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議《我,沒有忘記曆史》

(2024-09-22 10:54:24) 下一個
 

摘自《我,沒有忘記曆史》:

 

 

 

1966年8月5日,卞仲耘校長被自己的學生——北師大女附中紅衛兵打死。次日,王晶垚先生做了這輩子最正確的一件事:他專門買下一部120照相機,拍攝了妻子傷痕累累的遺體和家人哀痛場景,使之成為珍稀的“文革”受難者鐵證。

 

 

 

很多年後,他對采訪者說:

 

 

 

“ 我就是要讓後來的人看看,這是人類曆史上多麽黑暗的一頁! ”

 

 

 

1966年8月5日晚間,王晶垚得到噩耗,趕到醫院,看到的是妻子卞仲耘血跡斑斑的屍體。第二天,他用幾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昂貴的照相機,給妻子照了許多張照片。在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清洗、換衣、火化、殯葬……皆有照片記錄。之前女學生們上門鬧事,貼在家門口的標語、大字報,全部被他攝入鏡頭。全中國的“文革”受難者,像卞仲耘這樣留下如此之多的影像記錄者,屈指可數。”

 

 

 

“我過得不怎麽樣,但這一生沒有白活。為什麽?因為,我沒有忘記那些本來可以淡忘的曆史。”

 

 

 

 

 

議:

 

 

 

 這是有承傳的,見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宏大敘事,漢人從識了字能連成文開始,就落下這病根了。近日,我正用抄十二三歲時日記來殺時間。此時,我已能連字成文,即,開始發這毛病了。隨便抄兩天的日記

 

 

 

1971年10月20日

 

 

 

勞動能鍛煉人,改造人,檢驗員,識別人,提高人,鼓勵人。

 

關於練你成為能文能武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改造你的壞思想,審理改掉身上之軀,走上五七指示的光輝大道,使你加深對勞動人民的積極感情;檢驗是真正的革命派還是假革命派;識別,你走步走同工農結合的道路,是不是個真正的革命青年;提高你的思想覺悟,提高你對毛主席知識的見解提高你的學習水平;鼓勵你永遠走革命路,不脫離勞動。

 

總而言之:

 

勞動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本分,是成為一個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根本保證。我要努力的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無產階級的勞動者。

 

 

 

1971年10月21日

 

 

 

今天下午我校組織了一次高戰備磚的突擊活動。在這次勞動中,使我看到了後勁同學的積極性。

 

我今天上午跟著一個原來比較落後來禁錮較大的一個同學在一起勞動,那個同學“二不怕”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與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立誌,向一切革命同學學習,不管是什麽人,老老實實的學,外他們做老師,促進自身思想革命化。

 

 

 

 

 

議:

 

 

 

抄錄中,覺得好讀的是“戰備磚”,可很奇怪,上上下下三四篇中,就是找不到是用擔子挑還是用包裝還是…….的細節。

 

 

 

王晶垚則把細節盡可能地抓住了,1966年8月5日晚間,王晶垚得到噩耗,趕到醫院,看到的是妻子卞仲耘血跡斑斑的屍體。第二天,他用幾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昂貴的照相機,給妻子照了許多張照片。在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清洗、換衣、火化、殯葬……皆有照片記錄。之前女學生們上門鬧事,貼在家門口的標語、大字報,全部被他攝入鏡頭。全中國的“文革”受難者,像卞仲耘這樣留下如此之多的影像記錄者,屈指可數。”但在宏大敘事上,我和他是“忘年交”:“老人反應極快,一字一句:“我,沒有忘記曆史。”而且很多年後,他對采訪者說:“我就是要讓後來的人看看,這是人類曆史上多麽黑暗的一頁!”

 

 

 

今天大康在他的節目裏分析網上正在傳的一封被害日本小孩父親寫的一封信。大康有疑“不是真的”,並覺得讀完後“不舒服”:“他沒有寫出多少喪子之痛,而大都在為中日關係擔憂。”

 

 

 

讀完《我,沒忘記曆史》也有類似的不舒服。另外,

 

 

 

1966年8月5日晚間,王晶垚得到噩耗,趕到醫院,看到的是妻子卞仲耘血跡斑斑的屍體。第二天,他用幾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昂貴的照相機,給妻子照了許多張照片。在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清洗、換衣、火化、殯葬……皆有照片記錄。之前女學生們上門鬧事,貼在家門口的標語、大字報,全部被他攝入鏡頭。全中國的“文革”受難者,像卞仲耘這樣留下如此之多的影像記錄者,屈指可數。”

 

 

 

“趕到醫院,看到的是妻子卞仲耘血跡斑斑的屍體”,沒有像今天“有關日本小孩被害的消息,全部刪除”。

 

 

 

 

 

“第二天,他用幾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昂貴的照相機”。王家是富裕的,隨時可以拿出幾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昻貴的照相機”。如此有錢,不會完全沒有勢。而且並沒有“家門口有便衣,進出要允許”。

 

 

 

“給妻子照了許多張照片。在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清洗、換衣、火化、殯葬……皆有照片記錄。之前女學生們上門鬧事,貼在家門口的標語、大字報,全部被他攝入鏡頭”。

