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第61卷~第70卷)/觀天品第六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觀天品第六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時孔雀王菩薩。知天眾心。複為宣說第十六法。告諸天眾。複有善法可愛樂法。能製放逸。猶如鐵鉤。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若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無等大惡。惱亂一切諸眾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生於畏處。或有從樂生於苦處。業繩係縛。自業所資。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命終時。無有伴侶。唯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為同伴。所作善業。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將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舍離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於境界。不著貪欲嗔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為妻子眷屬因緣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於念死。則不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憒鬧。若處憒鬧。心則散亂。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應當舍離。思惟念死。若處憒鬧。心意不善。於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之時。刀風劍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所縛。將至餘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慧。如是修行。是則能令善業增長。不善消滅。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若男若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門婆羅門。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眾生皆當歸死。天人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死。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苦空無我。若心念死。不為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修不淨觀。善觀增長數數念死。修習增長。係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可愛山峰。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皆當摧滅。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七日既出。則皆幹竭。何況我身。舉要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況我身命。當是常住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無處可貪。無處可嗔。貪嗔淨故。癡亦隨滅。離三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念死。無所緣念。是故念死於一切念。最為第一。修念死相。複有功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修行。諦觀此身。猶如虎檻。雲何觀苦。如我此身。身心病惱。為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所縛。為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慧。是故應當於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不久死至。壞於一切眾生之命。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係心。念於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複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無常。苦空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乾闥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複如是。無有堅固。猶如水沫乾闥婆城。如是死法。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堅固之法。攝三善業。舍三不善。當作如是。念於死想。若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念故。得大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而作頌曰。
此六惡怨家 破壞於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於三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於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於嶮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於境界
能將諸眾生 疾至三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真實諦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增長功德行
