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十七帖》讀議(四)

(2023-12-05 04:18:37) 下一個

 

 

顧準的日記原稿,一看到那字跡,就覺得很私聊感。讀清末民初檔案時,也有這種感覺。

 

嶽母,民國大學生。她的字,比她說話,私得不能比。

 

49年前,見字如見人,大致說得通。也不見得都有個性,但都有個常人寫的字的常樣。

 

董必武字,比各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不在一個字的水平上,雖然放在清末民初,是再普通不過的。

 

朱德,陳毅,周恩來,林彪,毛澤東…. 是民國人中字寫得不好的。但放在新社會,仍還有能看的地方。

 

新社會,說公家話,做公家人,也寫公家字。文革中成就的大字報小字報體是典型。天安門運動,六四時,再次見到文革大字報體滿天飛。

 

當下,明星簽字,仍是大字報體。彭麗媛習近平婦夫也寫這個體的字。

 

讀新社會人寫的字,第一感覺:怎麽都是中學畢業的水平啊。第二個感覺,這是集體的有辱先人呢!再一個不是感覺,而是真想飆髒話地罵!

 

往往,“他是博士”;一看簽名:“不,他是知青!”

 

看過馮冀才,易中天,賈平凹的字嗎?還有陳丹青的,韓寒的,方方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其中,看不到向前的一小步,隻看到隨便,即另一種的隨地大小便。

 

有書法。舒同的字,寫標語的體;啟功的,寫大字報寫出來的體;沈鵬,孫曉雲,很想寫得很有文化體;各屆蘭亭獲獎者的字…… 要不,製做商品;要不,裝有文化底蘊;要不…. 總之,看不到一點點“私”。孫曉雲的《書法有法》,說出了書法之法何在。但說出的法是書法的“憲法”,不是“屋漏痕”之類的家法。

 

總之,筆觸寫不到私處,隻為了公認。

 

所以,一下,就被《十七帖》的字跡給迷住了。私家字,好好看!這字寫得要麽咬耳朵,要麽嚼舌根,甚至掏心窩子。妥妥的見字如晤。

 

祭侄文稿,寒食帖,也好,可不如《十七帖》看得那麽私聊。翁同龢和趙之謙的尺牘,則有了點《十七帖》的意思。

 

往往,比字誰寫得漂亮。其實,寫得更像這人,比漂亮中看多了。《十七帖》美,美於斯。

 

所以,不是創新,是認識自己。麵朝大海,別列隊;春暖花開,盯著自己的體感,觀感就行。

 

所以,臨摹,像幽會。蘇東坡字在拐彎處常見不經意的急轉彎,靈動得使要歎出聲;米芾的三點水偏旁,像冰冷的雨滴滴到脖子裏;翁同龢的墨穩字重,私塾老先生般。從他們那裏看到學到東西了不假,可學到亂真,好催悲!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原本是寫文章的,寫寫,寫成信了。但寫字的筆法,太公家,太《書法有法,這功夫像少林功夫天下揚了。

 

於是,盯著《十七帖》,話是私家話,字也是家書裏才有的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