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扯

(2023-11-13 04:44:30) 下一個

 

 

讀雪蓮說新疆,眼前那片土地啊!讀.川曄登山記,像看到一座山;讀鈴蘭聽風說雲城這那,感受得到溫歌華的四季;讀邏輯辯,聽到什麽了:嘔啞嘲哳難為聽。

 

讀清曆代狀元書法,“讀到東西了”的感受,好受用。

 

本世紀以來,就讀孫曉雲的《書法有法》覺得讀到東西了。由此,知道了筆法為何,沿著學用筆法寫毛筆字。

 

這兩天翻陳丹青《退步集》,讀不下去。網絡時代,第三句仍不出采,別怪人家讀不下去。陳丹青文章那個繞啊,比正在茶壇掰的邏輯還煩人。

 

懷素的草書,把“草”去掉,剩下的不是裸體,而是啥也沒有;張旭的,也好不了多少。《祭侄文稿》就不,去掉連筆,法度,有正楷在。毛主席的字,就是張皮,不能揭開一點點,裏麵啥也沒有。

 

王力的《古代漢語》,一次讀不到兩頁。實打實的幹貨,吃一口,且消化,不然,不適。清考據著作,煩死人不商量,但每次耐煩後,都讀到東西了。

 

萬金油,尚有油。易中天的《上下五千年》,能讀到你不知今夕何夕。於丹的說論語,陳丹靑的說時事說藝術,小林的漫畫,網上的鏈接,像鄭板橋的字,去掉歪曲,沒個正形落下。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跳過。“心學陰陽,是至高的智慧,雲雲”,一個字撂;雪蓮一說哈密瓜,讀得仔細。到茶壇不看雲城花邊,有點虧。

 

沒有黑格爾的“無”,手裏也得攥著點啥。是的,沒有無的有,像《論語》,是有點婆婆媽媽的碎嘴,可也總比五千字的《道德經》的扯陰陽好,那就是個分明說也說不清,還硬說“我說清了”。煩人還討厭!

 

魯迅文章,去腸刮肚,最終有日式審美和醫學地質知識的底子;張愛玲的文學,有女人的戳和英文營養的地基;雲水蒼茫寫的詞,比詩壇上的有貨得多了去。總覺得,他們有,而且也有了無。很多很多的有中,他們悟出了自己的無。

 

南朝的智永寫的《千字文》,有字,可沒有文化。般若經抄本,也這樣。沒有無的有,小器,沒多大嚼頭。

 

《滕王閣序》,就是個文章哄,有如不動筆者說書法還說得吐沫星直飛;漢賦和駢,飯不夠,水來湊。唐古風中,有幾首能讓人卒讀的?《西遊記》中的“但見那”,很像海量博文。這些個,沒有有,沒有無;更說不上有自己的有,有自己的無。

 

近來有一見識。七七七八級中有沒有參加高考直接考上研究生的,還有數學幾乎零分也入學的。知道的:習近平,陳丹青,高華。那一代人中,許多人中學輟學,即沒有基礎教育這一塊。自己懷裏有個小九九,一遇上這樣的人,就不信。他們不是沒底線,而是沒有底。時下中國,這幫人正在台上能著呐。

 

天天和老母親通電話,聞,知道他“有”;一聽“老新疆”“小新疆”,就知道她“有”。鈴蘭聽風說醫,哢哢的。而且知道他們是憑數理化成績考出來的。讀《退步集》,就沒這感覺。

 

馬斯克近來,開始扯了。沒新招了,就出花招來忽悠。他曾“有”,所以就聽他忽悠吧。但是總覺得他沒有無,更說不上有自己的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