應離懈怠心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於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眾惡不汙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眾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於勝者 則不畏眾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過 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說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時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如斯法。複次第十七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所謂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生死。受大苦惱。不可稱說。既知過已。不起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苦空無我。空無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發毛爪齒。皮肉和合。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中。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無量業煩惱因緣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為我伴。乃至一步。棄於塚間。或以火燒。或為雕鷲烏鴟狐狗之所啖食。若人如是思惟憶念。於色慢中。或滅或薄。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勝。若以實觀於真諦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伏。有此功德。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何以故。以有功德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德因緣。非生因緣。若無功德則無因緣。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起於種姓憍慢。
複次觀於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餘行人。觀我此色。於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麵不動。非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眾蠅唼食。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壞。分散狼藉。滿於塚間。此身分散。為無量分。骨節分張。髑髏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脛骨踝骨足骨指骨。以斯如實觀於色故。離於色慢。雲何如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雲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為諸法因緣所縛。不得自在。從因緣生。譬如屋宅。集眾材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為屋。身亦如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為身。無有自在。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複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觀。如是種姓。但有分別。無目之人。妄生憶念。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姓則為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若能如實知於種姓。於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爾時孔雀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嶮惡岸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為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為因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姓
若離於正法 非剃發種姓
名之為沙門 名為婆羅門
若修於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為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眾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舍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如是說法。
複次沙門婆羅門。複有行法。謂第十九。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眾。若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眾生之所愛敬。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雲何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舍於諍論。不與人諍。既舍諍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是故沙門婆羅門。能舍諍論。則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複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觀一切眾生。皆為衰惱。觀於怨家。猶如親友。此諸眾生。生死所攝。生死不斷。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饑渴。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於苦惱眾生。得大衰惱。於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門婆羅門。作是觀已。於一切眾生中。得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複作是念。此諸眾生。眾苦所惱。所謂疾病惱諸眾生身心疾病。