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部落

海外陪讀爸爸媽媽在旅途中的聚集地
個人資料
海外部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陪讀媽媽茶室】第十三期:美國精英高中到布朗大學,一位紐約媽媽的忠告

(2019-10-12 09:44:39) 下一個

【陪讀媽媽茶室】是一個訪談欄目,我們將訪談100位海外家庭,從陪讀媽媽的視角展現海外陪讀生活。我們的訪談既不是爬藤分享,也沒有心靈雞湯。陪讀家長的真實經曆,是他們海外陪伴孩子成長的記錄,我們希望將眾多海外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作為海外部落一部分呈現給大家。

 

今天來到我們茶室的是一位有著兩個孩子的紐約媽媽X女士,兩個孩子分別出生在紐約和新澤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她的家庭經曆從紐約搬到新澤西,後又因為工作變動從新澤西搬回北京。大女兒五年級在北京德威國際學校就讀一年,後便於更好地與美國課程對接,又從德威轉到北京ISB國際學校。大女兒在高中九年級考到美國著名寄宿高中,完成四年美高寄宿生活後,考進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一路走來,她有很多經曆和感想與大家分享。

 

Winnie:

X,在我們聊天的內容中,你說有幾個特別要給家長們的忠告,我們就從大女兒的成長過程講起吧。

 

X女士:

我女兒是1999年在紐約出生的,同年我們全家就從紐約搬到了新澤西。由於我們夫妻倆都是在曼哈頓工作,我們就把她送到紐約韓國城的幼稚園,也就是說,女兒上幼稚園的那幾年,她每天跟著我們往返紐約,現在想起來真不容易。

 

學前班(Preschool)結束的時候,遇到了是否上學的問題。因為女兒是11月份出生的,新澤西的入學截止日期是9月1日,而紐約的入學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選擇在新澤西上學,孩子就要繼續待在幼稚園裏,雖然我們每月依然支付全托費用,實際情況是孩子已經是學不到任何的東西,就是整天地瞎玩。但如果我們讓女兒在紐約上公立小學,不僅大人可以省了通勤時間,而且孩子可以學習很多知識。這樣,我們就決定讓她提前上學,在曼哈頓買了個小公寓。

 

當時我們所在的學校外交官家庭雲集,師資很強,而且學校還提供免費早餐,我們對學校的教學非常滿意,覺得我們的決定是做得非常不錯,但是後麵的問題就來了。

 

因為女兒提前上學,她的年齡比其他同學要小。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她的英文成績一直徘徊在中檔水平,主要體現在寫作方麵。起初我們認為是因為我們是華裔家庭的緣故。我記得小學四年級開家長會的時候,專門為此事請教過執教老師,按照老師的說法,她的英文成績難以提高,主要是她跟同齡的孩子比,她的想法偏於幼稚,看事情的深度不夠。

 

在平常和同學的交往裏,女兒也明顯比同年級的同學單純。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她的一個最好的朋友比她整整大了一年,人家的心計,和做事情的目的性就比她強。這階段女兒的英文還不能穩定發揮,最終在女兒申請美高的時候,我們決定讓她九升九。

 

Winnie:

我們中國家長都希望孩子早上學。在我女兒的紐約高中班上,有一半的學生比她大一年,我當時挺納悶的,後來了解到紐約當地家長並不希望孩子早上學,相反她們會讓孩子晚一年上學。

 

我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到了高中,一年比一年成熟。所以孩子年齡相差一年,心智還是差很多的。

 

X女士:

女兒九升九以後,就是把她拉回到她原來的年齡。這時她在班裏,至少不是最小的,她可以算大一點的,隨之而來的英文成績馬上就有了顛覆性的轉變,其實她上的寄宿高中對英文水平的要求還是蠻高的,但是她能達到A,我覺得跟她的年齡有關係。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孩子能不提前上學,就不要提前上。因為從我女兒的例子上,你看到的不僅是孩子交往的能力,心智的發育,還有對成績的影響。在課程的學習能力,尤其是語言文學,具體地是指在英文寫作方麵,是會對孩子有影響的。

 

我的小兒子,正好是9月份出生,所以我就把他拉低一年,也就是說他成了班裏年齡偏大的孩子,所以他就從來沒有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在教育孩子上這一點我的體會是相當的深刻的,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年齡的差異體現不是很明顯。但是到了後麵,我是非常有感觸的。

 

再舉個例子,就是我兒子的同學。比我兒子都小,是8月份的生日,在班裏也算小的,那個孩子很優秀,在上完一年級後,按照老師建議直接升三年級,也就是說,比我兒子小一歲,還比他高一年級。

 

