話可以看出,抽大麻,和朋友鬼混,甚至兄弟也說她小賤人(cunt)。她生前曾打過一次電話表示希望搬去父親那裏,這並不代表父親比母親好,可以說是一樣的糟糕。兒子表現還算文明些,雖然跟著母親一起住,但明顯缺乏理解。前夫經常暴打她,結果不得不分開。這重家庭矛盾的投影,就到了自己身上。

-        與自己:電影裏唯一的一段回放,是女主走進已逝女兒的房間,回想起出事的那天晚上,兩人吵了一架,她詛咒女兒被強奸殺死(I hope you get raped on the way too)。結果她惡毒的咒罵成為事實。鏡頭回到現實,她獨自站在空曠的屋子裏,女兒不在,罵聲繞梁,她痛苦悔恨的心情可想而知。Mildred認為女兒的死自己是負有直接責任的。她是愛女兒的,但是扭曲的,畸形的。女兒慘死,隨著時間,內疚,悔恨,自責,一天天壓的她越來越重。與自己的矛盾,是跟自己過不去,是很難調和的,是容易走極端的。最終爆發出了憤怒的廣告牌,投影到了社會上。

這三重矛盾環環相扣,緊密聯係,有因有果,如同蛇環一樣互相銜接。

這三重矛盾不隻存在於這個密蘇裏的小鎮,不隻是在女主身上,也不隻是現在,它們可以存在於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人身上,發生在任何一個時代。

故事的結尾,女主和不再是的警察一同上路。電影恰到好處的停止,等待他們的是撲了個空,還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血拚,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那裏不再有廣告牌的陰影,因為女主的三重矛盾得到了緩解。

人物簡介

廣告牌的女主角Mildred是個堅強而凶猛的女人,送兒子去學校有學生向她扔東西,她過去就去踢人褲襠。紅與黑的廣告牌高高地展示著她張揚的憤怒。牙醫要欺負她,她搶過鑽頭在牙醫指頭上鑽了進去。晚上拿著汽油瓶子,火燒警察局的時候義無反顧。但是當她看到窗戶上有一隻翻不過身的甲殼蟲,她卻溫柔地用指頭幫它翻了過來。麵對廣告牌上攻擊的第一對象--警察局長,開始她刁鑽無情,但當局長吐血在她臉上時,她有些驚慌,反而安慰局長並且幫助他。人性的複雜就這樣不加修飾的端到桌上。

警察局長William Willoughby是個小鎮上人人尊重的名望,善良幽默、有責任心和關懷心,愛孩子的好父親,愛妻子的好丈夫。不幸的是他已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他的名字大大地出現在廣告牌上。關於案件,他已經盡了作為警察的最大努力,但不能破案。他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民眾都維護他替他抱不平,而他還要保護那個攻擊他的女主角。他冷靜地準備自己的後事,平靜地離開,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是“奧斯卡 王爾德”,這是他和妻子調笑的用語。而且即使在他死後,還和女主開了一個有點殘忍的玩笑:他為女主支付了下個月廣告牌租金,讓廣告牌繼續屹立在那裏,一方麵是為了讓女主在他死後承受一些責備,另一方麵也是在幫助和支持女主。但至少,他和女主達成了和解。如果把電影情節分成兩半,中間的轉折點就是從他的結束和留下的三封信開始。

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Dixon則是個壞警察,種族歧視、執法暴力,同性戀,嚴重的戀母情節。他想逼迫女主角撤掉廣告牌,強加罪名逮捕了她的朋友。聽到自己敬愛的警長的死訊,他衝進對麵管理廣告牌的辦公室,把出租給女主角的Red暴打一頓。這麽壞的一個警察,被新警長開除了。他的轉變,就是在看了警長留給他的信之後。聽到可能是殺人凶手的線索,不惜犧牲自己已經被燒傷的身體被痛打而拿到嫌疑犯的DNA。後來知道了這不是自己要找的凶手,但也是個做過壞事的凶手,又決定為民除害,毅然上路去尋找凶手。

 前夫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前夫。大家有沒有想過,她的生活怎麽會到這一步,家裏跟孩子髒話連篇,冷酷無情,那是她曾經遭受前夫的家暴。在和女兒的對話時提到她有一次飆車,那是因為讓前夫“打慘了“。前夫剛出場不久就把桌子一掀,衝過去掐著她的脖子,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有意思的是他曾是警察,那敏捷的身手用來打老婆了。兒子則熟練地拿起刀來架在他的脖子上讓他住手,都是輕車路熟的節奏。顯然這種事情以前經常發生。

