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我們乘火車從高雄到了花蓮。本來有更快的車次,特意選擇逆時針、沿海的路線,是打算一路看看台灣的東海岸。結果一直到花蓮,除了路邊的農田、村落和一閃即逝的城市之外,海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這就是不做功課的結果。
花蓮火車站和別的車站一樣,有火車便當,還有一些小吃店,小商品店。車站附近很多賣當地特產的商店,各種口味的麻薯、水果餡的點心。
一頓牛肉麵(太好吃啦)後,通過旅館包了一輛車,次日去太魯閣(Taroko)國家公園。
和太魯閣比較起來,花蓮的經曆可以忽略不計。這篇就專注太魯閣吧。
7日早上八點楊師傅準時到旅館,接了我們立刻出發。
路上楊師傅說前段時間太魯閣因為地震發生公路塌方,現在工人們在全力修路。有些路段我們隻能在修路工人休息時才能通過。聽到這些,我有些後悔,應該再早一些出發。
半個多小時到了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ShaKaDang)步道
步道單向4.1公裏,需要原路返回。起點在砂卡礑橋上。
從橋的外側下台階,走到地麵開始遠足。
一會兒就看到砂卡礑溪碧綠的溪水。
步道借著山勢蜿蜒,一直沿著砂卡礑溪前行。
太魯閣族人還在此居住。這條步道也是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道路。
這一帶叫“大褶皺”。岩石上有許多線條,像千層糕一般,層層分明地堆疊著。國家公園的網上是這樣介紹的:這種地形稱為「褶皺」。這些岩石遠在數十到數百萬年以前,都被深埋在超過十公裏以上的地底下,在地層深處的高溫與高壓作用之下,岩石是半流體的狀態,且相同成分的礦物會聚合在一起,形成層層顏色分明的現象。由於台灣受到板塊運動劇烈的影響,地殼快速隆起,地底下的熔岩很快被推擠上來,快速冷卻,隆起的岩石再經溪水切割,於是美麗的褶皺就這樣形成了。
砂卡礑的石頭形狀各異,每塊都那麽潔淨。
砂卡礑的溪水清澈透亮,帶著醉人的藍綠色。
步道的後一半比較平淡。如果對植物不熟悉或者不感興趣,就會覺得無趣。終點“三間屋”也沒有什麽特殊的景色,不如走到一半時就往回走。
往返8.2公裏(5英裏)的步道,我們用了兩小時。錯過一次通車時間,隻好在附近閑逛等40分鍾到下次通車。
布洛灣(BuLuoWan)吊橋
布洛灣吊橋也叫“山月吊橋”。2016動工,2019年橋體完工。等周邊道路、步道、安全設施完工後,2020正式啟用。橋長196米,橋麵寬2.5米,距離下麵的溪穀約152米,從布洛灣台地邊緣跨越立霧溪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距最長、距離溪穀落差最大的吊橋,
從布洛灣伊達斯廳旁邊的步道開始走,很快就是布洛灣吊橋了。
下麵蜿蜒曲折的溪流還是藍中帶綠的顏色。兩邊山勢險峻,公路常常隱藏在隧道中。
下遊還有一個小些的吊橋,“錐麓吊橋”,峭壁中的道路看上去更加艱難。
再看看這個吊橋。現在這個吊橋已經是第4代吊橋,最早的吊橋建於 1914 年;第2代是 1930 竣工;第3代建於 1941 年,因舊橋橋基龜裂重建。
?布洛灣伊達斯廳附近。遊客可以在此解決飲食問題,也可以休閑一下。
還有很多步道可以走。
去“燕子口”的途中又看到這個窄小精巧的“錐麓吊橋”。“布洛灣吊橋”在照片中的上方。
燕子口(Swallow Grotto)
走進“燕子口”需要戴安全帽,免費提供。我們的司機下車幫我們借了兩頂。
行走在燕子口的隧道中,透過隧道的“窗口”觀看外麵狹窄的“立霧溪峽穀”。
峽穀壁上很多洞洞,叫“壺穴”。
這些壺穴的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地下水造成的。飽和的地下水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會將岩石裂縫溶蝕成洞穴。另一種形成是立霧溪水侵蝕出的結果。湍急的溪水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衝刷岩壁,日久天長便形成壺穴。
