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戰與專利戰
法新社1月24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困擾中國的冠狀病毒不是由美國政府機構創造的”。本城一些網友也發過博文稱國內有人說是美國施放的,當然也有網友說是中國南京軍方或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施放或泄漏的。
法新社的報道說:Facebook 上有文章稱,在中國傳播的冠狀病毒是由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CDC)於2015年研製的,提供了實際的專利作為證據。這是錯誤的;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確實注冊了一項專利,但它的基因序列是與導致武漢市爆發的基因序列不同。詳見:https://factcheck.afp.com/coronavirus-plaguing-china-was-not-created-us-government-agency
報道說:“1月21日在Facebook上發布的一篇文章稱,最近在中國發現的冠狀病毒是美國領先的公共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於2015年創建於實驗室並申請了專利’。原始帖子轉發了四千多次,並通過模仿帖子進一步傳播,該帖子提到了 CDC 擁有的一種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的專利,以證明它正試圖從這種流行病中獲利。”
我們查看了這篇Facebook文章所提到的 US 7,220,852B1,是一篇美國 CDC 於2004年申請的美國專利,優先權日是當年的4月12日。專利的“聲稱”(Claim)隻有一條:保護我們發現的這個病毒序列。實際上,這個專利已經失效了。可能沒交保護費,更可能的是:
當年SARS流行時許多研究單位對不同患者所攜帶的病毒進行了基因測序,然後就注冊專利。同時,本世紀初更多的研究單位對其所發現的人體基因也申請了專利保護。當時就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強力反對。
2003年factcheck.org的一篇文章指出:“CDC 聲稱已擁有病毒及其全部遺傳成分的所有權,它的申請不是在試圖用專利來獲利,而是為了防止其他人壟斷該領域”。文章接著說:“無論動機如何,SARS病毒的專利競賽都使人們對1980年美國最高法院一項關鍵裁決的道德規範的爭論重新燃起,該裁決為美國專利與商標局為生物(尤其是單個人類基因)授予專利掃清了道路。”
但是,2013年6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的對 Myriad Genetics 公司的一項判決裁定,人類基因不能在美國獲得專利,因為 DNA 是“大自然的產物”。法院裁定,由於發現基因時不會產生新的東西,因此沒有任何知識產權可以保護,不能授予專利。這個判決時已生效的四千多個類似的美國專利隨之失效。看來,美國最高法院也是“與時俱進”的。
昨天,我們從這項專利刊登的基因序列與GenBank中已有序列比較,發現就是美國 CDC 上傳的AY278741.1序列。這個序列跟雲南普洱蝙蝠的 RaTg13 基因序列比較,相似度是 82.12%;與複旦大學的武漢新病毒的相似度為 82.29%,“陰謀論不成立”。單憑一個專利就判定一個單位有嫌疑,有點...
我們也分析了文中提到了另一篇美國專利 US10,130,701B2 的基因序列,是一種γ冠狀病毒M41,目的是改變基因,降低毒性,開發疫苗。
病毒的大小和重量
2004年的新聞報道說,科學家測出牛痘病毒重量:“美國普度大學醫學工程係的雷士德·巴西爾博士最近發表了一粒天花疫苗裏的牛痘病毒的重量數據,是9.5飛克(1飛克=千萬億分之一克)。也就是說,至少要堆積1萬億個牛痘病毒,才有一粒米那麽大的分量。”
牛痘(cowpox)病毒(Vaccinia virus)比較大,有186,000堿基對。文獻(10.1016/j.snb.2005.08.047)中說牛痘病毒尺寸約為 360×270×250 nm(納米),重量約為 5 到 10 fg(飛克),飛克是 10-15克的意思。
冠狀病毒約有 3 萬個堿基對,是牛痘病毒的六分之一長,所以重量應該是 1 飛克左右。1月24日,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發布了由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病毒病預防控製所成功分離的我國第一株病毒毒種信息和電鏡照片,從中可以看出冠狀病毒的尺寸約為80×100 nm。
讓空氣絕對幹淨是很困難的。空氣潔淨度等級是指空氣中每立方米中有大於或等於某個數量級的數值來衡量的。舉例來說:“食品生產為10萬級,就是說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十萬個微小顆粒;製藥廠片劑車間為 1萬級,針劑的局部或生物實驗100級”。換句話說,空氣中總是有微小的懸浮顆粒,地球的引力不會使所有微小顆粒都降下去。
病毒的傳播方式中有一種叫做空氣/飛沫傳播。人在打噴嚏時,一個“啊切”會噴出數萬粒飛沫,噴出的速度可高達每小時100英裏。飛行的飛沫顆粒也會變得愈來愈小,“啊切”實驗中10米外的培養皿會長出細菌。當然細菌和病毒也會隨著中央空調或其它管道係統傳播到其它的地方。2003年3月香港淘大花園事件是個典型案例。記得在“汙染地區”出門帶口罩、回家先洗手是最基本的防護。
科研新進展
在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org)上新刊登了幾篇文章:上海複旦大學張永振等人對武漢新病毒的分析()(10.1101/2020.01.24.919183v1),但分析還是參照舟山蝙蝠。希臘雅典的幾位學者對新病毒的分析(10.1101/2020.01.26.920249),對比了雲南普洱蝙蝠。
《柳葉刀》(thelancet.com)上這三天沒有新論文。
本城新聞說: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率晶體結構,PDB ID: 6LU7。去查了,現在還未上網公開。
研究冠狀病毒的主要水解酶(3CLpro)是設計抗新病毒藥物的基礎,因為這種水解酶是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我們希望他們有三者同源的人SARS、229E 冠狀病毒和豬冠狀病毒(可傳播性胃腸炎病毒-TGEV)抑製劑化合物的研究基礎,能盡快研製出新藥。豬冠狀病毒是指:2016年底在廣東造成多個養豬場的豬仔出現嚴重急性腹瀉並大量死亡,研究發現同樣是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簡稱SADS。
在我的博客《武漢新病毒的科研進展》中曾提到“S1相掛鉤一樣與人體細胞上的受體(ACE2)結合”,馬上就有人提出可以開發人用ACE2受體抑製劑。想法很好也很直接,因為服用 ACE2 受體抑製劑讓冠狀病毒的 S1 刺突蛋白無法鉤住服用者的呼吸道細胞,不能傳染給服用者。
實際上研究人員對開發人體細胞受體抑製劑是“心有餘悸”的。我在《阿茲海默症與藥物》一文中說:β澱粉樣蛋白在腦部聚集可能造成阿茲海默症,人體的γ分泌酶是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物質,γ分泌酶抑製劑可以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但是,臨床結果是這種化合物能抑製 γ分泌酶的產生,也可能還抑製了其它酶的產生,使得某些人得了皮膚癌,該種化合物便下架了。
不知道那位德國教授帶來的“神藥”如何?“根據 Nature 雜誌對 Hilgenfeld 的采訪,他帶來的並不是“藥”,能否有效遏製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科學驗證,因為這一正在試驗中的抑製劑也不是針對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研發的。”希望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