以病衰惱。得大苦惱。於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故。心得清淨。以心淨故。血則清淨。以血淨故。顏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得現果報。一切眾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複次沙門婆羅門。複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眾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複死。如是眾生。以自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等眾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眾生。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如是比丘。修大善業。於諸眾生起平等心。複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複以異法。修平等觀。此諸眾生。業與業藏因業流轉。如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天中。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人天。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一切眾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複有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眾生。共愛別離。一切眾生生死所攝。無一眾生非愛別離。此愛別離。甚為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以於一切眾生。起平等故。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以餘業故。後得涅槃。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複以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不淨觀。若嗔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察思惟十二因緣。是三種心。三法對治。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於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行。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德。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於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無偏黨 牟尼說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為過所汙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說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說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諦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說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於苦樂平等 牟尼說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說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說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說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於一切平等 牟尼說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舍於善不善 牟尼為人說
精進斷諸惡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說為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說寂滅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以無量種方便說法。時諸天眾。一心正念。舍諸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說法。
時孔雀王。知諸天眾心調伏故。複為說法。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當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為伴。知足為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於一切處。無所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於無量色不生悕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常得安樂。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不心念。於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如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眾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亂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於一切愛美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以知足故。得如是樂。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鼻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脫惡覺亂心。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境界。皆悉觀察。以知足故。則得第一清淨之樂。修習增廣。得第一樂。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於舌味中。心不貪著。不念不分別。於過去味。不念不思惟。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此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為可取。若如實觀。於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愛。若能如是。於味知足。則得安樂。
