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心理谘詢師之前,我曾經在紐約一所國際高中裏擔任了幾年學校心理輔導老師,深入了解過許多新移民家庭的煩惱和喜悅。最大的一點感悟是老師們交到我手上的可能是一個個“問題少年”,可真正和這些孩子交流後卻發現,他們的家庭和成長環境荊棘叢生,往往是培育出他們“問題”的溫床。如果家長可以及時發現孩子的痛苦並給予有效的關懷,可以避免他們行為的惡化。我在這裏舉兩個“問題學生”的例子:
小遊是被媽媽帶到學校裏來報道的,媽媽一見我就急切地告訴我這孩子在國內成績很差總逃學,因為父母在美國打拚,小時候是被姑媽帶大的,現在進入了青春期很叛逆,希望他來了美國有個新開始,請老師好好管教。媽媽和我苦口婆心講述的全程小遊在一旁盯著地板一言不發。開學後,他拒絕做任何作業,也不參與課堂討論,沒有朋友。一上課,他就趴著睡覺,毫不理會老師的關心。成績自然全部不及格,媽媽卻再沒來過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開導,小遊有一天突然開口了:我是被綁架上飛機的。我吃了一驚,再問他,才知道因為從小沒怎麽見過父母,他根本不願意來美國和父母團聚,家人軟磨硬泡不成最後是收拾了行李直接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機場,他沒辦法才來的美國。落地後小遊心裏滿是憤怒和絕望,當然不肯在學習上花半點功夫。隻有沒日沒夜地玩電腦遊戲能給他一絲輕鬆的感覺。
小琴八歲和父母移民來到美國,進入高中時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文化,一口流利的英文,自信大方,非常受老師同學的喜愛。有一天體育老師來找我,說上體育課的時候看到小琴手臂內側有一排刀割的痕跡,他不知道怎麽回事,請我和她談談。剛進我辦公室時小琴是一副樂天派的樣子,直到我問起她手臂的傷痕,她神情突然黯淡起來。多聊了幾次以後我才知道,她心裏對父親有很深的怨恨,因為他是中國傳統大家長式的作風,小琴在家稍有不慎就會被父親破口大罵。長在美國的她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該被如此粗暴對待,可本該幫她的媽媽卻總是退縮一旁,還老勸她你爸畢竟是你爸,你要聽話孝順。現在小琴和父親屬於互不說話的狀態,可她內心非常孤獨痛苦,有時也會深深地自責,一次她意外地發現肉體痛苦可以減輕一部分精神痛苦,於是她開始割手臂自殘,也再不敢穿短袖的衣服。
從這兩個案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多是有家庭的直接原因在的。許多剛來美國的中國父母習慣於用傳統方式來管教子女,可子女卻是在美國的獨立平等文化下長大,根本不吃老祖宗那一套。許多家庭矛盾來源於此。其實孩子們的心是相對打開的,青春期的孩子表麵上看起來可能叛逆不羈,但內心脆弱又困惑,很需要家人和老師真誠的關心。從我的谘詢工作中,我總結了幾點給移民家長們的建議:
1)保持和孩子真誠的溝通。作為大人,我們要盡量創造輕鬆愉快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孩子去逛街或去公園散步的時候可以自然地和她交流幾句。溝通時問孩子的問題盡可能的具體,比如你問“學校怎麽樣”,孩子很可能簡單說一句“還好”就沒下文了。可以試著問“上次你提到的曆史團隊作業後來進展得順利嗎?”或者“剛進新學校,最喜歡哪個老師或者同學啊?”
2)當孩子向你訴苦或展露脆弱時,先給予溫暖的關懷,給她抒發情緒的空間。等她心情平複了,再聊對錯和應對方法。我遇過許多家長習慣出事先找孩子自身錯誤,這往往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幾次以後孩子有事也藏在心裏再不會和父母說了。
3)千萬不要將孩子和任何人比較,兄弟姐妹也不行。在我聽過的青少年心聲裏,幾乎沒聽過有孩子因為父母常比較自己而積極奮發向上的,更多的是感到憤怒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父母比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個方法弊大於利。
4)在孩子進步和做出成就時給予誠懇的表揚。我在學校和家長開會時都會問父母一個問題,孩子身上哪一點是他們最驕傲的?95%的中國父母都會愣住,想很久都想不出來。這點我想是源於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家長因為怕孩子驕傲,不習慣於表揚,哪怕考試得了滿分還要提醒一句別得意忘形。其實,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有的成年後做了職場精英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和開心。
進入心理科診所後我注意到許多青少年都是病情很重了才來就診,錯過了最好的心理幹預時機,最後必須得吃藥。在此呼籲廣大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你覺得孩子總是悶悶不樂或者情緒波動很激烈,就要和她溝通是否想要一個專業保密的環境聊聊心事。許多情緒問題如果及時得到心理谘詢的疏解,可能就不會發展為心理疾病。心理谘詢並不神秘,就是兩個人真誠地聊聊天,但它的作用可以是巨大的。這一點我以後會另開篇幅再寫。
(文中所有人名和案例經曆均為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