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原創文章《心念、命運、轉定業 》

(2021-07-04 14:52:05) 下一個

心念、命運、轉定業

《大智度論》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精進者,現世即改命)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
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複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    
複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餘處;信在根、力,餘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大智度論》

心念決定命運:

 

《法句經雙要品》:“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佛說罵意經》雲:“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雲:“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雲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大智度論》 如調達出佛身血,隻域亦出佛身血,雖同出血,心異故,一人得罪,一人得福。如畫作佛像,一人以不好故壞,一人以惡心故破。以心不同故,一人得福,一人得罪。


因緣果報,真實不虛: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 
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法句經》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法句經》 

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盤經·遺教品》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大寶積經》

 

苦修多年,命運不好轉、貧窮、病不好轉,原因?--因為你所修和所求,是驢唇不對馬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c0.html

 

 

《優婆塞戒經》“定業”與“不定業”的界定標準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優婆塞戒經》


注:那麽,如何轉定業呢?依照上述定業標準,反其道行之,即是轉定業方法:
(一)常常精進懺悔過去一切身口意惡業
(惡業必須懺悔、善業絕不可悔,若悔善業,福德頓消除,悔何種業,即消何種業)
(二)念念專注思維善法,令一切惡法無法在心中紮根,
(三)厭離一切惡法,不對惡法生起喜樂之心。
(四)不得發惡毒誓願行持惡法。比如有人發願:若不殺爾,誓不為人。或者發願:願當牛做馬來還債。或者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如何如何。這就成為定業。沒有這種誓願,則難以形成定業。
(五)不得隨喜一切惡業惡法,隨喜何種業,此種業因種子,容易生發,漸成定業。
(惡法不得隨喜,善法必須隨喜:隨喜惡法,則惡業增長,隨喜善法,福德增長!)

 

 

佛經集萃:修何法門不必承受無始以來惡果報應?-至誠懺悔、造佛像,大隨求陀羅尼

 一、至心發露懺悔可以不受惡果:
《分別善惡報應經》:佛言:複雲何業而不得果?所修惡業回心發露。省悟前非思惟嫌厭。心念口言作意專注重重懺悔。此業雖作而不受果。善業亦然。
-------從這段經文看,至心發露懺悔可以不受惡果。 


二、“塑造佛像”可以不受惡果: 
《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言:彌勒若有眾生宿造惡業。當受種種諸苦惱事。所謂枷鎖杻械。打罵燒炙。剝皮拔發。反係高懸。乃至或被分解支節。若發信心造佛形像。如是苦報皆悉不受。若寇賊侵擾城邑破壞。惡星變怪饑饉疾疫。如是之處不生其中。若言生者斯則妄說。
《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言:佛言。彌勒。如汝所言。當知此人亦複如是。由造像故。彼諸惡業永盡無餘。所應受報皆不複受。彌勒。業有三種。一者現受。二者生受。三者後受。此三種業中一一皆有定與不定。若人信心造佛形像。唯現定業少分容受餘皆不受。

《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言:佛告波斯匿王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大王分別解說。大王。我於往世為求菩提。以眾寶栴檀彩畫等事而作佛像。過此會中人天之數。以斯福故雖在生死未盡諸惑。然所受身堅如金剛不可損壞。大王。我念過去於無量劫生死之中。造佛形像。爾時尚有貪嗔等無量煩惱而共想應。然未曾於一念之間以罪業故有四大不調及惡鬼神諸少病苦。所須之物莫不充備。況我於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有如是不如意事? 
《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言:諸佛功德一切聲聞辟支佛。於其名字亦不能知。是故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


三、修持“大隨求陀羅尼”,可以不受惡果,即便定業惡果,也不受報
由稱陀羅尼,諸魅悉壞滅,娑謇嗢未那,畢舍拏吉儞,

猛惡吸精氣,常害有情類,彼皆悉殄滅,由隨求滅德,
他敵皆滅壞,所作劇厭禱,咒詛法無效,定業不受報!
----出自《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日日誦持者。得大聰慧威力大勤勇辯才成就。一切罪障定受業報悉皆消滅。
----出自《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改造命運的關鍵,在於改善自心!改善起心動念!
1、《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雲:“諸業心為本。”
3、《華嚴經·淨行品》:“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於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
4、《華嚴經》雲:“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5、《法句經 雙要品》:“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6、《楞嚴經》卷1雲:“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7、《五苦章句經》雲:“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
 
8、《佛說罵意經》雲:“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
 
9、《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雲:“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雲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10、《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雲:“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11、《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12、《佛說十善業道經》說: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13、《優婆塞戒經·業品》說:“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又說:“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
 