複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實觀觸。如此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者。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無。若能如是如實觀觸。於過去觸不生係念。不愛不樂。於觸不求隨何等觸。來觸其身。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觀於意法。愛以不愛。如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無實。此法無常。苦空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無。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於不愛法。不生憎嫉。於可愛法。不生喜樂。於過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樂法。於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門婆羅門。以知足故。於六愛中。而得解脫。爾時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脫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於色
其人於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境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於味過 不能汙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於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讚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愛。佛所讚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說斯真法。複次若沙門婆羅門。思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於境界。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緣色而生眼識。意識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於貪欲。如是貪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嗔。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得無利益。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眾生。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悉能係縛。一切眾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或令薄少。如是如實觀於眼色。複觀於耳。因緣和合。而生耳識。因耳因聲。而生於念。或生苦受。或生樂受。如是觀識。或複多生貪嗔與癡。或生餘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善念。知不善念。從緣而生。當斷滅之。若斷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增長。不善之念。喜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故。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即應斷滅。觀於善法。滅諸不善如是於耳聲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鼻所聞香。雲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知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如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觀香。生於善念。以善念故。則能滅於共喜生愛。如是觀已。於一切香。不生樂著。以斷著故。而得安樂。如是如實。知於境界。則得如實安隱之處。若能如是如實觀香。鼻雖聞香。於香不樂。若沙門婆羅門。舌得味時。若生不善。貪欲如實。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識。作是念時。於味不樂不貪不著。如實知舌識。若知舌識。喜愛於味。於識得脫。得第一樂。如是如是。實知境界。如是如是。得無上樂。不為喜愛之所壞也。於舌味中。如實觀已。複觀身觸。因身因觸而生身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以共觸故。生受想思。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觸。此觸無常。動壞變易。若生不善覺觀。得無利益。不得安樂。如實知觸。善念觀察。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不樂境界。以諸方便。觀身觸已。複觀意法。雲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識。或善不善。或無記。若緣不善。起不善念。如實了知。我緣不善而生意識。我生喜愛。不得利益。惱亂不安。如是思惟。觀法出沒則順法行。順法行故。如實見於一切諸法。自相同相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以愛薄故。而得解脫。以解脫愛故。得第一樂。知一切法。皆悉生滅。以能如是觀諸境界。則生正智。能滅一切諸結煩惱。煩惱盡故。得無漏智。以得無漏智相應故。得第一處。是故沙門婆羅門。莫信境界。一切境界。猶如怨家。一切眾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無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輕動。猶如怨賊。詐為親友。如此境界悉能係縛一切眾生。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實知境界 如以鐵鉤持
