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在美國生活了32年的謙謙君子
個人資料
謙謙美君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申不害 – 圍魏救趙

(2021-04-04 17:17:42) 下一個

申不害 圍魏救趙

(春秋戰國篇學習筆記14)

 

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的名字太過特別,全中國十幾億人估計沒有一個重名的,故很容易記住。

“圍魏救趙”這個典故廣為人知,但可能沒多少人知道正是申不害參與,才有了這個後來列為三十六計之中最為經典的戰例。

通讀戰國曆史,你還可能會對實力和國土麵積都不大的韓國怎麽能躋身與戰國七雄的行列產生疑問。其實很簡單,就是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了變法的緣故。在他為相的15年中,韓國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申不害為鄭國人。公元前375年,韓國出兵滅掉鄭國,申不害因此換了國籍,開始時隻是一個韓國的低級官員。

公元前353年,申不害聯合齊國導演一出“圍魏救趙”的好戲,名聲大震。當時魏國起兵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派人分別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該如何應對。當時還隻是一個普通謀臣的申不害擔心自己的意見不合國君心意,便聰明地回答說:這是國家大事,讓我考慮成熟再答複您吧!隨後,申不害不露聲色地遊說昭侯信賴的大臣趙卓和韓晁,鼓動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自己則暗中觀察韓昭侯的態度。在摸透了韓昭侯心思後,他才進諫說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十分高興,立即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場著名的戰爭之後,申不害得到了韓昭侯的重用。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拜相申不害,開始變法圖強。不同於商鞅變法的條款繁多複雜,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各個層麵,申不害的變法除了部分法治外,隻專注於“君主的統治之“術”的應用,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以今日的觀點看,申不害的“術治”是典型的“人治”。在“人治”之下,典型的結果是“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因為“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所以當君主本人比較英明,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當時申不害輔佐的韓昭侯是個“明君”,運用“術治”,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麵。

先秦法家名著《韓非子•定法第四十三》中有這樣一段著名的對話,對於我們理解和認識申不害具有深意:

那段話的大意是,有人問韓非子說:“申不害和商鞅,這兩家的學說哪一家對治理國家更急需?”韓非回答他說:“這是不能比較的。人不吃飯,十天就會餓死;在極寒冷天氣下,不穿衣服也會凍死。若問衣和食哪一種對人更急需,則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條件。現在申不害提倡運用“術”而商鞅主張實行“法”。所謂術,就是依據才能授予官職,按照名位責求實際功效,掌握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能力。這是君主應該掌握的。所謂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賞罰製度深入民心,對於謹慎守法的人給予獎賞,而對於觸犯法令的人進行懲罰。這是臣下應該遵循的。君主沒有術,就會在上麵受蒙蔽;臣下沒有法,就會在下麵鬧亂子;所以術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稱王天下必須具備的東西。”

韓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後,韓國在韓宣王等能力相對較弱的君主領導下很快走向了頹敗,以至成為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第一個犧牲品,這不能不說是申不害“術治”思想在韓國實踐中的失敗。曆史再一次證明國家富強根本在於“法製”而非“術治”。

 

二零二一年四月四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讀史者,明!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