 

 

 

讀這段,對王晶垚十分敬佩,在一九六六年,能夠對發生在眼前的這般事件,如此有距離,有高度,地對待,處理,十分罕見。同時,也注意到,一九六六年,並沒有像書中描繪得那樣恐怖。這樣的事件發生後,並沒有“監控”,清場,禁止這禁止那。

 

 

 

同時,覺著少了點啥。王晶垚的女兒補上的是:“王晶垚和卞仲耘的大女兒王學回憶:那一天,父親“痛不欲生,抱頭趴在涼席上,席子被啃爛了一大塊”。

 

 

 

王晶垚先生在這之後,把對妻子的感情變成了把家布置得像一個紀念妻子的紀念館,一直睡在妻子屍體曾躺過的床上,牆上掛著妻子的照片。

 

 

 

議:很驚訝。這怎麽可能?別說在一九六六年,就是放在今天,胡友平家可以這樣做嗎?

 

 

 

但,這是事實。

 

 

 

巴黎公社巷戰時,兩邊高樓上女人在織毛線;劉和珍君被殺的那條街再過兩個路口,“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的當天,就在總統府的不遠處,燒餅油條店仍在正常營業:日本人占領南京不久,就複市….. 

 

 

 

自己發不到國內的群圈,於是托一個小學同學把自己抄的小學五年級日記轉到小學群中。轉了一次後,給了我一條微信:“對不起,轉發別人帖子微信裏提出警示了,我不敢轉發了怕封號[抱拳]”。

 

 

 

但除此以外,“從國內回來的人都說:挺好的啊!別去談那些就是了。”

 

 

 

讀曆史或時文,常常覺得,中國人有如王晶垚,“痛不欲生,抱頭趴在涼席上,席子被啃爛了一大塊”後,很快就“化悲痛為力量”,去專注“我就是要讓後來的人看看,這是人類曆史上多麽黑暗的一頁! ”的宏大敘事了。

 

 

 

有一種情懷,唱出來就是《義勇進行曲》。還有一種,叫“政府忙不過來,我們自己來忙”“離岸愛國主義”。這兩種,足足地能把一大群人的腦袋弄得進水。殺胡友平,進了一次,殺日本小孩,還在網上叫好,又進了一次;政府用允許日本海產品進口來緩頰,網上又有的說,“是日本求我們的”,又進了一次。

 

 

 

“如果有一天,你又見到了卞校長,會對她說什麽?”在采訪的最後,記者問他。

 

 

 

老人反應極快,一字一句:“我,沒有忘記曆史。”

 

 

 

讀後,總是覺得哪裏有點不對頭。這是不是也有點“政府忙不過來,我自己來”的味道呢?

 

 

 

而宋彬彬一夥打死卞校長,也是“政府忙不過來,我們自己來”啊!

 

 

 

幾十年後,王晶垚說,,“我,沒忘記曆史”。宋彬彬在卞校長碑前為曆史道歉。

 

 

 

要是老人一字一句:“我,沒忘記妻子”呢?要是宋彬彬為自己的良知道歉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鈴蘭聽風 回複 悄悄話 今天, 你回望小姚順, 認得他麽? 想同他講些什麽?
曆史, 教我心沉甸甸, 難過, 難受. 鈴蘭沒出息, 隻寫小情小調.

春季, 我娘住院時, 隔壁床是一位 40+ 的女人, 看了一眼她的麵容, 內心大概知道是身體哪個係統器官出現了嚴重的病變.
有一天, 去探望媽媽時, 那張病床空了, 正在紫外線消毒, 心直往下墜. 媽媽說她的老公簽署了放棄治療, 自動出院的相關文件, 連夜叫來一輛車, 拉她回湖南老家. 不曉得是負擔不起天天洗腎的巨額醫療費用, 還是家鄉的習俗人不能死在外鄉?

6 年前的今天, 在自己的博客 share 了一個讀來的故事, 事發地點也是在醫院. 妻子患膠質母細胞瘤, 與丈夫一直吵著要出院, 丈夫要她留下手術治療. 他沒有手機, 用病房門外走廊裏的一部插磁卡的電話, 給家裏打電話. 他大聲講電話的聲音傳入她的耳內, 每次都是叮嚀兒子喂飽豬和牛, 關好門, 早點睡. 電話的結尾, 千篇一律, 總是這一句: 病沒什麽大礙, 過幾天我們就回去了. 真相藏在他的心裏: 豬和牛早就被賣掉湊手術費. 他打電話時從未插入過磁卡. 他的每一次電話, 都是打給妻子的; 電話的每一句話, 都是說給妻子聽的.

我稚裏稚氣地議: 他們的愛, 沒有玫瑰, 沒有海誓山盟. 細細密密的歲月針腳縫合而成的, 一件貼身的衣服, 乃是他們不言愛的愛.

不太記得小時候有無寫日記, 找到的, 都是剛工作之後的, 不連貫, 有時中斷很久.
連續寫, 也就是注冊入文學城之後, 如果可以算是日記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