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離開多佛,中午抵達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入住城郊;23日遊覽巴爾的摩,28號離開安納波利斯前往華盛頓DC,入主阿靈頓,利用周末遊覽美國首都。
馬裏蘭屬於英國最初的13個殖民地,不過這裏的殖民者不是經由普利茅斯公司或弗吉尼亞公司建立的。
1632年,英國查理一世授予喬治·卡爾弗特特許狀,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喬治·卡爾弗是英國貴族,即巴爾的摩勳爵,他是天主教徒。與其他清教徒的定居點不同,巴爾的摩勳爵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成為在英國受迫害的天主教徒提供的宗教避難所。這塊土地以英國查理一世的王後,在法國出生的亨麗埃塔·瑪利亞的名字命名。
巴爾的摩位於帕塔普斯科河(Patapsco River)流入切薩皮克灣的之處,是十八世紀的美國增長最快的城市。1752年,它隻是個200號居民的小鎮,在短短的20年裏,巴爾的摩發展成為美國第四大城市。它所處的港灣位置就是它迅速擴張的原因。城中心的菲爾斯角(Fells Point),是當時世界上最擁擠的海運碼頭,來自歐洲各地的商船,在這裏卸下各類進口商品,然後滿載弗吉尼亞、馬裏蘭向格拉斯哥的煙草,出口到歐洲各地。
菲爾斯角(Fells Point)的海運繁榮了後麵的陸地,當時建起大片的紅磚樓房。即使是20世紀的建築,也大多延續了早期的古典風格。比如這座1909年建成的發電廠,內部結構是鋼框架,外麵用了紅色的磚和陶土裝飾。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主校區稱為霍姆伍德(Homewood)校區,位於在巴爾的摩城北。校園的基礎建築是1803年建成的霍姆伍德莊園和建於19世紀80年代的懷曼別墅(威廉·懷曼是JHU董事會成員)。這兩個富豪的莊園構建了JHU美麗的庭園式主校區。擴展的校園建築延續了霍姆伍德莊園的聯邦建築風格(Federal architecture)。這是托馬斯·傑斐遜和他的同時代人在帕拉迪奧建築的基礎上創造的一種建築形式,首先用在傑斐遜的蒙蒂塞洛莊園,隨後在美國各地的政府大樓多有應用,包括白宮的建築。聯邦建築風格的名稱大約源於它出現的時代,即聯邦黨人時代。有趣的是,傑斐遜本人是聯邦黨人的反對派。
巴爾的摩港灣有一個向南伸出的半島勒卡斯特(Locust Point),1776年的美國革命,這裏是巴爾的摩的海防重地,1800年建成麥克亨利要塞。它最重要的作用的是在1812年與英國人的戰爭中,頂住了英國海軍從切薩皮克灣發起的攻擊,成功地保衛了巴爾的摩港。這裏被認為是美國國旗第一次在陸地上升起之地,據說《星條旗永不落》的作者就是看見了這裏升起的美國旗幟,寫下了後來成為美國國歌的詩句。1939年,這裏被指定為“國家紀念碑和曆史聖地”。
從遊覽佛蒙特州的尚普蘭湖開始,屢屢看到海邊、湖邊、河邊的要塞提及1812戰爭。也許多數人都和我一樣,看到“1812“,首先想到的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美國的1812戰爭,還真的與1812年拿破侖法國入侵俄羅斯有些牽連。
進入十九世紀的美國也開始了擴張的年代,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開啟了美國的擴張年代。這個脫離了母國的年輕國家,不僅有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野心,還想向北推進國境線,吞並毗鄰五大湖的部分加拿大領土,這裏的居民許多是美國革命期間選擇效忠英國王室的保皇派,在美國建國後,這些效忠者成為難民,部分流亡到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年至1814年期間,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駐軍和殖民地民兵(多數是流亡的效忠者)擋住了美國的一係列進攻;而美國在伊利湖和新奧爾良等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812年俄羅斯成功地抵禦拿破侖一世的入侵,成為1814年拿破侖的退位的“序曲”,而拿破侖的退位,使得英國騰出手來,向北美增派軍隊和皇家海軍來與美國人作戰並封鎖美國的海上運輸線,使美國經濟陷入癱瘓。正當雙方鏖戰正酣的時候, 1814年12月,英美在Ghent簽署《根特條約》,基本保留了美國和加拿大戰前的邊界。
這場1812的戰爭,開始和結束都令人莫名其妙,美國未能將國境線向五大湖以北推進,英國也未能阻止美國向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擴張。但這場戰爭中美國極為重要,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
