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十七帖》讀議(一)

(2023-12-02 05:17:36) 下一個

 

 

《十七帖》讀議

 

複印自穀歌

 

法帖淵源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謝安藏當時名人尺牘。讀《十七帖》,敬佩謝安的取舍,也不由自責由衷:這麽晚才知道好好讀《十七帖》!

 

若編《曆代文選》,《十七帖》必是,而且放在《世說新語》的前麵。

 

《查令十字街84號》裏所有的,《十七帖》裏都有。有它們,世界真好!

 

問起居飲食,“幾點到的?”“旅途順利嗎?”讀來像抿好茶。一封封的,讀讀放放。好舒敞。聞到書香了,見到文化人了,放下身段的學問,樣子真好看。

 

想說,肚裏墨水有多少,聽嘴裏的寒喧,筆下的問候。

 

不私,不是信。

 

 

 《十七帖》讀完,說話學它,寫字學它,想事,說事都學,而且是不知不覺的。

 

這些個話之外的話,都是用來說給人家聽的。會自問:自己有幾句這樣的話。

 

“即日得足下書,為慰”。

 

“無緣言麵為歎,書何能悉!”

 

議:最後的“!”是後人加的。原本啥也沒有。“!”“?”,是好東西。古人沒有,蠻虧的。但也會覺得,信函裏,還是少些一驚一乍得好。

 

龍保帖

【釋文】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zhi)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譯文】龍保(王羲之的晚輩)等人都平安,謝謝您。很希望見到你。舅還好;路途遙遠,隻能書信問候了。

 

議:把原文反複讀,連著書寫的字跡,直至能大致默記了,狠狠地凶自己:囉囉嗦嗦的,寫個啥!

 

“因為很忙,寫得很長”。實際上多是,“飯不夠,水來湊。”

 

“白發亂,長衫皺”,對著,想了好一會兒。“形式邏輯….”,即撂。

 

人和人最遠的距離,共和國語言即公家話和“我想天天這樣”(小女孩畢業照被誇獎後說)之間。

 

這封信,是當時的“白話”,下筆即就。這語境,愛煞人!

 

逸民帖

【釋文】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複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麵為歎,書何能悉!

【譯文】我過去在會稽內史任上時,總體上看還是有政績的。我想做隱士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你(郗愔)怎麽現在還猶豫不決?像是說夢話一樣哩!沒有機會見麵,甚為感歎,書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

 

議:當年背《報任安書》《古詩十九首》《長歌行》《前出師表》……,要是背《十七帖》,該是個什麽情況?

 

“男怕幹錯行,女怕嫁錯郎。”泡《文選》《古文觀止》學寫文章,就是!

 

讀完大學,又聽到“吃過啦?”,竟有總算聽到句踏實的話的感受。

 

“把吳鉤看了,把欄幹拍遍”,不寫出來,或隻悄悄話,就好看得不得了。

 

洗腦,誰看過?舌頭不是自己的,打開微信,不全是,可太難找到別的了。

 

《十七帖》,讀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