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76)
2021 (160)
2022 (109)
2023 (125)
孩子的人生與父母的期望
我們家的老二去年大學畢業,報名參加了為期兩年的TFA (Teacher For America)Program,現在一所低收入學區的初中當數學老師。還有不到一年,他的“支教”工作就要結束了。老婆希望他抓緊時間申請大的IT公司的工作,或是繼續讀書,拿個master。他表麵答應,但實際上卻沒有在這些方麵做太多的的努力,這讓我們多少有些失望。
我們後來發現,他似乎喜歡上了教書的這個職業,這正是老婆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她覺得好不容易混了個(常青)藤校畢業,卻去當個中學老師,“大才小用”。她不希望看到兒子掙不了多少錢,平庸地過一輩子。而兒子則最不滿意老婆對教師職業的“歧視”,他同情貧困家庭的孩子,覺得那些孩子成績不好不是他們的錯,是他們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是社會不公造成的。在他們TFA老師的辛勤工作下,一些學生願意把學校當做自己的家,這讓他感到欣慰。我們追問,難道你願意為了“理想” 和“政治正確”而奉獻一輩子嗎?他不置可否。
有人說,美國的精英教育出了問題,但這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很顯然,兒子現在正處在人生的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我們學會了在雙方溝通時,不要輕易打斷對話,主觀武斷地下結論,將兒子誘導到自己期望的方向。正確的溝通方應該是父母坦承自己的期望的同時,也要好好傾聽子女的想法。這樣,兒子也願意與我們交流。我們的期望首先應該考慮孩子的具體條件及其本身願望。當孩子不能實現我們的期望,而我們又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時,孩子可能會因此而自慚形穢,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從根本上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我們也意識到,有意無意地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曆以及奮鬥精神是可以的,但千萬適可而止。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炫耀還是激勵,其結果是孩子會難以建立自信心,會誤以為“反正怎麽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麽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社會上很多所謂的“二代”,幹脆“躺平”,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獲益者。
父母必須明白,無論我們做出什麽的犧牲,孩子的人生都不屬於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力。父母唯一要做的是學會理解他們的想法和尊重他們的努力,竭盡全力為他們搭建實現夢想的舞台。並且做好心裏準備 - 接受我的兒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任何人,隻要他happy就好。
或許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對子女抱有任何期望,因為他們的夢想其實跟我們並無關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他們的嘛。如果還抱有的期望,那麽它應該是:支持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與滿腔的熱情去追尋他們自己的夢想人生。
二零二一年九月九日
謝謝。
感謝瀏覽和分享。我們原來以為他參加TFA就是鍍個金,就算“損失”也就兩年的時間。沒想到他有可能“假戲真做”。不過,現在想通了:他高興比什麽都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大了,決定自己的人生,天經地義。當然,父母該說的也要說,掌握一個度就好,否則似沒有盡到責任。但任何說教都沒有用,社會會教育他,挫折會讓他成長。。
殘疾人是內心非常健全的人,他們以殘缺的軀體展現做人的極限.
我最討厭我的中小老師,他們拿著已經知道的試題答案,來評判孩子的優劣.
人生有限,還是應該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隻要幹自己喜歡的事情,錢會自然而來的。
父母沒有自私的希求,就會自然成就一位各方麵都健全的人才。
在美國,任何行業幹得好,收入用來養家糊口是不成問題的。當老師也一樣可以支撐一個家庭。如果你對這門職業有熱情,那才能真正充分實現人生的價值,盡自己的能力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給後代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做一個出色的老師,比一個平平的IT工程師好多了。
或許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對子女抱有任何期望,因為他們的夢想其實跟我們並無關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他們的嘛。如果還抱有的期望,那麽它應該是:支持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與滿腔的熱情去追尋他們自己的夢想人生。"說得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