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字·文

(2023-08-09 06:53:40) 下一個

 

 

最新蘭亭金獎得主崔柏寒的字,是不多見的“字像個字”。現任書協主席孫曉雲,筆法好,但更好的,是從她開始,紅旗下長大的人中有字寫得像個字的了。

 

打開《三希堂》帖,最明顯的感受,不是字寫得太漂亮了,而是驚訝:怎麽每個人都字寫得像個字。手邊有舒同,啟功,沈鵬,龐中華….. 的字,和《三希堂》一比,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存在著眼準。晉書,一流的眼準,寫出一流的精美。宣示表,出師頌,喪亂帖,黃庭經,十三行,那個眼準,嚇人!

 

之後的,眼準在,不時走偏,但無大礙。唐代後有大楷,顯顯得不聚焦了。整個唐代,自己覺得孫過庭的眼準最好。宋米芾有點花,這點上比不上蘇軾。明清,眼準好的不少,唐寅,文征明,翁同龢,趙之謙等。

 

有個感覺,弄了二半年,仍是站沒個站相,坐沒個坐相。幼及長,周遭的,不是胡咧咧,幾何?

 

孫曉雲在《書法有法》中說,她母親和小舅見她寫字,會在一旁說,過去人寫字不是這樣的。孫曉雲由此深究,說清了筆法為何,並也以為找到了自己總也寫不像古人的原因。

 

其實,在我看,她的長輩幫她較正了看字的眼準,轉筆法幫了大忙而已。台灣用筆法寫字的不少,可礙於眼準不到位,不是滑向畫,就是滑向商。

 

周邊有孫曉雲的媽和舅的,學什麽,容易上路子。崔柏寒是又一例。羨慕!

 

 

 

《古文觀止》,說不上篇篇好,但都有個文章的正型。裏麵的注,五成以上的力氣用在為文章正型上。

 

很臭的文言文,多得是。可和解放後的文章,縱然是兩報一刊,當下網紅博主比,還是有頭有臉。

 

徐霞客遊記,是自己去看山水。網上的意大利遊記,回國歸來,古巴記行,八成以上,像代表誰去做考察。文章也像這樣。

 

為什麽文章像為朗讀寫的?可真的讀起來,這文章又不像誰寫的,而像為誰寫的?

 

民國前的文章,字啊詞啊多能落地。解放後,除了毛主席可以恣意做民國風味的文章,其他的隻能寫延安文藝。到如今,隻剩下延安文藝。用它行文,隻見喳喳唬唬的章,文,一丟丟。

 

王朔想用胡同話代替延安文藝。可把那些個京腔扒拉掉,還是個延安文藝腔。咋的啦?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還在繼續;延安文藝座談會,根本就沒完。不信去聽聽“涿州淹水的原因分析”“刀郎為什麽這麽火?”

 

外交部記者會,問的常常是人話,答的不是鬼話,就是紅腔。讓你我去台上做答,又能好到哪裏去?

 

人品走低,國語走臭。博文海量,地溝油似的。不知甚時,竟不那麽反感“黃禍”了。

 

《論語》洗腦,洗出了個《古文觀止》。毛澤東思想武裝了七十餘年,出落個啥?

 

總覺得,所謂努力,不過是由犯二變得寫得稍微正常點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