14、《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雲:“少時修善。能滅無量惡業重罪。人修十善。亦複如是。須臾之功。能滅無量惡業重罪。
 
15、《大乘起信論》雲:“以心生則種種法生,以心滅則種種法滅”。
16、《百法論》雲:“一切法中,識用殊勝,推識為主,故首心法”。
 
17、《心法念處經》: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
 
18、《占察善惡業報經》: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19、《大般涅槃經》: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

問曰:若複有人誌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達摩破相論》。


 

 

 

 

佛經集萃:祛除嗔恚心之方法集錦:
(一)《十善業道經》離殺生者,能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餘略)
(二)《楞嚴經》戒吃五辛,能減少嗔恚 
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三)《分別善惡報應經》:戒酒能減少嗔恚
複次,飲酒三十六過。其過雲何?一,資財散失。二,現多疾病。三,因興鬥諍。四,增長殺害。
 五,增長嗔恚。

(四)做佛法法布施可以滅除嗔恚
《發覺淨心經》法布施的四十種廣大功德:
 
爾時,世尊複告彌勒菩薩言:“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而為說法。何等二十? (1)得正憶念, (2)得勝妙趣,(3)得好正意,(4)得強誌力,(5)得多智慧,(6)覺悟出世般若波羅蜜,(7)當得少欲,
(8)當滅嗔恚, 
(五)在佛寺塔廟“供燈”,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善友清淨,不起嗔心:
舍利弗。雲何意業清淨。於他所有珍寶資財。不起貪著。不起嗔心。遠離害心。又離邪見無諸惡見。舍利弗。遠離是等。是名意業清淨。
,,,,,,,(省略)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支提施燈明已。得如是等四種清淨。
----------《佛說施燈功德經》
(六)《法華經》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以滅除嗔恚(其餘佛號同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七)修念佛三昧,可以除嗔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大智度論》 


 
 因為歡喜心可以讓大家廣結善緣,隨喜心可以讓大家增益福報! 
《金光明最勝王經》:隨喜功德! 
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若有女人。願轉女身為男子者。亦應修習隨喜功德。 

----------------------------------------------------
《佛說菩薩本行經》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在於心念、對象不同。

何謂施多而獲報小? 
雖多布施而無至心無恭敬心。不大歡喜貢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見。非是正見不得快士。
所施雖多而獲報小。猶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種雖多收實甚小。 

何謂施小而獲大福?
 
所施雖小歡喜與。淨潔心與。恭敬與。不望報與。 
所施之人複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門四道應正見者。 
所施雖小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小收實甚多。 
----------《佛說菩薩本行經》


佛經論著依據: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利益!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


複次,若無大心,雖複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軟夫為將,雖複持兵終身,智勇不足,卒無功名;若如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下。(注:大心者,即菩提心也!)
-----------《大智度論》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華嚴經》

 

若欲攝取一切福德。當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攝在發菩提心中。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攝在發菩提心中!
爾時世尊告千世界主那羅延。菩薩。那羅延。無有菩薩發於無上正真道心而不隨是集一切福德三昧者。何以故。一切福德無有不入初發心中。那羅延。猶如江河一切諸流無有不入大海中者。如是那羅延。所有福德若施戒修。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攝在發菩提心中。是故那羅延。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集一切諸福德者。當發無上正真道心。那羅延。猶如寶山。所謂須彌。目真鄰陀摩訶目真鄰陀。輪圍山大輪圍山。及諸餘山藥木叢林。村邑聚落大小諸城。閻浮提弗婆提瞿耶尼鬱單越。諸四天下。及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日月星宿若日月蝕。一切皆攝三千大千世界之內。乃至百億四天下皆悉在中。
    如是那羅延。所有一切諸凡夫福。若學人福無學人福。若菩薩福若如來福。一切皆攝在於菩薩初發心中。是故那羅延。若欲攝取一切福德。當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羅延。若四天下一切眾生。悉具轉輪大王福德。若有初發大乘道心。福德智慧殊勝於彼。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方便佛報恩經》世尊於宿世中,曾墮地獄,因發菩提心,速升天界(菩提心滅罪殊勝)
我於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共兩人並挽火車。牛頭阿傍在車上坐。緘脣切齒。張目吹火。口眼耳鼻煙炎俱起。身體殊大。臂腳盤結。其色赤黑。手執鐵杖隨而鞭之。我時苦痛努力挽車。力勵前進。時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後。是時牛頭阿傍以鐵叉刺腹。鐵杖鞭背。血出沐浴隨體而流。其人苦痛高聲大喚苦痛難忍。或稱父母。或稱妻子。雖作如是唱喚無益於己。我時見是受大苦惱心生哀湣。因慈心生故發菩提心。為此眾罪人故。勸請牛頭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憐湣。小複加哀垂慈憐湣。牛頭阿傍聞已心生瞋恚。尋以鐵叉前刺我頸。尋時命終。即得脫於火車地獄百劫中罪。我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脫火車地獄之罪。
(故此可知,發菩提心是滅罪最迅速之法)