原本他很優秀,但是調高一年級以後,我認為他就沒有應有的出色了。結果呢,去年在初中畢業申請美高的時候,他媽媽果然讓他Repeat一年。記得我當年就很委婉地向他媽媽暗示:你不要聽老師的勸告,再好好考慮考慮孩子跳級的決定。她當時聽不進去,八年以後,孩子考美高的時候,果然他媽媽把兒子拉回來一年。

 

作為教育經驗的分享,不僅男孩子要盡可能做大齡兒童,女孩子也應該有相應的考慮。這不單單是出於對孩子情商的考量,在文科批判性思維上,終究是和孩子的實際年齡相對應的,這一點在小學階段是很難有所體現的。

 

Winnie:

實際上你的大女兒是在北京國際學校,上了一年的高中課程,然後考到美國寄宿高中,複讀九年級,因此叫九升九?

 

X女士:

是的。再說回我女兒,她的經曆中換過很多學校。在紐約上完Kindergarten以後,就轉到了新澤西,上完四年級,她就跟我們搬回北京。在德威上了一年的小學,但是她畢竟是美製教育出來的學生,所以她在德威的一年,其實頗具挑戰。主要是三個方麵,一個是學製的不同,英製和美製。第二個是環境不同,社會的大環境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中文實在太差了,美國中文學校學得非常簡單,到了德威以後,德威的中文在國際學校裏應該算非常厲害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我記得她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至少每天要花兩個小時寫中文作業,真的是寫的頭都大了。

 

我曾經要求老師能不能少留作業,實在是花太多時間在中文上了。所以,女兒在德威上了一年,我們覺得不行,最終我們把她轉到了ISB,在ISB從六年級上到九年級。

 

我們申請美國寄宿高中時,也是請教了朋友的經驗,考慮到女兒學業上稍微弱一點,而且她的年齡又很小,所以我們勸她Repeat一年,因此她是九升九。她在美國寄宿高中整整度過了四年的時間,感覺還是不錯的。

 

Winnie:

X,女兒上了美國寄宿高中,和同屆的學生算是看齊了。在這個階段,孩子離開家,獨立麵對學習、生活,有不少需要應對的事情吧?

 

X女士:

女兒上了四年寄宿高中,有幾點體會。孩子的獨立性遠超於同齡人,因為你想才15歲,從家去學校她自己就要背著旅行包,自己上飛機。下了飛機以後,還要在機場等學校的校車,然後又坐三四個小時的校車。到了學校通常是晚上八點了,有的時候必須要打車才能到學校。那個學校真的是個鳥都不拉屎的地方,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這個確實是很鍛煉人的。

 

另一方麵,我觀察到女兒和完全從國內學校體製出來讀寄宿高中的孩子,從思維方式到看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太一樣的。在寄宿過程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我看到相關文章裏把像我女兒這樣的孩子稱為TCK,就是Third Culture Kids。他們這樣的孩子,包括所有的這些從國際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跟國內當地教育體製內走出來的孩子,不是一個圈子;他們跟美國當地的亞裔,也就是所謂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也不是一個群體,所以,他們自己就是橫跨兩種文化的這麽一個存在,這點很有意思。我女兒後來考到大學,她說布朗的中國學生會,她沒有參加。我說為什麽你不去參加,你不也是中國人嗎?她說人家不把我當中國人,根本不邀請她。

 

我作為家長,不希望看到亞裔學生按地域結成小團體,但是實際上,這些學生因為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很難成為有相同話題的朋友,就是說,所謂的中國學生就是從國內來的學生,他們自己是抱成一團的。但是,這種從中國考出來的國際生或者是原來在美高或者是美初上學的孩子,是不被中國學生認可為他們的成員之一的。

 

Winnie:

你說的地域的問題,應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國際學校接受教育的小孩基本延續了國際學校教育的體係,國際學校一般就是英國、美國、加拿大這三類國際學校,而在對孩子從小的文化理念,價值觀的教育主要突出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普世價值,自然和純中國教育有很大區別。在中國上國際學校的孩子,中文的學習方麵要比在國外讀書的華裔孩子花更多的時間,但英文仍然是他們的第一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就很難彼此融入。

 

X女士:

我們在一次寄宿學校的麵試中,一位招生官就特別提到這個現象,就是所謂TCK的問題,這些孩子的文化認同和自己的歸屬是比較困惑的。

 

