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複陶陶三《回應姚爺,陶淵明的一次飯局》

(2022-04-05 05:27:37) 下一個

回複陶陶三《回應姚爺,陶淵明的一次飯局》

 

讀而論。君持之以言,議論的不以為多好,但都力求根據,使不致讀像沒讀。

 

不以為“誤會”和“誤解”了。

 

陶潛和蘇軾,是精神的醬油,能成就所謂“中國胃”的。林語堂有言,中國人人人心中有個蘇東坡。加上陶潛也無不可。他們是什麽呢?儒吧,有點,法吧,好像也有點,釋吧,也沾點。幾如道士,上班在道觀,下班在卡拉ok 。黑白兩道通吃。“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魯迅)

 

至秦漢,往往窮究究竟,諸子百家,史遷所道人物,杠杠的,棒棒的,或慫慫的。後來,則往往模糊。但細辨,還見個形,譬如陶潛。他寫的外祖父傳,和《史記》任何一篇相比,氣泄了,可似乎還殘留一點;文采亂抹,見不到當家的那色;“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給有誌的留下想頭,有誌不能得逞的留下個醉頭;給倫理讓個座,給亂倫的留下活扣。總之,“大家活著都不容易”,幹嘛較真 —— 總之,將一切的一切都不切了,一鍋煮。

 

陶潛的形在於不在乎並且以此為樂地說出這些。他的詩文,讀讀就會跳行,但撂了後不覺得煩。自己在讀多先秦秦漢等後,翻至陶潛,挺“忽逢桃花源”,但並不隨著走多久,因為那多是一個平麵上的“你好”“吃過啦”“開心就好”。

 

後來的,諸如蘇軾揚州八怪等,也有形可尋,但包裝的層次太多,懶著拆,撂了了事。

 

儒道釋中,道就是個懶傢夥。都沾點,都不是。不去下真功夫。可好這一口的,真多。譬如說陶潛,就讀到你這篇,讀到“書”了。其他的,不知所雲。發博文當磨牙跳廣場舞。不大看。

 

想說句大話:中國人人人心中有個蘇東坡陶潛,哪天變成有個司馬遷魯迅張愛玲,就“換了人間”了。

 

不容易。“隨便,隨便”,中國人嘛!其他的,叫老外。

 

另:你列出的那詩。好嗎?

 

陶潛的所有,有一道好,直白地說。所以讀來舒敞。可總也就這一道,很難讀多,怎麽也讀不深。這大約也是陶的份量吧!

 

《古詩十九首》,竹林七賢的詩文,都有陶潛不及的當真,認死理的拚勁。

 

以此複。安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