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初夏,第一次參觀092導彈核潛艇,總是有些興奮和好奇。和其它潛艇一樣有幾根可升降的圓柱:潛望鏡、通信天線、天文導航、雷達,不一樣的是多了一個小孔經衛星通信天線(VSAT -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原來,那時候國家正準備發射第一顆軍民兩用實驗通信衛星。”VSAT後來很普及,“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利用VSAT進行了大量的移動通信,甚至將其裝備到每個士兵。”(百度百科)
1972年為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美方帶來兩個移動式衛星通信地麵站,一個5米天線口徑的放在首都機場,另一個天線7.5米的放在上海虹橋機場,由此中國開通了衛星通信和電視轉播。不久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也進行了實況轉播。後來,日方帶來的10米天線口徑的衛星地麵站,留在了郵電部上海郵電科學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留下來的這些設備,使中國可以租用國際衛星轉發器開展電視轉播和通信業務。
1974年,北京郵電學院的黃仲玉、林克平和鍾義信給中央寫了一封題為《關於建設我國衛星通信的建議》的信。1974年5月19日,該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麵前。周總理作出批示:“請計委、國防科委盡快將衛星通信的製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來,然後再按計劃分工做出規劃,督促進行。”1975年3月31日,中央軍委召開第八次常委會,會上批準了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上報的《關於發展中國通信衛星問題的報告》,這便是中國通信衛星工程-“331工程”的由來。331工程包括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發射場(西昌)、測控(遠望號)、地麵通信站五大係統。
1977年3月為方案初步研製階段,1977年3月至1979年11月為初樣研製階段,1979年11月至1984年4月為正樣衛星:中國第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衛星的研製和發射階段。
1984年1月29日,用“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了一顆通信衛星試驗星“東方紅二號”0A星,可惜的是,衛星並沒有進入預訂軌道。但這次任務驗證了衛星變軌飛行、姿態控製、軌道控製和精度控製係統可靠性,證明“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設計理念的正確性,並驗證了各設計數據。1984年4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0B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二號”衛星由航天部五院研製,主體為圓柱形,高3.6米,直徑2.1米,起飛重量達900千克(有效載荷為461千克)。星上隻有2個C波段轉發器,可在每天24小時內進行全天候通信,包括電話、電視和廣播等各項通信試驗,開始不必租用轉發器進行衛星通信了。當時(截止到1983年5月19日)國際通信衛星 Intelsat V型是21個C波段(4/6 GHz)轉發器,4個Ku波段(12/14 GHz)轉發器。可見中國第一代通信衛星與國際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接下來,1986年2月1日,發射了第三顆;1988年3月7日,發射了第四顆(東經87.5°);1988年12月22日,發射了第五顆(東經110.5°)。中國的通信衛星逐步實用化。
“蜜月十年”後“中國的通信衛星產業與外界斷了聯係”,“有能力你就自己造”。...
30多年後的現在可謂今非昔比了,“東方紅四號”通信衛星平台總質量5.1噸(帶3.1噸推進劑),有效載荷410千克,可以配置40-50個(C、Ku、Ka 和 L 波段)的轉發器,正用於軍用的中星(烽火)1A、1C(東經81.66度)、中星(神通)2A(東經98.25度)、2C(東經103.5度)、2D(東經130.0度),(覆蓋了從中東到第二島鏈,)每艘艦艇都可以直接和內陸直接聯絡;以及民用的天通一號01/02星、天鏈二號01星(擔負嫦娥五號的天基測控與數據中繼服務)、中星6A、中星9A、中星10號、亞太6C、亞太6D、亞太9號,衛星預期在軌壽命達到15年。
上網查了查目前的狀況,去年的今天(2019年12月27日),中國的長征五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送上去“實踐二十號”,並於2020年1月5日定點(東經105.5度)成功,這是更重的東方紅五號平台試驗衛星,它除了通常使用的轉發器外還有5.5GHz帶寬的 Q頻段(30 - 50 GHz)和 V頻段(50 - 75 GHz)轉發器以及10Gbps的光通信。“其各項技術指標國際領先,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通信衛星”。“堅持不懈,十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