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黃浦江,上海灘,玩紅杏出牆,玩“全中國是秦,我是漢”,玩不是殖民地的洋涇浜。
同學轉來《吐槽大會》小婉管樂搞笑帖《大放光彩》。看了。議一議。
看完,就懷疑,這是大上海百樂門裏的。兩女人的身段,是那時的女人才有的:剛從筒子褲和大襟衣裏鑽進旗袍,蛇樣地遊走;她們穿的旗施,樣式是《色戒》裏麵湯唯穿的那種,綁得齁緊;顏色:管樂穿的,是麻酥酥的那種;小婉穿的是“紅配綠(南京話讀陸音),醜得哭”;動作:很周旋,很阮靈玉。情趣:簡單小快樂,快樂完了身心小適宜;味道:專業的人才有的,專業而又有靈氣才會的,一著一勢都“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鍾”。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草稿,其中文藝的部分,則是初級素描。而四九年之後的文藝,是產供銷一條龍下來的。後來,有了點變化。可又一副無頭蒼蠅的樣。小婉管樂的表演在說,試著繼承點民國大上海的百樂門玩玩。
百年大變局,看定了,也就是上海“心”變了,成了洋涇浜。上海的文藝,就是在說這個“心”事。譬如在文學上。魯迅文學,其實是“海派”的。如果說《狂人日記》還有點皇城根味,那麽魯迅搬到上海住到去世這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大上海式的。胡蘭成,張愛玲,沈從文,沈雁冰,蕭紅等,也都聚在了上海,他們寫出中國的文學中最好的部分。
四九年後,北京強勢,文藝慘了。上海在掙紮。八個樣板戲中《海港》透露出的一點點洋氣,《新民晚報》透露出的一點點商氣。當時,在北方,林彪的和毛澤東搞;在南方,上海人動不動來點小洋腔,讓我們在回顧那一段,不致什麽都沒得看的。
改開後,北京又強勢。文藝上,弄出些個張藝謀王朔這樣的當年皇城根人玩剩下的東西。近年來,韓寒陳丹青周一波王安憶等以微弱的影響力,在顯示海派文藝的存在。而小婉管樂,也加入進來。
“百年大變局”搞到今天,中國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上海。文學藝術裏堪稱有點名堂經的,就是海派文學和藝術。小婉管樂一上台,李雪琴李誕智勝小沈陽這一類的北方粗陋,一下就被比下去了。
附議:
帖近上海,理解上海,或者去上海住上一住,是潤不了又想沾點普世味道的選擇。在中國,文學藝術上一長進,就自然而然地向海派歸攏。
深圳,珠海,廣州,都是假的,泡沫塑料。香港台灣,機緣巧合之產物,不靠譜。上海是一點點磨出來的,上海人“不粘人”(習近平不多精采的話之一)的品質,才是百年大變局中幾乎是唯一的有質量的亮點。
香港的貧富,就是個錢來錢去;台灣的民主,就是風中蠟燭。都是鬧鬧玩玩的東東。香港,是個出租屋,香港人就是群租客;台灣,小屁孩哼哼要糖吃,向大人撒嬌;黃浦江,上海灘,玩紅杏出牆,玩“全中國是秦,我是漢”,玩不是殖民地的洋涇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