首府安納波利斯在1750年隻有150戶人口,由於瀕臨切薩皮克灣,地利之便,成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入境口岸和主要中心港口,很快發展成為一座貴族城市。
如今的安納波利斯基本是老城模樣,沒有高層建築,城市中心還保留著用磚鋪砌的街道和建造的房屋,街道兩旁是出售金銀珠寶,手工藝品的店鋪和畫廊。也許是它的天主教背景,這裏的建築不僅有殖民風格的紅磚房,也有意大利西班牙風格的街景。
州議會大廳正在維修。
美國另一所著名的軍校——國家海軍學院——在安納波利斯市中心東北臨河而建。
這裏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校園中的這座學員宿舍大樓可看成一座小城市,有單獨的郵政編碼,除了上課,這裏有學生的大學生活必需的所有設施。
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土地由馬裏蘭的喬治敦港和弗吉尼亞的亞曆山大港構成。在1791,一個測量小組仔細劃定了這個特區的邊界,並在每一英裏處設置了界石。
在全世界網紅城市綜合排名裏,華盛頓特區應該會名列第一。這裏是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要員和新聞記者關注的地方,每天在這裏出入的大批權勢強大的政客、官僚權貴,影響著美國乃至世界的進程。
國會大廈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為白色,有巨大圓頂的中心大樓是國會,南北兩翼是後來為兩院製立法機構擴建的議事廳,眾議院在南翼,參議院在北翼。
國會大廈有一部分有限開放,遊客組隊在導遊的帶領下可以進入參觀。
圓形大廳是美國國會大廈的中心,也是整個城市的零點。圓頂的裝飾著“華盛頓封聖”(The Apotheosis of Washington)的壁畫。畫中是神話了的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可以從華盛頓的衣著、周邊環繞的人物詮釋出民主、藝術、科學、工業等成就。在自由女神和勝利女神有13位頭頂一顆星星的少女圍成一圈,是最初的13個殖民地的象征。
由每一個州捐贈兩個雕像,構成國會大廈的雕塑大廳,以紀念50個州的曆史名人。而對每個州而言,選送的曆史名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州的“三觀”。
國會大廈南翼的東麵是國會圖書館,也稱為傑斐遜大樓,這裏最初是以托馬斯·傑斐遜的原始藏書為基礎,自1870年開始,在美國出版和注冊的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副本送到這裏收藏。
西邊的林肯紀念堂與東邊國會大廈的穹頂遙相呼應,構成華盛頓特區的核心區域。林肯紀念堂的北側是越戰紀念碑,南側是韓戰紀念碑。
越戰紀念碑的建設充滿了故事。設計者林瓔是林徽因的侄女,她的創意是將越戰以“創傷”的形式來紀念。紀念碑不是高聳入雲的碑,而是兩麵呈下坡狀的牆,構成“傷口”的形狀。牆上刻著所有在越戰中捐軀的美國軍人的名字,按陣亡時間排列。
這位身著黃衣的誌願者正在幫助一位探訪者在牆上尋找家人,或是朋友?
在核心區域的街道兩側多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這裏有北美最好的博物館,不少屬於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史密森學會由美國政府於1846年成立,旨在“為增加和傳播知識”,是博物館、教育和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體。在華盛頓,這個學會下屬的博物館免費為公眾開放。
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美國在社會、政治、文化、科學和軍事曆史領域的遺產。展品與曆史大事件相關物品如星條旗的原件,更多是大眾生活,諸如商業記錄,個人文件,以及大量的電影、錄像和錄音,曆史照片和口述曆史等等。
對於藝術愛好者,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不容錯過。它的建立是從匹茲堡的銀行家安德魯·梅隆(就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梅隆)的收藏開始的。梅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收集早期藝術大師的繪畫和雕塑。他的購買目標是以倫敦國家美術館的收藏為榜樣,在華盛頓建立一座國家美術館。隨後更多人的捐贈使得國家藝術館成為美國最完備的古代繪畫藏館,另外還有現代的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二十世紀的繪畫與雕塑作品。
國家藝術館分為東館和西館,中間用地下通道連接。西館是新古典主義建築,上個世紀70年代擴建,由貝聿銘設計了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