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智度論(第001卷~第020卷)/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2023-09-16 12:52:06) 下一個

大智度論(第001卷~第020卷)/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經】“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蜜.”
【論】問曰:如精進是一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答曰: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主之義,法應供給,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故能布施,若為今世,若為後世,若為道故布施,不須精進。如持戒者,見為惡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為非;或有性善,不作諸惡;有人聞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聞持戒因緣故,得離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複殺生.”如是等即是戒,豈須精進波羅蜜而能行耶?如忍辱中,若罵、若打、若殺,或畏故不報;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為求道故,默然不報;皆不必須精進波羅蜜乃能忍也。今欲得知諸法實相,行般若波羅蜜故,修行禪定;禪定是實智慧之門,是中應勤修精進,一心行禪。
複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進,更得妙勝禪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倍複力勵,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欲界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室,明必能照。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粗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辦。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盡,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進,如是乃能得禪定、智慧。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辦.”以是故,精進第四,名為禪定,實智慧之根。上三中雖有精進,少故不說。
問曰: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願皆得,禪定、智慧自然而至,複何用精進波羅蜜?”
答曰: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禪定、實智慧,及無量諸佛法。若不行精進,則不生禪定;禪定不生,則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欲求佛道?
複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無量寶物,則應意皆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及所須之物,釋提婆那民分座與坐,雖有是福,然不能得道。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缽而還;後以禪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
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
複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如讚精進偈中說: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
如農夫勤修,所收必豐實;亦如涉遠路,勤行必能達。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樂,如是之因緣,皆由精進力。
非天非無因,自作故自得,誰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勵?
三界火熾然,譬如大火焰,有智決斷人,乃能得免離!
以是故佛告:阿難正精進,如是不懈怠,直至於佛道。
勉強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進亦如是,無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進不懈者,無量果必得,此報終不失!”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複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
複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餘處;信在根、力,餘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問曰: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眾生,欲滅一切煩惱,皆得如意,雲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燒一切。
答曰: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眾生得歡樂,常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於諸善法不能成辦,以是故增益精進。
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嗬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諸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複遺餘。如偈說:
“應得而不得,已得而複失,既自輕其身,眾人亦不敬。
常處大暗中,無有諸威德,尊貴智慧法,此事永以失。
聞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過失,皆由懈怠心。
雖聞增益法,不能得上及,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生業不修理,不入於道法,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棄遠,中人時複近,下愚為之沒,如豬樂在溷。
若為世中人,三事皆廢失,欲樂及財利,福德亦複沒。
若為出家人,則不得二事,生天及涅槃,名譽二俱失。
如是諸廢失,欲知其所由,一切諸賊中,無過懈怠賊!
以是眾罪故,懶心不應作,馬井二比丘,懈怠墜惡道;
雖見佛聞法,猶亦不自免!”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精進增長。
複次,觀精進之益,今世、後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進。
複次,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湣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
複次,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既得佛道,於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眾生生老病死苦。將滅度時,以法身與彌勒菩薩、摩訶迦葉、阿難等;然後入金剛三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眾生而不舍精進力。
複次,如阿難為諸比丘,說七覺意,至精進覺意。佛問阿難:“汝說精進覺意耶?”阿難言:“說精進覺意.”如是三問、三答。佛即從座起,告阿難:“人能愛樂修行精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利而得增益。如是精進,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自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道。
複次,菩薩欲脫生老病死,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眾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又如偏閣險道,若懸繩,若乘山崖;此諸惡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隱,今世大得名利。求道精進,亦複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願皆得。
複次,譬如水流,能決大石;不放逸心,亦複如是,專修方便,常行不廢,能破煩惱諸結使山。
複次,菩薩有三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為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如一小阿蘭若,獨在林中坐禪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屍骨中,歌舞而來,說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何以生懈廢?晝來若不畏,夜複如是來!”
是比丘驚怖起坐,內自思惟,中夜複睡。是神複現十頭,口中出火,牙爪如劍,眼赤如焰。顧語將從,捉此懈怠比丘:“此處不應懈怠,何以故爾!”時比丘大怖,即起思惟,專精念法,得阿羅漢道。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能得道果。
複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於身四儀,坐、臥、行、立,常勤精進,寧自失身,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救之,唯存滅火而不惜瓶。如仙人師教弟子說偈言:
“決定心悅豫,如獲大果報,如願事得時,乃知此最妙!”
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之利,能令精進增益。
複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三塗眾生!我當為此眾生故,勤修精進,早成佛道而度脫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