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文章讀到民國而止,怎麽怎麽,都讀到文化。解放後的文章,是讀文化革命。這個有點像繁體字和簡體字。革命意氣之下,好像不是嫌繁,而是“煩”;“簡”了它,更是“賤”了它。故而說“煩體字”和“賤體字”,更能反映時代“氣”息。
寫字,由繁而簡,就是有看頭。如顧準筆記,小時候見到的大人筆跡。由簡而繁,像常見的書法,凡是50後寫的,不是裝有文化,就是搞“雙百”。想說句過頭的話:繁體字是文化,簡體字是文化革命。
循著亂想。文革,十年始終。簡化字加上延安白話,就是個文革裝備。五零後穿戴它們,文革早就開始,文革怎麽結束?
有道相由心生。溜現代硬筆書法家字跡。龐中華的字,
毛澤東的硬筆字:
(一時找不到更多的。見過的顧準日記,張愛玲的信,都很有看頭。)
龐的字和毛的字,怎麽比?毛的字,在民國,就是個鄉紳水準。比起龐中華,可真有“太有文化”和“裝有文化”之別。
龐的字:沒氣,紅衛兵穿旗袍,阿拉斯加斯加中方代表團的坐相。已經是盡量裝斯文了,可難掩懷中的“嘔啞嘲哳難為聽”。
毛的字,習氣那麽重,可DNA放在那兒,怎麽也是個“沒吃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還真有點,民國一亂劃,共和國成了寶。
簡化字的相,寫延安白話,相有了,心也見了。齊活:大字報上市,文革不絕。
王朔的文學和民國的文學一比,差別是不是也可追到他寫簡化字,也說延安白話,隻是更說北京胡同話救了他,有了個“痞”相。
木心,民國的底子。他的文學,就是有個正形,有個樣子。雖然比沈從文,俞平伯朱自清差不少。總之有點像寫慣繁體字的人寫簡體字。
網以來,字都一個相。舌頭沒變。大陸人的圈群論壇,仍操共和國腔。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