細想一下,前夫從某種角度上是整個仇恨的罪魁禍首。也許,隻是也許,她有過青春的韶光年華,愛美愛打扮,如同任何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孩。然而,結婚以後,(從前夫勾搭上十九歲的動物園女孩看他是有吸引女孩,或者勾引的手段),有了孩子以後,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她遭受家暴,成為前夫動則打罵的對象,而且是長期家暴的犧牲品。她可能也曾抗爭過,但沒有成功,反而遭受更厲害的報複,這種不幸持續了若幹年,她的性格慢慢的改變了,說話也改變了,和孩子的關係也扭曲。終於有一天她受夠了,和前夫離了婚,孩子跟著她生活。前夫有探望權,定期來看望孩子,而且自己找了個比女兒大不了多少的女朋友。孩子們進入了青春期,媽媽也到了更年期的年齡,母子的矛盾,母女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生活,像一團麻。女兒交往的朋友圈也比較亂,抽大麻,酗酒,晚回家等。一天晚上,女兒要開車出去玩,和媽媽吵了一架。媽媽沒有給她車,還生氣的詛咒女兒路上被強奸,結果慘劇不幸發生了,就像她詛咒的一樣。過了幾個月也沒有找到凶手。她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所以租了三塊廣告牌,把自己的憤怒,像在網上公開一樣,公布到了廣告牌上。順著這條線下來,前夫難道不是正站在悲劇的源頭,向米爾德雷德的心裏刺出了第一刀?

而後來廣告牌被點火燒著了,伴隨著女主的憤怒,熊熊燃燒的火光照亮了女主的憤怒,反抗,甚至絕望。廣告牌是誰點著的?又是前夫Charlie。

那麽,前夫又是如何到了這一步?他難道不愛生活麽?單純無腦的動物園女友說出的話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憤怒隻會招致更大的憤怒)”,似乎是暗含的點睛之筆。

兩個片段

電影裏最溫情的一幕,是女主在廣告牌下整理花草時,看到一頭小鹿走來,她對著小鹿喃喃傾訴,眼裏泛著淚花,仿佛她的女兒化身回來。這是她唯一的一段流露出了母性的柔情,把平時需要濃濃掩蓋著自己的倔強和尖銳全部放下。

電影裏最震撼的一幕,就是女主在看到廣告牌被點火了在燃燒著,從車上拿下滅火器去滅火,然而火焰太大,滅火器用完了也隻噴滅了一塊牌的一角。兒子又拿來滅火器,她發瘋似的搶過來要繼續去噴滅,螳臂當車的掙紮的努力。兒子攔她讓她不要去,她用盡全身力氣,撕心裂肺的喊兒子的名字:Robby! 那種無奈,絕望,她視為心血的廣告牌被燒了,而她渺小的力量是救不了火的,正如她救不了她的女兒。

電影音樂

電影裏對音樂的應用是獨具匠心的,結合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帶有濃厚的懷舊氣息。

The Last Rose of Summer”,兩次出現在電影中的音樂:

So soon may I follow,                      不久我也可能追隨我朋友而去,

When friendships decay,                  當友誼漸逝,

And from Love’s shining circle          像從絢爛的愛的光暈中

The gems drop away.                      掉落的寶石。

When true hearts lie wither’d,           當真摯的心已枯萎,

And fond ones are flown,                 所愛的人已逝去,

Oh! who would inhabit                     誰還願留在

This bleak world alone?                   這荒冷的世上獨自淒涼?

這首歌也是1970年西德電影“英俊少年”裏的電影插曲。當女管家帶陽光少年海因策到母親生前的居室,他又唱起那首《夏日裏的最後一朵玫瑰》,一邊望著牆上母親的畫像,一邊對照著自己項鏈小盒內同樣的母親畫像,女管家聽得老淚縱橫,覺得已故的海因策母親又來到了眼前;而在暗處注視這一切的外公,也回憶起已逝的女兒,黯然神傷。這是老電影裏非常感人的一幕。

歌詞的內容和兩部電影主題相互呼應,“荒冷的世上獨自淒涼”,也正暗示了Mildred深深的悲劇意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遙望的心靈 回複 悄悄話 2018年獲獎,奧斯卡最佳女主和男配角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是好電影,記得去年還是前年獲獎?
不常冒泡 回複 悄悄話 我差點錯過這麽好的影評.感謝您的詳細介紹.
建議下次放影評兩字在標題中.
枕寒流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棒!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給這篇超棒的影評點讚!這確實是一部反應人性複雜的片子,裏麵沒有俊男美女,每個角色都令人生厭,卻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女主角和警長。有一種徹骨的悲涼籠罩著整個故事,哪怕看完片子後也令人久久無法釋懷。好片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