-----------《大方便佛報恩經》
 
 
《賢愚經》世尊往昔,墮地獄中,慈心發願代受,他人惡報,當即超升忉利天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佛以慈心。慰喻撫恤。汝等住彼。得無苦耶。慈心矜篤。極懷憐湣。阿難見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湣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佛告阿難。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複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時彼一人。筋力鮮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複蘇。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湣此人。顧白獄卒。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獄卒嗔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舍。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湣一切。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賢愚經》(六三)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丹本為六十三) 
 
 
《法句譬喻經》故事:善惡果報(改命)一念間-----慎之, 慎之 
        昔日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並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街道上,準備素宴供養佛陀及僧眾們,讓國人能夠認識世尊!願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並守持五戒,不造作惡業,以此消除一切災難。」 
        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啊!能夠用智慧整治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並引導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之後,國王便親自準備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到來。接著,佛陀和隨行的弟子們便來到設宴的街道,接受國王的供養。待用完齋,佛陀升座為國王及子民們,宣說佛法。 
        此時聚集聽法者眾多,恰好有二商人路過,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便很歡喜地說:「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隨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國君這樣恭敬地供養!佛陀是這樣地尊貴,我也應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卻起了慢心,而說道:「這國王可真是愚癡!擁有如此大的財富、權勢和地位,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頭牛,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身上又一無所有,這有什麽好值得如此尊崇與追隨的!」 
        隨後兩人一同離去,走了三十裏路,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並喝起酒來,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對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與歡喜心,感得龍天護法的護佑;而心起惡念的商人,卻招感地獄裏的眾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燒,因而神智不清跌到涼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隊車路過,而慘遭碾斃。同行的商人見狀,怕回國時,國人會誤以為是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的手段,隻好離開本國轉往他國流浪。 
此時,該國國王駕崩,並留下預言:「將有一卑微的人來到我國,如果他將是繼承王位的人,我這匹神馬便會向他屈膝下跪。」之後,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剛好此一商人來到此國,神馬見到商人,立即跪下並舐舔他的腳,所有的臣子便很高興地,認定此商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於是請他回王宮繼承王位。 
        成為國王之後,商人心想:「這一生並沒有做什麽善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獲其慈悲庇佑所致。」便與群臣出發前往舍衛國請教佛陀,以釋疑惑。佛陀為他開示:「當年波斯匿王在供養三寶時,你所生起的念頭是至誠的恭敬心,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夥伴,心起驕慢,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所以感得車禍之因。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龍鬼神所能左右的!」於是佛陀說偈:「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行。」佛陀說完偈語,國王及臣子們明白了心是善惡源之本,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雙要品第九

《大悲經》心念改變命運:魔王波旬隨喜佛涅槃,墮落地獄;淨信佛法,當即超升三十三天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ab.html

 
對如法修行者來說,不順未必是壞事,重罪輕受經典依據: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複如是,
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得無垢女經》 
除惡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眾生有惡業行應受報者,彼見法故現世輕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 
若彼複能經一日夜。受持齋戒誦此咒心。所作罪業現世輕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所住之處人非人等不能損害,唯除宿世定惡業因現在應熟,
或轉重惡現世輕受 
《佛藏經》 
教離殺生舍其殺業。於佛法中而得出家無有障礙。得出家已近善知識得沙門果。是人現世輕受罪報。不障聖道得免三塗。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 
若複此人由先惡業。財命色力內外所資悉皆短乏。所求不遂親愛別離。國土荒殘王賊衰難。由此經力現身輕受。
或暫頭痛或得惡衣惡食。或遭罵詈及餘毀辱。往諸業障即自消除。 
《大寶積經》 
  時,無垢施女謂離惡趣菩薩:“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詣舍衛城,願令城中若有眾生應墮惡趣者,盡使現世輕受,速脫苦惱。’如來說業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業可速斷耶?若可斷者,則違如來所說;若不知雲何而能輕受速斷?若能斷者,於無主法中汝則是主,若能斷者亦當能不斷。” 
  離惡趣菩薩答無垢施女言:“我以願力故能令輕受速斷。” 
  離惡趣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若有眾生應墮惡趣者,盡使現世輕受,速脫苦惱。” 