寬大的隧道原來由汽車和遊客共用。不過遊人太多,影響車輛運行,也不安全。後來又專門開鑿了車輛專用的隧道。這條隧道便成為步行路。
在這陡峭的岩石中修幾條這樣的公路,真是一個艱巨的工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陶醉。
人類的文明智慧也應該值得驕傲。
如果沒有隧道的保護就要小心落石。
“一線天”
據說因為溪穀地形而造成的上升氣流會把昆蟲吹上空中,因而引來大批燕子覓食,很多燕子就在部分幹燥的壺穴築巢。所以這個地方叫“燕子口”。
溪水右麵有個“酋長岩”,好像一個人的側麵,依稀可見眼睛、鼻子、嘴和臉上的酒窩。
九曲洞
據說自駕來九曲洞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地方停車。我們的司機一定知道停在哪裏。
隧道裏麵的牆壁好像是人工一點點鑿出來的。回家查看一番, 是這樣介紹的: 網上一位博主
現在的「燕子口步道」及「九曲洞步道」這兩個步道原本都是屬於「中部橫貫公路」的部分路段;中部橫貫公路(原稱「東西橫貫公路」)是台灣第一條貫穿西部與東部地區的公路,主線及支線合計為長度為229.5公裏,於1956年7月開工,工程由國軍退輔會主導並以榮民為開辟主力,橫貫公路必須穿越中央山脈無路可走的叢山峻嶺,其中有很多路段都是懸崕峭壁及深邃的溪穀,因為當年還沒有大型的施工機械,工程人員隻能靠著圓鍬、十字鎬及爆破岩石的方法開鑿出隧道或架設橋梁辟建出可供行車的道路,工程曆經千辛萬苦並造成226名工程人員死亡而終於在1960年5月完工通車。
好像伸手就可以觸到對麵的峭壁。
“九曲洞”,真的是九曲十八灣。
走到九曲洞的最遠處,在此原路返回。
燕子口和九曲洞是太魯閣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
這條注入立霧溪的小溪叫“科蘭溪”。溪小但是水很急。溪邊一塊上圓寬下尖窄的魚形岩石,叫“魚躍龍門”。
九曲洞的牆壁上有一些名人的詩句。不懂詩也不會寫字,隻是覺得上麵的字很漂亮。
流芳橋
流芳橋好像一個觀景台。站在雙層的觀景台上可以看到公路、隧道和峽穀。
立霧溪在此轉了一個直角,非常壯觀。
長春祠
長春祠是1958年為了紀念開辟中橫公路期間225位殉職人員而建。
站在長春橋的北端可以看到立霧溪的對麵,長春祠巧妙地鑲嵌在峽穀壁上。“長春飛瀑”從長春祠中飛流直下。左邊還有幾個瀑布,右邊一個巨大的碎石形成“瀑布”,令人擔心這個山體的穩定性。
照片下方有一係列長方形的“窗口”,那就是我們去長春祠要走的隧道。
長春祠左上方很高的地方還有一個建築,那是鍾樓。
長春祠斷橋。1955年舊的長春橋被颶風造成的洪水衝垮。相關部門評估舊橋位置偏低,無法抵擋立霧溪的洪水,最後決定改在位置相對高有些的地方重建。這個斷橋是當年的工程人員利用被洪水衝垮的“流芳橋”的“殘骸”修複成觀景台。
站在這個觀景台,看著下麵不同顏色的溪水…
洞裏立著三個菩薩,下麵有226個在修路工程中殉職人的名字。
回望長春橋和斷橋。
飛瀑從這兒噴湧而出。
順著來路往回走。
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串通往長春祠隧道的“窗口”。上方有鍾樓。
清水斷崖(Ching-Shui Cliff)
離開長春祠,司機就打算回花蓮。可是我們還想看看“清水斷崖”,便又給他500台幣的加時費請他帶我們去看看。
清水斷崖是台灣最高的海岸懸崖,長 21 公裏、平均高度800米。其中的最高點位於清水山,2408米。
太魯閣國家公園絕對值得一遊!我真的希望能在太魯閣多玩幾天,多走些步道。
準備寫這篇遊記時,2024年4月3日,台灣花蓮一帶發生7.2級大地震。太魯閣一帶損失非常嚴重。一些死傷就發生在我們曾經走過的地方。非常震驚,為遇難者祈禱。
2024.4.4 紐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2310/3872.html
七星灘可看海,太魯閣很美,地震之後你我的影像就尤為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