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戰爭與和平》觀後
有人說,“人的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為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而《戰爭與和平》無疑就是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戰爭與和平》使我們能夠更直接、更準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羅斯的生活,這會勝過讀幾百部民族學和曆史學的著作”。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也曾評價“《戰爭與和平》是十九世紀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前後耗費十餘年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另外兩篇代表作是《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好的作品都離不開愛情的故事,《戰爭與和平》也同樣落入俗套,它圍繞俄國對抗法國拿破倫軍隊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以貴族小姐娜塔莎、貴族青年皮埃爾和安德烈公爵三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百科全書式的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作品描寫戰爭,同時又歌頌和平。托爾斯泰在表達對戰爭的不滿和對人道主義的讚揚的同時,作為虔誠的說教者,強烈地宣傳“不要用暴力和邪惡抗爭”和“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等博愛主張。在充滿戰爭與和平演替、心靈求索的史詩般運行中,“如果設想人類生活可以用理性來支配,那麽,生活的可能性就被消滅了。”這是《戰爭與和平》故事尾聲中的結論。
文革爆發的1966年,我12歲。之前沒有機會讀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當時歲數小,估計讀也讀不懂。文革期間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反(動派)國家的小說都在被禁止之列,當與之無緣。大概是1978 - 1979年,世界名著開始重新出現在國內的“新華書店”。我還記得在廣州上大一時的一個周末,早起到學校附近的五山“新華書店”購買再版名著的情景。當時排隊買書的隊伍從書店裏麵一直排到外麵大街上約50米。因為人多限購,我還特地排了兩次隊,買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等。有沒有《複活》,我倒忘了。原因是我人在美國時,北京的家搬了兩次,很多東西都找不到了。當年由於大學學業繁忙以及工作後不知道為何也一直沒有找到時間閱讀,所以,很遺憾直到現在我也沒完整地閱讀過《戰爭與和平》。大兒子上高中時,老師建議他們讀幾本世界名著,我特地給他買了一本英文的《戰爭與和平》,現在還躺在我的書架上(見下圖)。老家夥中文的都讀不下去,英文的就更別提了。隨著歲數大了,我已經比較發怵讀大部頭的小說了,特別是超過100萬字的。於是,半退休的我看名著改編的電影就成了捷徑 – 估計這已是老年癡呆的前兆了吧。
我書櫃裏的英文版小說 美國版本電影(中文字幕)
我看的電影版本是1956年上映的帶中文字幕的美國版本《戰爭與和平》,三個半小時,它曾獲得了第14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影片由氣質高雅的女神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和文質彬彬的俊男亨利·方達(Henry Fonda)主演。《戰爭與和平》電影還有一個1968年的前蘇聯的鴻篇巨製版本,長達六個半小時,影片獲得第26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和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我在網上隻找到了前蘇聯版本第一部(2個多小時),其它的受限於版權看不到。因後來看完了美國版本的,就放棄繼續看完前蘇聯版本的念想。網友們對於這兩個版本的評價是:俄羅斯的名著由俄羅斯拍才正牌,前蘇聯版的更經典。
現在習慣看完一部好的電影,總想寫點觀後感想。其實,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史詩般的戰爭巨片的內容,因其知名度根本也用不著我再畫蛇添足。於是就有了上麵人到老年的往事回憶。但片中女主的扮演者奧黛麗·赫本的美麗和演技的確值得您撥冗觀賞。
二零二一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