馳散輕動故 作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樂於分別心
死網罥欲至 能斷眾生命
為境界所牽 令人心躁擾
為愚癡所誑 而不能覺知
境界無定實 如乾闥婆城
能增長眾苦 為地獄因緣
境界火所燒 愚癡欲所誑
輪轉不停息 不覺燒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嗔恚
嗔恚覆人心 死則入地獄
是故有智者 離欲滅嗔恚
速遠離愚癡 則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樂
智者厭境界 畢定到涅槃
是為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佛經法。
複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耶。所謂不信心。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乃至盡命。不應信心。如此心者。輕躁難攝。自性曲戾。不住一境。樂於異境。一切愚癡凡夫。以此心故。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親友。輕躁緣境。迷惑一切愚癡凡夫。令其流轉在於地獄餓鬼畜生。雖常流轉而不厭離。如此惡習。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故不應信此惡心。乃至未得聖印所印。不得須陀洹。閉惡道門。若不如是。遍行諸道。受一切苦。一切係縛。一切罥縛。諸使和合。甚難調伏。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信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深速而無垢 遍一切眾生
是心猶如王 流轉諸世間
難見甚可畏 輕躁造惡業
若人能攝心 則至第一道
能將至善處 亦至於惡道
若調伏離垢 則至於涅槃
心能作苦樂 心勢力流轉
能作種種業 調伏則得樂
是故應護心 護心則得樂
若人於境界 諸根心寂滅
脫生死憂悲 則到無住處
如是孔雀王。為諸天眾。說迦迦村陀如來真法。
爾時諸天眾。皆悉歡喜。敬心圍繞。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妙法。初中後善。為天眾說。能至涅槃。
爾時孔雀王。複為天眾。說如是言。我於迦迦村陀如來所。聞二十二法。以義利益安樂天人。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眾。是故宣說。時諸天眾歡喜讚歎。合掌敬禮。供養孔雀王菩薩。既禮拜已。夜摩天眾。入蓮花林。遊戲受樂。兜率天眾。上升虛空。歸兜率天。
爾時夜摩天眾。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乃至愛善業盡。隨其自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生大種姓。常順法行。顏貌端正。財富具足。處好國土。或王大臣。以餘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見有地。名曰樂行。眾生何業生於彼地。彼見聞知。若人大心善行。直心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複離邪淫。若見素畫女人。不生邪觀。見作勸舍。令住持戒。常為眾生。數數說法。令住法中。為一切眾生。說邪淫過。說業果報。若人邪淫。甚為下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以是業報。受大苦惱。作是觀已。不應邪淫。勿於後悔。邪淫之罪。受報大苦為諸眾生說如是法。令住正行。救惡道行。如是之人。自利利他。持戒依戒。盡形持戒。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外實內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名樂行地。生彼天已。受無等樂。有一大池。名曰樂行。縱廣五百由旬。其池清涼。湛然清淨。複有摩偷甜美飲樹。周遍皆是毗琉璃樹。真金為葉。青寶玉枝。圍繞此池。五百由旬。蓮華充滿。遍覆池水。其諸蓮華。真金為葉。毗琉璃莖。琉璃為須。複有蓮華。七寶莊嚴。種種蓮華。遍覆池中。種種眾鳥。七寶莊嚴。出妙音聲。無量百千天子天女。圍繞此池。一一天子。無量百千天女。以為眷屬。與此天子。娛樂受樂。自善業故。複於池邊。有七寶林。名曰心樂。於此林中。有種種鳥。一百流水。而以莊嚴。無量眾寶。莊嚴其林。天子天女。或在樂池。或於此林。於五根中。受境界樂以善業故。生此天中。聞歌所牽。向於岸林。複有餘天。於此天中。命終退歿。有諸天女。天衣莊嚴。見新生天子。速馳往趣。求為給事。是諸天眾。不殺不盜不行邪淫。善業果報。生此天中。不邪淫故。命未終時。天女不舍趣於異天。命終乃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不離邪淫。未命終時。天女背叛。舍之而去。如舍晝燈。往趣餘天。與新生天子。而共娛樂。歌舞遊戲。時彼天子。臨欲命終。見諸天女。背叛趣他。心生嫉妒。生大苦惱。如地獄苦。以心嗔故。墮於地獄。夜摩天中。離邪淫故無此果報。以是因緣。先退天子。諸天女等。皆共往詣新生天子。到已圍繞。入大林中。為受欲樂。向諸天眾。時諸天眾。見新生天子心皆歡喜。與諸天眾及諸天女。或萬或億。往詣園林。其園林中。如意之樹。以為莊嚴。多有無量種種眾樹。無量百千蓮華莊嚴。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無量百千功德大池。久於此池作天伎樂。受五欲樂。久受樂已。於境界中。不知厭足。複與新生天子。向普光明山。遊戲受樂。歌舞戲笑。一一華池。一一園林。一一流泉。一一山峰。一一山原。一一山穀。一一榛林。一一花林。一一河中。一一山窟。一一如意林中。一一樹枝。蔭覆宮室。一切天眾。五樂音聲。受五欲樂。不可為喻。以其自業相似相應。一切往詣普光明山。歌舞遊戲。互相娛樂。於境界樂。不知厭足。一切歡喜。諸欲具足向普光明山。爾時山中。有舊住天。聞歌音聲。生希有心。觀諸天眾。時諸天眾。即皆升於普光明山。舊天見之。皆大歡喜。初來天眾。皆升虛空。無量莊嚴。威德光明。互相瞻仰。一切天眾。於此可愛山峰之中。河泉流水。華池園林。七寶光明。莊嚴宮殿。林樹莊嚴。諸樂行天而受快樂。或在華池。或在河岸。或在林中。或在如意林樹之間。或在虛空。飛至異處。或有歌舞。或有無量天女圍繞。飲天上味。離於醉亂。既飲上味。轉增歡喜。為如是等二種所轉境界火燒。歡喜如煙。爾時有鳥。名曰實智。見諸天眾受放逸樂。以偈頌曰。
五炎遍熾然 愛風之所吹
諸欲所迷惑 放逸火焚燒
故業將欲盡 而不作新業
業盡故還退 諸天皆如是
若至欲退時 苦惱破壞心
無有能救者 唯除於善業
喜樂於富樂 常愛諸天女
自心之所誑 當至大惡處
為無常所壞 雲何不覺知
終至於命盡 一切皆別離
以心貪境界 為自業所誑
天命念念過 以愛破壞心
