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論壇文章《從三大菩薩轉手供養,論證《道德經》之聖人不積 》

(2021-09-16 19:50:53) 下一個

從三大菩薩轉手供養,論證《道德經》之聖人不積

吉祥果:吉祥闡釋任何經典,有一個原則,凡是沒有徹底參悟通透的東西,絕對不會去說,但凡我能講的道理,基本都是自以為徹底通透,而且在他宗他教或本宗本教的典藏有同類依據可印證者,不會誤導讀者的,我才會去講。包括我參悟《道德經》也是如此,《道德經》五千言,吉祥約略現在能通達五百言,其餘九成,因為智慧資糧不夠,尚需繼續參悟。也就是說,我通達多少,就講解多少,不通達的,淺嚐輒止的,我半個字都不會講。好了,不廢話了,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大家知道,我最近八年文字,一開始總是拿《法華經》觀世音菩薩示現轉手供養的案例,來講解財物增損影響福報之奧秘,三年前,我又發現《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菩薩也幹這事兒,就是把得到的財物轉手供養出去,自己不享受,不積聚。去年時,有師兄循著我的思路,又發現地藏菩薩竟然也幹這事兒,就是把他人供養的寶珠瓔珞,轉手供養給本師世尊,自己不積聚,不受用。那麽,三大菩薩的這些“同樣”行為,和《道德經》下文所講“聖人不積”之道理,是不是完全相通呢?當然下麵的經典,對於福德和業力通過供施和接受供施產生的轉移關係,並沒有做出如吉祥一般邏輯清晰的精確描述,因為有些道理隻適合“隱喻”,不能講太通透,避免一般人產生另外一種害處,所以隻能隱喻。吉祥覺得這些隱喻,有些隔靴捎癢,對於功利社會的人民,沒有嗬止作用,因此我索性引用其他經典依據,比如引用《天請問經》,把業力福德轉移的這層窗戶紙,徹底捅破了。見過去博文。當然,本文主要結合《道德經》之“聖人不積”,來闡釋三大菩薩的“轉手供養行為”。吉祥參悟的結論是:聖人轉手將自己所得財物供養給第三方,但自己不積聚財物,以不積之積,而令自身福德能量聚而不散,反之,凡夫貪心,反以積聚財物索取供養的方式,以有積之積,而令自身福德耗散,此凡聖之差別也,亦《老子》本義也!!詳見如下依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老子如是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那麽,聖人為何不積?難道這隻是老子一家的說法嗎?佛教的聖人,是不是就喜歡積聚財富呢。看看如下佛經,就知道,老子和諸佛菩薩的智慧,是通達的:

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維摩詰所說經》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複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旛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複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yīng luò),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湣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湣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湣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妙法蓮華經》

爾時蓮華上如來應正等覺。舒如象王鼻臂。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價直百千真珠瓔珞。以用供養。觀自在菩薩既受得已。持奉上彼無量壽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受已。還持奉上蓮華上如來。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第四》


吉祥果
2021.06.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