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讀書隨記(一)
索爾任尼琴到了美國不久,就指出西方社會的這不好那不對。讀過些,不同意,但佩服有底氣。
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片子中德兵和俄兵單挑,是旗鼓相當之鬥。看過八國聯軍進北京的片子,路邊的漢人,小人國裏小人似的。
美蘇鬥,是兩大人打架。中美在爭,怎麽看怎麽不搭,這不是小孩和大人掰手腕嗎?
看美國動氣於中國,覺得有點裝生氣,鬧鬧玩;美國對普京動氣,是真生氣,彼此動大人的點子相互整。
列寧斯大林的共運,可是個事兒;中國蘇維埃,像不像學前班?玩不樂意了,就翻臉“反修”。現在和俄國好上了,還是學前班玩遊戲套路。什麽“沒上限”“不是普通的朋友”,小孩話嘛!
朋友的子女有從軍的。對他爸涗:告訴中國當軍官的,別跟歐美打,打不過的。相差太遠。網上有說三十六計就是個騙。過了。但,和《戰爭論》一比,孫子兵法像小孩玩“打遊擊”。毛主席“打不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就是一副熊孩子樣。《論持久戰》當小孩耍懶術讀,一讀一個準。
小日本打中國,是少年人打童年人,惡鬥。就想,換成德國鬼子,就是另一個樣子。租界就是個例子。
中國文學,蠻大人的,但心眼小,眼界窄,一副林妹妹的樣子:吃點喝點盡長心眼,不長身子。古代的是這樣,魯迅張愛玲沈從文直到莫言餘華的,好點,也都處在小嘀咕的規模。
中國近代史,其實就是個熊孩子扒著門坊發狠發強的曆史:“我爺爺當年比你闊多了”“少年強,中國強”。
到歐美後不久,就不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話了。“過別樣的日子”,和過去越遠越好。夠夠的,待得越久,越覺得,自己憑什麽能像索爾任尼琴那樣指責身邊的這那呢?阿Q跑到紐約時代廣場大叫“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犯二啊!
武陵漁夫說的,桃花源人覺得句句新鮮。沒有什麽取舍的份。開口閉口歐美好,親友謔我“崇洋媚外”。五零後,快九十年代才潤了的自己,憑什麽不桃花源人樣?我有任何的憑藉說,德英法美,你們也有缺點?
崇媚是罵人的話,好感,真的好感於洋外,是一點都不藏著掖著的。直至今日,仍認為,大陸人好感於歐美,是正常且健康的情懷。否則,就不好說了。這不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而是識不識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