我女兒在11年級的時候,專門利用春假和另外兩個國際學校的學生去了趟桂林,成都和敦煌,拍了一個40分鍾介紹祖國風情的紀錄片。整個紀錄片拍下來的效果非常的好,一方麵是表現了孩子們對攝影的熱愛,另一方麵就是溯根求源吧,算是他們自己,作為TCK,通過這個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這些孩子們都是長著中國人的麵孔,從小在中國的國際學校接受西方教育。但是每個人拿的都是國外的護照,寒暑假在國外度過。在情感上,他們對中國的大環境無比熟悉,即使高中或初中他們到美國接受教育,他們對自己的從小生長的城市情有獨鍾。所以他們即不屬於純正的美國人,也不是純正的ABC,他們又不屬於純正大陸的教育體製內的學生,因此他們就是所謂夾縫中間的第三類學生,在社會上有很大一批這樣的學生。他們想知道自己到底和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承有什麽樣的關聯。

 

Winnie:

我的女兒按前麵所說,她應該被定義在ABC這一類,而這種分類對孩子本身好像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他們從來不這樣定義自己,他們就是這樣自然天成的一群人。我把她當成地球人。她經曆了幾個階段的教育,從價值觀層麵講,她經曆了加拿大,美國的教育。從文化方麵講,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現在在大學按照興趣更深入地接觸中國、日本、歐洲文化。總的來說,就是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頭腦想。這樣的孩子如何認同自己的國家,遵循自己的內心吧。如何看待她的文化背景呢?我想應該是世界文化背景,至於傳承仍然是遵從內心。

 

X,談談女兒上了美國著名寄宿高中過程中,你對孩子學校的感受吧。

 

X女士:

寄宿學校四年,對老師盡責的程度,確實顛覆了我們以前對老師的印象。舉兩個例子:女兒在學校有一個指定的Advisor,對她特別關心,定期找她談話,聊天,有時候Advisor還會邀請女兒和其他學生到家裏吃飯。女兒畢業典禮的時候穿的衣服,因為在網上買的不合適,都是這位老師一針一線給改過的,老師什麽事兒都為孩子想到了,女兒最後自己說,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這點我們做家長的很感動。另外一個例子,我記得我女兒在九年級的時候,物理不是很好,她說她每個星期固定的時間一定得到她們物理老師家裏去寫作業,因為絕大多數寄宿學校的老師都住在學校的Dorm裏。到老師家裏寫作業很方便。她的物理老師大學剛畢業,女孩子們覺得跟年輕女老師特別談得來,可以說亦師亦友。這種和老師的密切關係在走讀的學校是很難想象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盡管非常好的寄宿學校,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學校曾經說過有吸毒問題,有孩子酗酒問題。比如說女兒自己的錢放在宿舍裏,就不翼而飛了,就是說學校也會有各種負麵的消息。

 

還有一點,就是感覺他們考大學的時候壓力是非常大的。不是一般的壓力,因為他們這種學校,就是所謂的精英寄宿學校,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大家都是想去藤校。

 

Winnie:

看來美國寄宿高中在學業方麵相當緊張。孩子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還要獨立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其實基本上算是走入了一個小的社會,對孩子確實是個曆練。

 

X女士:

孩子高中上寄宿學校,從表麵上看非常光鮮,帶著精英學校的光環,但是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問題。這些年,國內孩子考美高的現象非常的踴躍,但還是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但是什麽是適合?怎麽定義適合?這個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回國,遇到了一堆上美初的孩子。現在大陸上寄宿學校,已經從美高蔓延到了美初,就是六年級要把孩子送出國。這個年齡,缺少家庭的陪伴,其實在學業上也不會有過於出色的結果。我覺得家長應該慎重考慮,是不是適合那麽早把孩子推出去,當然避免激烈的競爭是一方麵的考量,但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時間缺少家庭的陪伴,有的時候因為學校條件的限製,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家長要慎重。

 

Winnie:

盡管我們經常說放手,但在孩子還沒有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還不能成熟地思考問題的時候,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占據重要的位置。過早讓孩子一個人經曆自我成長,完全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也不太可能取代家長的角色。

 

X女士:

讀完寄宿學校四年以後,還有一個感受,就是被精英學校教育過的孩子,更多地想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去年她們學校組織到高盛參觀,同學們向他們的校友提問題,別人都問一些關於工作的問題,我女兒就問你從事這個行業,你覺得對社會有什麽意義?對社會做了什麽貢獻?她更熱衷於做NGO的事情,就是想多給社會做貢獻,這也是這些年來,從教育層麵對孩子起到積極的影響。

 

Winnie:

什麽樣的教育體製教出什麽樣的孩子。家長看到孩子開始考慮如何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其實真的很欣慰。他們不一定界定自己的歸屬,地球就是自己的大家庭,這樣也不會困惑,走到哪裏除了生存以外,就是考慮可以為這個大家庭做點什麽。

 

非常感謝X,和我聊了這麽多自己陪伴孩子成長的經曆,同時也給正在路上的家長們很多建議。

 

 

歡迎更多的爸爸媽媽加入我們的訪談,記錄您陪娃的經曆、感受。聯係微信號:vancouver926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