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張又普:情商與智商
我是在上大學期間才聽說“智商”這個名詞的,那時把它理解為“聰明”的代名詞,我曾經自己給自己測試過一次,智商不高。出國後不久又聽說了“情商”這個名詞,我把它理解為社會交往能力,並且把“智商”這個名詞重新理解為學習和理解自然科學的能力。如果我對這兩個名詞的理解有誤的話,還望大家多多指點迷津。
1991年11月1日,盧剛持槍殺人,在北美華人社會中造成了極大的震動,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關於智商和情商的大討論。大家普遍認為,盧剛是一個智商非常高的人,能夠從CUSPEA考試中脫穎而出,絕非等閑之輩。然而他的人生卻是一個悲劇的人生,終生生活在極端的痛苦之中,為什麽?大家普遍認為他的情商太低,不擅長與人交往,人際關係非常緊張,弄得周圍的人都很討厭他,也弄得他自己很沮喪,總覺得別人都在欺負他。我們知道,世上大多數事情並不是三加二等於五那麽簡單明了,都是很複雜和模糊的,有時睜隻眼閉隻眼就過去了,較起真來,怎麽都過不去。盧剛不惹人喜歡,很多事情就過不了關。他總覺得自己很聰明,工作生活不順利都是別人欺負他的緣故。於是總是怨恨別人,最後走上了極端。
人非聖賢,沒有什麽人是天才,所謂的天才都是勤奮努力所換得的。CUSPEA考試那麽難,競爭那麽激烈,要想脫穎而出,必須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有道是讀書可以把人讀傻,如果除了讀書之外什麽都不懂,不知不覺中人就走樣了,變成了象盧剛那樣學習成績極好、卻不懂人情世故的不正常的人。這種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在社會上普遍吃不開,最好隻在底層當個“高級民工”,而想要領導好一個團隊,門都沒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隻會與人交往,不懂科學技術,也很難有遠大的前程。隻有那些既懂技術又擅長與人交往的人,才前途無量----但這樣的人在技術上很難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因為一個人的智力總和是有限的。
結論是,上大學期間,學習最好的人往往許多都是些書呆子,人生並不成功。學習最差的人,業務實力太差,人生也不太成功。隻有那些學習中等水平的人,日後才大有作為。例如,美國原子彈之父,曼哈頓工程主持人,奧本海默,是一位二流水平的物理學家。而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費米,僅僅是奧本海默手下的一位員工。
盧剛事件發生後,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我很認真地觀察了我周圍的中國人,我發現,凡是通過考試出國的人,平均來說,在海外奮鬥的結果都很平淡。而通過其它途徑出國的人,平均來說,都比考試出國的人成功一些。所以建議大家在養育後代時,不要太注重考試成績,不要把孩子們逼成書呆子,要鼓勵孩子們全麵發展,善於與人交往,智商和情商的發展並重。
張又普初稿於2014年7月12日
國內鏈接:http://www.hedao.vip/hedao/vip_doc/10772623.html
資料鏈接:
盧剛:https://baike.baidu.com/item/盧剛事件/3511168?fr=aladdin
CUSPEA: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SPEA
奧本海默:https://baike.baidu.com/item/羅伯特·奧本海默/4771793?fromtitle=奧本海默&fromid=489072&fr=aladdin
費米:https://baike.baidu.com/item/恩利克·費米
情商高是管理型人才,單這種人到處都是。而智商高的人屬於不可缺少的。
另外,情商高的人一般是extrovert,而智商高的人是introvert,兩者不可能兼得。智商是天生的,情商是後天磨練出來的,從哲學角度講是非常不同的世界觀,因此同時兼有高智商和高情商是不可能的,當智商高的人能夠磨練出高情商時,其智商也就受到傷害,因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了。
哈哈哈,那叫爺商!
首先,人人都知道情商,請問誰能說除自己情商幾何?沒人說得出。因為情商根本沒有定義,無法量化的一個概念。作為玄學概念可以存在,但在科學研究裏無法量化測量,就無從證明,也無從證偽。
其次,目前為止,智商是唯一被心理學發現具有預測人成年後成就的一個指標。它是有精確定義,可以量化測量的,這和情商有本質不同。而且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穩定性。多次練習可以稍微增加你的智商分數,但不會發生大的提高。不會有一個人十歲時智商80,二十歲時智商120,在人的一生中基本穩定。最重要的,一個人童年的智商在統計意義上完全和他成年時的成就成正比。注意,是在統計意義上。智商125而一事無成的人大有人在,但不要拿個例來說事。數量足夠大的兩組人,一組120,一組100,其他條件類似,成年後前者的平均社會成就和地位一定高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