譬如畫壁滅 彩畫皆亦亡
以其業盡故 天報亦隨失
五根貪境界 未曾有厭足
如蘇油投火 熾然無厭足
如是實智鳥。為斷天眾放逸心故。說偈頌法。時諸天眾。以放逸故。迷惑不受。以放逸心。共諸天女。或飛虛空。或有升大普光明山。升彼山已。其身光明。勝百千日。其山先有七寶光明。以天光故。山轉殊勝。山中無量。眾寶園林。以天光故。十陪轉勝。複有餘天。在園林中或蓮華中。或在枝葉蔭覆宮室眾寶光明莊嚴之處。遊戲歌舞。受天之樂。見此光明。得未曾有。爾時天眾。於園林中。既遊戲已。一切皆向樂蓮華池。遊戲受樂。互相愛樂。不起嫉姤。安詳升於七寶光山。歌舞戲笑。離於怖畏。離嗔憂悲。離他所攝。隨念而行。受第一樂。音聲遊戲。歌舞如意。所念須陀之食。上味美飲。第一歡喜。遊戲娛樂。受自業樂。如是久時。受天樂已。向喜見池。其蓮華池。長十由旬。廣五由旬。甚可愛樂。多有眾鳥。鵝鴨鴛鴦。充滿池中。金色蓮華。遍覆池水。一切皆以青毗琉璃。青因陀寶。大青寶王。赤蓮華寶。以砌池底於此池岸。周遍生樹。黃金為莖。白銀枝葉。或青寶枝。赤蓮華葉。毗琉璃樹。頗梨為枝。黃金為葉。大青寶樹。白銀為枝。黃金為葉。青寶為枝。金毗琉璃。以為其樹。大青寶枝。真金硨磲。二寶為葉。或有金樹。金葉金枝。勝於日光。或有金樹。毗琉璃枝。毗琉璃葉。猶如雲聚。莊嚴可愛。或有金樹。金枝金葉。猶如火聚。或有銀樹。銀枝銀葉。光明端正。如月盛滿。或青寶王樹。青寶王枝。青寶王葉。如沉水煙。色相端嚴。或有寶樹。種種枝條。以為莊嚴。或白銀枝。青寶挍飾。複有寶樹。金銀挍飾。複有寶樹。金銀頗梨。三種挍飾。複有寶樹。赤蓮華寶。白銀挍飾。複有寶樹。種種諸色。眾花具足。曼陀羅花。俱賒耶舍花以為莊嚴。複有果樹。果汁之味。天上味酒。所不能及。複有花樹。熏百由旬。複有聲樹。微風吹動。其音勝於乾闥婆音。複有眾樹。見之悅樂。其樹色相。彩畫莊嚴。所不能及。複有寶樹。名曰香煙。種種香煙。從樹而出。諸天嗅已。皆大歡喜。多有如是種種寶樹。繞喜見池。時諸天眾。見此池已。得未曾有。或食其果。或飲果汁。或共天女。采華莊嚴。或有入於天園林中。飲於上味。與諸天女戲笑歌舞。或有入於蓮華林中。遊戲受樂。或有食於須陀味食。或有天子。與諸天女。飛升虛空。或有天子。共諸天女。升七寶殿。受諸欲樂。如是天眾。於蓮華池。受五欲樂。於境界中。不知厭足。以愛心故。不知厭足。如酥投火。如燒幹薪。於愛欲境不知厭足。亦複如是。時蓮華池。多有眾鳥。有一鵝王。名曰善時。是大菩薩。以願力故。生夜摩天。無量百千鵝眾圍繞。如閻浮提滿月處空眾星圍繞。如是鵝王。眾鳥圍繞。亦複如是。為利天眾。以偈頌曰。
如是去來住 遊戲歌舞笑
無比最大惡 不覺死欲至
隨其所至處 死怨不可避
如是愚癡人 而猶不覺知
不擇於貧富 少壯及老年
若在家出家 無不為死壞
樂人及苦人 功德無功德
有戒及無戒 無不為死壞
若持戒破戒 智慧及愚癡
諸王及庶民 皆為死所壞
若天若地獄 若餓鬼畜生
放逸不放逸 皆為死所壞
若生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如是三界中 皆為死所壞
業網老所壞 病苦有大力
是死如夜叉 攝縛諸眾生
如是死怖畏 第一大暴惡
天為欲所迷 應泣而更笑
如是習近欲 欲為苦惱因
習近縛增長 如蘇油投火
欲能壞善法 初味後不安
欲為眾苦因 後得大衰惱
欲初無安隱 中後亦如是
非悕望非得 非為寂靜因
諸根於塵境 迷著各差別
愚人愛欲樂 是故墮地獄
若共癡受樂 隨受得苦惱
此怨詐親善 能害一切人
如是善時鵝王。為放逸諸天。說如是偈時。諸天眾為欲所迷。雖聞鵝王說如此法。而不聽受。於園林中。蓮華林中。果樹林中。樹枝蔭覆。香淨之室。無量百千眾蜂。妙音天眾天女。各共歌舞。出妙音聲。不可譬喻。複有天眾。坐天寶地。觀於可愛蓮華之池。受自業果。遍觀天眾。菩薩鵝王。作是思惟。此諸天眾。無心識耶。不知必定受大苦惱。天中欲退。有五怖相。何等為五。一得一切可愛可樂愛重天女。與天同業。不複和合。愛別大苦。是為初苦。二者可愛可樂天之境界。不複和合。與之離別。是為第二退沒大苦。三者退時。見異天眾。遊戲受樂。自觀己身。如燈將盡。業風所吹。不知何趣。心生苦惱。過於地獄。是名第三退沒大苦。四者欲退沒時。隨所生處。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了了自見。見生處故。心生大悔。悔火所燒。受無量苦。是名第四退沒大苦。五者退時。受大苦惱。作如是念。我本曾聞知識說法。以放逸故。貪著境界。而不聽受。亦不修行。以放逸故。貪境界故。複作是念。我作惡法。不聽受法。不持禁戒。不集智慧。我從生來放逸所誑。今為悔火而燒我心。業繩係縛。而將我去。由放逸故。是為諸天於退沒時五種大苦。如是天眾。不覺不知。放逸所誑。貪心所壞。善時鵝王。一心思惟。欲設方便。我當以何方便為天說法。令得善業。爾時菩薩鵝王。久思惟已。為利他故。說願偈言。
常行於戒施 哀湣諸眾生
成就一切事 是故應持戒
與慈悲和合 遠離於悕望
利益諸眾生 所作必成就
勇猛無虛誑 常行於法施
遠離慳嫉姤 所作必成就
持戒寂滅人 尊重供養師
知應作不作 所作必成就
不諂曲憎愱 常說於愛語
誠實不虛誑 所作必成就
知處及知時 知可作不作
知有力無力 所作必成就
如是鵝王知法修行為說法師。以法成就利益眾生。此天放逸。我當雲何為之說法令離放逸。久思惟已。憶念本生。我於往昔生閻浮提。於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聞之法。我今應說。我於爾時生閻浮提大長者家。作長者子。名優缽羅達多。彼佛如來。知我命終。生夜摩天樂行之地。願生鵝王。當為放逸諸天子等。宣說我法。今正是時。當為宣說。爾時鵝王思惟是已。以清淨心。利益天眾。以慈悲心。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往詣天眾。受五欲處。與諸鵝眾。圍繞而住。見彼天眾。遊戲山林。或遊花園。或遊枝葉。蔭覆宮室。或於虛空。坐寶宮殿。或有天子共諸天女。食須陀味。爾時菩薩鵝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時。當為放逸諸天說法。我今當以美妙音聲。演說偈頌。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著欲放逸。不得聞法。聞我音聲。耳識愛樂。必至我所。作是念已。出妙音聲。念佛功德。起慈悲心升七寶山。鵝眾圍繞。滿十由旬。無等妙音。以偈頌曰。
及死時未至 應修行福德
勿自保其命 於後生悔恨
若行於放逸 是名為死處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於放逸 此道非寂滅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眾莫放逸 放逸非寂滅
非寂滅行故 則墮於地獄
若已失當失 若今現在失
皆由放逸過 如來如是說
是故一切時 當勤加精進
遠離於放逸 則得寂滅法
如是菩薩鵝王。升彼山上。以美妙音。說此偈頌。令天女歌皆悉掩蔽。其聲不美。時諸天眾。聞鵝王音。皆生愛樂。遍於山上。一切諸天。得未曾有。謂是歌音。以貪著心。非敬重法。一切皆來向山峰中。至鵝王所。爾時菩薩鵝王。複以偈頌如前所說。時諸天眾天子天女。聞其音聲。心皆隨順。如是鵝王。於人中時。大長者子。名優缽羅達多。於迦那迦牟尼佛所。得聞正法。而來生此。今以妙音。敷揚宣說。勝妙無等。天子天女。一心諦聽。鵝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