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印度史印象

(2021-04-03 04:54:04) 下一個

讀印度史印象

 

印度從來不是個國,而是個地方。

 

知道印度,才聽說中國的,所以叫印度支那。讀書多了點後,也覺得,印度cover 得了中國,怎麽都不可能“支那印度”。

 

是世界走向印度的。印度沒有走向哪兒的事兒。

 

雅利安人創立了印度教和和種姓製度,BC2000年。這事怎麽這麽不受待見?基督教在古羅馬的那點亊,卻鬧得沸沸揚揚?

 

教派多得像牛毛的地方,還存在什麽思想言論不自由的事兒嗎?

 

許多許多別的地兒在爭在鬥的東東,在印度早就是不言而喻的。覺得。

 

印度是早“美國”,隻有世界沒有的,沒有印度沒有的。

 

在印度那兒,像是大街上任何一個人都可能一下有“悟”,並大叫,“應當是這樣的”。沒人圍觀,好奇,並都信,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印度的雕像前,心靈有窗沒有簾;“衣不蔽體”是“衣不是用來蔽體的”意思。

 

這兒怎麽什麽都敢公開啊!因此感到神秘。

 

歐洲人也會驚詫美國的開放與包容。印度人不會。從古至今,從來如此。開放和包容在別地也許是先進,理想,追求,在印度,是由來已久的常態。

 

諾亞方舟之外好像還有一隻船乏孑,那裏的人在印度著陸了。讀印度曆史,會有這感覺。

 

印度教和種姓製度的思維強度,是歐式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亦然。教,是思想之鑽,非天賦異常強壯者不得。

 

印度是黑表白裏。填印度人膚色當在“白”上打勾。幾千英國人用了幾個decade造就了近代印度。去別地兒試試?總覺得不是英國人給了印度什麽,而是印度“收到了,謝謝”。

 

日本人學好了中國,讓中國人反過來留東洋,確是。但隻有唐僧西天取經,沒有拉茲長安求愛。

 

印度像塊不怎麽移動的海綿,來單照收,隨手一放。像是在測試其收納度。少說也有五千年,還在吸納。常聞“人的適應力超強”。讀印度史,很覺得這話起沒見識。

 

印度雕出的美,是不夠份量的寫實。僅以所遇的印度美女帥哥為藉,覺著,美術沒開墾的處女地還很多很大。

 

印度不可能去爭什麽,學什麽。實在是什麽都有。就是太亂,一時找不到。讀印度史,常有感如是。

 

印度,真大。中國,很角落。讀印度史多一點,這樣的看法也會多一點。

 

見到中國人輕視印度種種,有無以複加的莫名其妙之感。

 

印度教的一個角之聰之前,產生了對中國智慧水準,質量水平的懷疑。

 

讀印度史多一點,說印度壞話就少一點。更讀多一點,會自詰:憑什麽去評頭論足?

 

印度史真可謂世界曆史的長卷。堪當此譽者,還沒有第二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timblandnn 回複 悄悄話 既然讀了印度曆史,應該明白印度文明都換了幾茬了,不停被征服,不停的換文明。
小酒蟲 回複 悄悄話 1,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很大,中國文化對印度影響基本為零。2,印度文化對西方影響大於中華,如艾略特,毛姆,托爾斯泰,卡夫卡,披頭士。
iced91030 回複 悄悄話 老姚,要不要現在就來個輪回?也許還能趕上一口恒河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