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電影《砂器》
閑來讀到李承鵬(獨立作家)2011年6月18日寫的短文《父親是世上最不堪的鬥士》,文中一開頭寫到了他小時候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 -《砂器》。他坦承當時沒有看懂裏麵的一個日本人性係列電影最經典(沒有之一)的鏡頭,盡管電影院的人都哭得稀裏嘩拉。
為了看這個所謂的沒有之一的日本人性係列電影最經典的鏡頭,我特地花了2個多小時看完了帶中文字幕的1974年版本的《砂器》。影片距今快50年了,堪稱老電影。但本人很少看電影,故新、老電影在我這裏並沒有什麽difference。《砂器》是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次數較多的一部小說。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被多次改編,基本就等於認可了作品本身的偉大,或者說至少在內涵上具有值得被反複挖掘和體現的現實意義。在眾多改編版本裏,1974年的電影版《砂器》被公認為是質量和評價最高的一個,曾被譽為日本影壇的“金字塔之作“。
影片的主人公和賀英良有著十分悲慘的童年。由於父親罹患當時難以治愈的麻風病,2歲時母親離家出走;5 – 6歲時,他和父親被趕出村子,四處飄泊,相依為命,靠乞討為生,受盡了白眼和欺淩。這些經曆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害,造成了他既自卑又自尊的極端性格,一邊希望出人頭地,一邊又怕人知道自己的身世。
和賀英良後來的殺人來自於其人格的錯亂。在外人眼中,他是個年輕有為、前途無量的作曲和演奏家,但事實上他為了洗白過去、維護自身的形象,不但偽造身份,甚至避見生父、殺死養父、對情人不管不顧導致其流產而死,是個極度自私、為達目的六親不認、不惜清除一切障礙之人。
日本當時的社會是促成和賀英良人格形成的另一個因素。日本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歧視,以及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扭曲價值觀是把和賀英良推向深淵的罪魁禍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和賀英良的人性並未完全泯滅,他對生父、對養父、對情人都還是有感情的,隻是社會的生存法則已然不允許他走回頭路。既然他已是前大藏大臣的未來女婿,那麽他隻有順著台階違心而上,而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否則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淪為和其生父一樣的可憐蟲。
影片片長143分鍾,敘事節奏較慢,特別是前半段的案件偵破過程。影片後三分之一的部分則是全片的高潮和精華,這一段在和賀英良的個人音樂會、今西警官的案件陳述、以及他的悲慘童年生活三個不同的時空畫麵之間來回切換,加上動人的主題曲《宿命》貫穿始終,不僅向觀眾展現了案件的全貌,亦使角色的悲劇命運得到了深刻體現,旋律與故事的配合相得益彰,令情節益發跌宕起伏、催人淚下。
《砂器》沒有對和賀英良做簡單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類的譴責,反而投注了更多的同情與惋惜。於是,我們在高潮段落才能看到和賀英良在他的作品中傾注的豐富情感 - 對命運不公的憤怒和控訴,對親人受難的哀痛和悼念,還有內心矛盾的掙紮和絕望。音樂是和賀英良傾訴真實情感的唯一途徑,隻有在音樂裏,他才能與他至親的生父和養父見麵,並懺悔自己的冷酷與絕情。待到《宿命》一曲終了,和賀英良仿佛耗盡了全身力氣,在觀眾如潮的掌聲和樂手敲擊樂器的祝賀聲中,熒幕反複出現的是他那百感交集的特寫麵容。此時,兩名警官正手持逮捕證在等待著他。
理論上,《砂器》是一部犯罪懸疑片。但單純從破案角度看,它並沒有多麽精巧玄妙。《砂器》之所以受人推崇,是其藝術構思獨到,情節錯綜曲折。它把藝術家的才華和罪犯的凶狠統一在主人公身上,對人性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取名《砂器》是作者的隱喻:表麵雖然有型有器,但終究是用砂子堆成,經不起風浪的敲打,難逃碎裂的宿命。
父愛是人類的天性,因而純潔,哪怕是病魔纏身的主人公的父親也會用瘦弱的身體拚命地為兒子擋住拳頭和棍棒。當警官把兒子的照片遞到麻瘋病院的生父麵前請其確認的時候,風燭殘年的父親當然渴望見到日思夜想、失散多年的兒子,但為保全兒子,他明知違法卻拒絕承認。隻是默默地看著照片,忍不住痛苦地嘶叫,老淚縱橫。。。
《砂器》年代雖已久遠,但值得已為人父的您撥冗觀看。
二零二三年一月十八日
附錄
《父親是世上最不堪的鬥士》
李承鵬/文 (2011年6月18日於成都)
小時候看過一部日本電影,《砂器》,講戰後日本關東地區一對失去土地的父子,他們到處流浪,在大雨滂沱中趕路,在雪地裏乞討,在崎嶇山路跋涉。有一次,兒子被富家子弟毆打,瘦小的父親拚命用身體擋住拳頭和棍棒,滾落到水溝裏。還有一次下大雪,父親討來一碗粥,用砂鍋煮熱了讓兒子喝,兒子又讓他先喝,兩人推來推去燙到了嘴,痛得原地大跳,卻又相擁哈哈大笑……這個溫暖的鏡頭,讓我哭了。到現在也不知為何。
那個父親後來得了麻風病,被強製帶到醫院。兒子流落街頭,被一戶好心的人家收留。再後來兒子逃到東京,機緣巧合學了鋼琴並成為嶄露頭角的鋼琴家,聲譽鵲起,還認識了一名大金融家的女兒。正當談婚論嫁時,早前的養父在電視上發現了他,找到他,讓他去見親生父親。當時日本很重視門弟,為了掩蓋出身他在車站把養父殺死了。後來的偵破過程很複雜,我不太記得,隻記最後的情景:警視廳探員把鋼琴家的照片遞到麻瘋病院的生父麵前,為保全兒子,生父拒絕承認這是他的兒子,隻是默默地看著照片,默默地,然後老淚縱橫……
這個鏡頭被評為日本人性係列電影最經典的鏡頭,沒有之一。電影院的人哭得稀裏嘩拉,可我並沒有哭,我不明白那個父親為何這樣做。等我明白,已為人父……
同感,不過,您的觀察更仔細。
謝點評。
Thanks for letting me know about the higher-resolution version in English subtitles.
I may try to watch the similar one about a mother killing her mixed son born after the war, in order to save her own career.
Another one is about a family that has owned large wealth but also harbored dark behind-the-scenes stories: the father-in-law fathered a son by forcing into the daughter-in-law while she's in a bath. Eventually the disgraced bastard son committed suicide in the woods, before he succeeded the family steel factory.
The first two stories are very similar in themes: when family and career are in a clash course, the protagonist chooses murder. Thus ends his/her own path.
謝賞光。已有人也推薦了《人性的證明》,正如您說更加震撼,我倒有點不敢看了。就《砂器》,我已看哭了幾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wMBaTUgOo
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8sgVjo3qjw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影片“人證”,尤其是電影的改編使得比原著更加震撼。但砂器的演員,就是那個年紀大的偵探的男主,明顯更強。
以後才知道他是日本很有名的演員。
哇,您都看過好幾部版本了!是否1974年的版本最好?據說,演主人公生父的演員為了角色,把滿口的牙都拔了,假如真如此敬業,也讓人敬佩。
謝
是的,您的記性真好。那個白襯衣是主人公殺其養父時穿的,那個年輕女的剪碎它是在銷贓。。。
難得電影把人性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