《菩薩善戒經》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獄報人中輕受。 

《佛說大乘智印經》
複次彌勒。若諸菩薩於往昔中。造不善業應墮惡道。於彼未來末世之中法欲滅時。聞是法門。好樂受持。以是因緣。或以病苦怖畏交煎。先世罪業即得除滅。諸根不具。受諸苦惱。生邪見家。顓愚聚會。生下賤家。為人所使。生貧窮家。衣食歉乏。生慳貪家。不能拯濟。若有所說。人不信受。王法所加。怨敵會遇。親知厭棄。心多憂惱。慈悲法會。而多障阻。縱欲說法。人不樂聞。所欲資生。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看視人。不逢惠施。貧窮親附。豪富棄捐。或被惡人來相嬈亂。憎嫉殘害。所修善法。不能增長。或於夢中。見諸惡相。以是輕微諸苦逼迫。先世罪業即得消滅。 

《不空罥索咒經》
彼人若能一日一夜斷食誦此心咒。彼人重罪現世輕受。或一日間得寒熱病。或複二日或複三日或複四日。或複七日得寒熱病。或複眼痛或得耳痛。或唇齒疼痛或舌齶疼痛。或複心痛或複腹痛。或膝痛或脅痛腰脊肋痛。或患支節疼痛或得痔病。或大小便利不通或下痢。或患手足或頭。痛或患瘡癬或患白癩大癩甘瘡皰瘡反華瘡惡毒瘡月食瘡。或得羊癲諸鬼病等。或值咒咀野道種種言說。或為他作而反著之。或為已作而更著之。或被枷禁係在牢獄或被他打或被他殺。或他期克罵詈毀辱或被誹謗。世尊我今略說。或值身口意業逼切。或夜得惡夢。以現受故彼等惡業悉得除滅。 
《僧伽吒經》不可以身受眾苦,所以在夢中代為消業  
    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雲何初發意菩提薩埵而見夢也?”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善男子,初發意菩提薩埵,於其夢中多見怖畏。何以故?
淨一切業,不可以身而受眾苦,以是罪故,夢見怖畏。” 
  藥上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提薩埵,夢中見何等怖?”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善男子,其人夢見熾然火聚,彼菩提薩埵應作是念:‘以此火聚,燒我一切煩惱。’藥上,是名第一夢見怖畏。又見水流垢濁不淨,彼初發心菩提薩埵應作是念:‘漂我一切結縛煩惱。’藥上,是名初發心菩提薩埵第二夢見大怖畏也。” 
  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見何怖畏?”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於其夢中自見剃發。藥上,菩提薩埵見已不應恐怖。何以故?應作是念:‘剃貪嗔癡墮六道生。’善男子,如是菩提薩埵不墮地獄,不墮畜生,不墮餓鬼,不墮龍中,不墮天中。藥上,初發心菩提薩埵,惟生清淨佛國土中。” 
  佛告藥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提薩埵,心願菩提,以發心故,得眾多人毀辱打罵。藥上,於彼但應為其說法:‘菩提薩埵不應起於嗔恚之心。
 -------《僧伽吒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鳩摩羅什譯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奘譯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若遭輕毀、極遭輕毀。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受持《金剛經》,做惡夢、生病、被辱罵毆打、甚至死亡,表示宿罪消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功德施菩薩造;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詔譯 
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如是等。
 
受持此經方致成佛。反被輕賤。其故者何。
 
經曰。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如來品說。若複有人受持此經。乃至演說。是人現世。或作惡夢。或遭重疾。或被驅逼強使遠行。罵辱鞭打。乃至殞命。所有惡業鹹得消除。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戒賢大師弘揚大乘佛法,因此重報輕受:
   
白話簡意: 
     
玄奘法師到達印度那爛陀寺時,戒賢大師已經年過百歲,他即是那爛陀寺的主持,也是當時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權威,德高望重,備受尊崇;當他聽說玄奘來自東土大唐,竟然老淚縱橫、泣不成聲,隨後,戒賢大師命弟子佛陀跋陀羅說出其悲痛感歎之因緣:
    三年前,戒賢長老身患怪病,痛苦萬分。雖然他修行了那麽長時間,但仍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想要自殺了卻殘生。當天晚上,他就夢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告訴他:“你在久遠劫前,當過許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長久受苦,但因你這一世弘揚大乘教法,利益了無數眾生,所以,地獄大苦報轉變成了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最好還是繼續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僧人會來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你若將佛法傳授給他,身體就會康複。”後來,玄奘得受法要之後,他的病痛果然消除了。


以下是原文,一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出《續高僧傳》,前者詳述,後者略述,不過大意趨同,或因《續高僧傳》在後,撰者參詳前者,略其意而述之:

法藏令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餘博通經論善於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覺賢聞已啼泣捫淚而說昔緣雲。和上昔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餘載。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三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上曰。汝欲棄此身耶。經雲。說身有苦不說厭離於身。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惚眾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和上聞已至誠禮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和上即禮拜慈氏問曰。戒賢常願生於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後當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舍身不為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見。自爾已來和上所苦瘳除。僧眾聞者莫不稱歎希有。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願尊慈悲攝受誨教。法藏又問。法師汝在路幾年。答三年。既與昔夢符同。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言訖辭出。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賢以稅物成立寺廟。奘禮讚訖。並命令坐。問從何來。答從支那國來欲學瑜伽等論。聞已啼泣。召弟子覺賢說己舊事。賢曰。和上三年前。患困如刀刺。欲不食而死。夢金色人曰。汝勿厭身。往作國王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三年應至。以法惠彼。彼複流通。汝罪自滅。吾是曼殊室利。故來相勸。和上今損。正法藏問。在路幾時。奘曰。出三年矣。既與夢同。悲喜交集。禮謝訖。
-------《續高僧傳》卷第四
 



對於不如法學佛者,越學越倒黴,原因如下: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
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
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複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般涅槃經》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大般涅槃經》

因果觀:自己被辱罵,思維自己以前辱罵他人,故有此果,因果不虛,坦然受之;
滅罪觀:既然是因果,必然是罪業,既然被人辱罵,受此業報,業報受完,自然不受,坦然受之;
忍辱觀:被人辱罵,正好修忍辱,《維摩詰所說經》說,娑婆世界比十方佛淨土殊勝之處,其中之一,就是此處有辱,故而能修忍辱!
 
 《大般涅槃經》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當下造業,亦可改運)

我複當言:‘仁者,如其不能,何因緣故受是苦行?仁者當知,定有過去業,現在因緣。是故我言,因煩惱生業,因業受報。
仁者當知,一切眾生有過去業,有現在因。眾生雖有過去壽業,要賴現在飲食因緣。
仁者,若說眾生受苦受樂定由過去本業因緣,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為王除怨,以是因緣多得財寶,因是財寶受現在樂,如是之人現作樂因,現受樂報。譬如有人殺王愛子,以是因緣喪失身命,
如是之人現作苦因,現受苦報。
仁者,一切眾生現在因於四大時節土地人民受苦受樂,是故我說,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聖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大盤涅槃經》卷四十
 
 
 
何謂定業、不定業?如何轉定業?如何轉重報為輕受,輕報不受? 
論據一切悔不悔業定不定業。非勝心聞大乘法至誠懇勵。如來生怨等。故瑜伽說。不業定中悔所損轉業。名為不定。故未悔前別名定業。若已悔者名不定業。以經為正。以經就論。論說四業。定不定報。法門定故。所言悔損名不定者。不定業中有此悔故。由此處處皆言作業受果決定。諸佛神力所不能轉。三乘通義。經說總滅唯大乘用。理亦無違。然依前說。但言作業受果決定。自不悔者神力不排。不說自悔而定受報。任意通取。涅槃經雲。智者重業名不定故。若入聖已。及聞正法而自悔心業報不轉。一切眾生無得聖者。後師說言。一切眾生不定業多。定業甚少。故得入聖。非排定業。令其不定方得入聖。若定業成不定。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二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複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複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輕作重。眾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複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複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複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複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
------------《優婆塞戒經》
 
 
嗔心、脾氣大,脾氣暴躁,也是一種業果
無量生世以來,我們曾經:
殺生,令動物生嗔心
偷盜,令被偷盜者生嗔心
邪淫,令別人眷屬生嗔心,
喝酒,令自己和他人嗔心
妄語騙人,令別人生嗔心
。。。。。。。
乃至無始劫來  我們做了無數損害眾生的事情  令無數眾生生起嗔心
也等於布施眾生嗔心 
因為布施了這麽多嗔心  所以  我們得到的果報  也是嗔心重  脾氣大
因果就是,你布施給眾生什麽,你自己就得到什麽。
對治嗔心  最基礎的方法首先是持戒  不造作惡業   然後是拜懺 懺悔以前惡業
在這個基礎上  再談其他對治嗔心的方法  才會有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7b2.html

現在佛法  
大多都講 財布施得財富   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到壽命
講的都是正麵的
卻不曉得
負麵的東西  也是布施得來
布施淫欲   得到淫欲增長的果報
布施嗔心 得嗔心增長的果報
,,,
其他種種,皆複如是!

吉祥果 (2013-10-08 09:26:16)

原文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3t.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