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學毛澤東詩詞就詩論詩,多在詩內;老年時因為經了文革,又知道了一些原來老百姓不知道的事,再讀毛詩以史論詩,多在詩外。凡有所感,書成短篇,統統收在這個副標題下,與同好相析,正是“老來不再供耕織,也傍桑蔭學毛詩”。
偉人的“自題小像”——也傍桑蔭學毛詩(1)
魯迅的詩《自題小像》是人們熟悉的: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1903年寫於日本,當時魯迅22歲。詩言誌,偉人的詩尤其如此,他們早年的詩也就多成了他們以後人生的自題小像。
毛澤東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1910年寫於東山小學,毛澤東當時17歲。他接受馬列主義後有改變,在很長時間不是這樣的;沒想到“春來”——勝利以後——越來越,最後完全這樣了。
周恩來《大江歌》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9年3月寫於日本,21歲的周恩來,放棄在日本求學的機會,歸國加入革命。此詩正是他回國前夕,書贈為他餞行的同窗好友張鴻誥等人的,反映的是他1917年東渡時立誌救國的抱負。終其一生難破毛澤東這麵壁,最後灰蹈海天,引發“四五”,生為人傑,死亦鬼雄。
寫於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