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有感二則

(2024-06-19 04:14:46) 下一個

 

 

讀宋人筆記,見到合適的,就抄點。累了,滑抖音,滑論壇。來了有感。

 

宋人記下的,抖音裏沒有,也不大可能有。論壇裏的,抖音裏全有,而且比它們好多了。

 

有道意識形態,即意識倒進模子裏,而後批量生產出來的“我以為”。舉例:中美誰強大?中華文明為什麽不斷? 

 

意識形態的統治,不是因為沒有個人意識,而是因為個人想來想去,還是模子裏倒出來的產品。所以,常常,並不是意識形態刻意去統治,而是許多人不去粉,就沒得想。

 

譬如,中國文學的美感,魏晉以降至今,去掉“一方水土一方人”和“到了澡堂裏都一個樣”,還剩下什麽?而中國人做文學,離開了這重美感,還有別的嗎?

 

譬如,中國古代思想,在初高中數理化麵前,算得上理性思考嗎?但就是在扯“最後,還是要回歸中華文明”。這不是思想,觀點,而是活回頭了,跌進了識字班。

 

近年來的經曆,遇上不少科學上的碩博,人文上的高小。魯迅說的,將讀書和實際的人生分離,確確實實地存在。書不呆,是呆子把書讀呆了,成了書呆子。

 

學科技時,他們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他們說人文了,開口卻“人類思簡史論”“希臘文明存在嗎?”“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現代經濟史”。這不是犯二嗎?知識真“爆炸”啦?都給轟趴成這樣了?明明就是一群用穀歌,AI 武裝到牙齒的智能人。

 

於是放下手機,離開論壇,打開宋人筆記。

 

 

 

 

屈原是不入世的,他不與漁人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幹嘛吧!”的三觀妥協;司馬遷的史記忍辱,但不騎牆;胡笳十八拍,苦就是苦,恨就是恨,分明得很;秦漢以前的文章,血性為主,美感亮劍。

 

魏晉轉弱。明顯的特征:為弱找藉口。雖不乏個性,但終究難免狡辯之嫌。最要命的,是中國文章的審美格局和天花板由此定格:瀟灑,灑脫,將一切看開,將一切不當真。

 

李白,半仙半道士。他的浪漫有另一種平躺的意味;李商隱,愁到極處是開脫,開脫不了兩手一攤:有什麽辦法?杜甫,愁吃愁喝,但一轉身就“漫卷詩書喜欲狂”了,眼前和心裏很分離的。都說他是“詩史”,可天下哪有曆史是有詩意的?讀杜詩,常常有寫寫玩,放下筆,該幹嘛幹嘛的感受。

 

宋元明清的文章,一路瀟灑,將一切不當真。那本《紅樓夢》,道士開頭,道士結尾,來人間胡吹一通後,去也。《儒林外史》《目睹…之怪現狀》《三言兩拍》等,落尾,都羽化而登仙去了。

 

有個領會,中國的詩詞,無不帶有這重“開心就好”的甩味道。所以民間不叫“寫詩詞”“做文章”而稱為“編詩”“耍筆杆子的”。所以魯迅才說,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總之,中國文章詩詞的美感,就像中國水墨畫裏的山水樓宇,你就吹吧!信它個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