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 (二)女娃影雲說用英文說事

(2021-08-30 04:11:09) 下一個

 

(一)“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       (二)女娃影雲說用英文說事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孔子說“是知也”,為什麽不說成“是識也”?

 

說成“知”,有文采,玄乎玄乎的。譬如“痛者,不通也。”這是說理,說醫,也是文學欣賞。

 

泛開來去看“汗牛充棟”,都這德性:風馬牛不相及的一鍋熟。說的聽的,都一腦子漿糊。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王朔新論。比孔子的,少了文采之外,卻不多任何。

 

讀美國傑姆遜的《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有如參觀自馬丁路德至笛卡爾至牛頓至黑格尓康德至達爾文摩爾根至馬恩至薩特至胡塞爾的哲學思想長廊。某個層次上的知識之上,產生與之匹配的哲學思想。明明白白。例子:馬克思如果也像恩格斯那樣研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或許就不會提出“原始奴隸封建資本共產”的社會發展理論。

 

在德國,曾用有多誠懇就多誠懇的態度問德國人:“德國的知識分子是指哪些人?”他們“你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的客套後,沒個回答。很多年待下來,自己得到的解釋是:一般職業教育,人人必備。捧飯碗;有不少木工活做得尤其細,知道碑酒用哪種麥子釀更好的,人稱專家,即高手在民間;笛卡爾牛頓者流,是科學家哲學家,即學者。經緯分明於時時處處。

 

瞧瞧中國,還說什麽呢?知識分子已經一鍋粥,再來勺“知道分子”,尤嫌不糊塌似的。

 

“一拍腦袋”,大躍進,棄小灶,吃大鍋飯;江西工廠幾年,總結出個摸石頭過河;梁家溝插隊,正在形成思想。——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為什麽不出科學大師”“四大文明為什麽我們獨在”?魯迅昨天是“民族魂”,今天是“專罵人”;陳丹青一口一個漢奸;現在又來個“知道分子”,差別在哪裏?

 

昨天網聽一個老中醫受采訪:“真正的中醫就憑三根手指,哪有什麽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像不像八卦中陰陽說?

 

《本草綱目》不是讓你讀明白的,是讓你覺得左右不是的。

 

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之辯呢?和這一樣一樣的。

 

 

 

辨析所謂中國與西洋的差別,是康乾以來中國的瓜子嗑吧。誰不去泡?哪兒有中國人,這吧開到哪兒。特別喜歡和香蕉人聊,因為他們不在這吧裏。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外原創》麵對的是渤海,黃海,中國海軍。裏麵大都是“少讀和不讀”的東東。不讀,至少不會成歹相,壞相。至多是少個看。看呆就是了。

 

在讀《Nicht ohne meine Tochter》時,曾有一段忘了在讀德文的短暫經曆;還有更短更少的和人聊天忘了在說英語的經曆。它們是自己十分珍貴地在十分靜的時候拿出來的個人消受。

 

不中國,不中國人時,真爽。

 

遇上的人格,好想成為;

 

美國女人碰巧打開丈夫的號碼箱的前後,(“Nicht ohne meine Tochter ”裏情節)自己跟著緊張,跟著“小確幸”,投入進新情緒,新命運的快感,洗新革麵,脫胎換骨般地滋滋進行。

 

這經曆,讓自己有了個別致的私藏。不是“第三隻眼”,不是中西比較,而是成了“活在別人肚子裏的蛔蟲”。

 

自打有了這經曆,就有了這偏激:能不做就不做中國人,做歐美人。不做中國人,不就是個不會中文,不好中餐,讀不了文學城嗎!這有什麽鳥關係!

 

還有了個偏好,看歐美人,香蕉人的什麽什麽,都覺得好,好得不得了。根本不信“哪兒都有好,哪兒都有壞”的什麽也沒說的雞湯。昨天,讀到影雲寫的英文和說用英文寫文章的感受,好好讀。就想隔空投送:多寫寫,單幹!幹嘛跟著喊!

 

細細消受間,會覺得有比“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很不一樣的地方:不稀罕那“君”了,更為遼闊的人文,更為清朗的人生徐徐展開前,一點點回顧的意思都沒有。卡尓那句話迸出來:“失去的將是鎖鏈,迎來的將是個嶄新的世界”。

 

可惜,一轉眼,就沒了。手上,文學城一屏。

 

讀了些外國的文學,理論書。譯本。讀譯本,就是參觀,就是做看客。還能怎麽的?隻能圖個better than nothing 了。妥妥地抱憾,還要終身!

 

“的確,我在寫英文的時候,感覺到思維的變化。在語序裏,我更喜歡英文結構的複雜性所帶來的表達的自由,允許思考的深入。”影雲女娃說。

 

好美麗,這隻能望得到的“感覺”,這個酷斃了的“喜歡”。而且說得這麽好看。昨天去辦事,接待的是個香蕉女孩。聽她,看她,就是這樣的。很迷!

 

Hopefully my words don't hurt you I am very sensitive to theauthenticity in writing. I instantly know what's genuine and what is not.”和這比,林妹妹叫小雅。這是“羅馬假日”的溜出宮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