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折射出的華人移民結構和經濟狀況
CATHY原創,純屬個人感覺,拋磚引玉篇。
筆者僅憑在加拿大華人教會區區十年的經驗,來嚐試分析一下華人移民的組成結構。實為拋磚引玉,讓教會神職人員來共同探討服侍經驗。
華人在加拿大出於種種原因喜歡聚居,在溫哥華和多倫多已經很明顯。其中語言是第一要素。
華人教會的語言多數是國語和粵語。大的華語教會分國語堂和粵語堂。英語堂有中文翻譯。初來的移民或無意在語言上提高的中國人會在教會這個小華語社團內找到歸屬感和快速的獲取當地的信息。這是華人教會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對一部分能夠漸漸融入英語社區的移民也是一個開始和過渡時期的歸屬。在語言上的依賴和便利讓華人教會有了契機為主宣道,和幫助華人弟兄姐妹。
文化習俗是在語言背後更大的內涵和組成華人教會的原因。華人的節日傳統在教會日常中被尊重和體現。文化習慣也營造了一個華人感覺舒適的環境。思維和交流習慣也相近。可以看到華人教會賀春節,過中秋,美味地道的中餐POTLUCK, 穿中國風衣飾。但也保有了不少中國人特有的不良習慣。華人教會對不守時,不尊敬他人隱私,不保持應有的個人空間和界限,背後議論他人和互相攀比,對個人權利的迷戀現象比西人教會寬容。
華人女性開車的比例是少於男性的。年輕的一代要好很多。
移民是有特定的渠道和政府審批選擇來到加拿大。簡單的說是被政府篩選和允許在加定居。首先肯定的好處是移民都具備生存能力,平均學曆和經濟能力是高於加拿大的平均水平。除了有極少數偷渡的情況,引進移民的渠道也反應出華人典型的背景和經濟狀態。
獨立技術移民:多半無親無故在加拿大,但具備專業和語言優勢,能否找到好工作決定了生活保障和質量。如果工作穩定,收入達到加拿大的平均水平,這類移民在時間和精力上有條件對個人精神生活有追求。但第一代的移民多半時間要忙於生活,大多經過多年才能安定下來。夫妻多半都要雙雙工作。其中的佼佼者,職業和語言的發展,使他們主動的較快的融入西方文化,對華人教會語言的依賴程度相對會一步一步的弱化。
投資移民:有很好的經濟基礎,不以做雇員為生,在時間安排上很靈活。語言上絕大多數以以華語為主,但也有不少例外。華人社會的信息資源是他們生活所必須依賴的。因為經濟基礎好,大多數這類移民家庭裏母親能全職在家,但父親是必須在外忙事業的。如果有雙方都可以不用工作,時間是相對可以在教會事奉上自由一些。
大量的留學生:目前從高中,大學,研究生都在增加。很多西方的教會都建立了校園事工和宣教。大多數沒有原生家庭在加拿大。教會也是他們思鄉情結的一部分,能找到類似於家庭的溫暖和引導。年輕人積極學習英語或向著日後移民的目標努力,可塑性強,融入西方的欲望強烈,而且機會也多,隨著畢業工作,流動性也很大。日後移民留在加拿大,在技術移民裏是成功者。
親屬移民和年長者:有本地的原生家庭支持幫助,但多半也依賴或被限製於本地原生家庭的資源和引導。語言上中文情結很深。如果滿足原生家庭提供的就業和生活,多數不希望在西人社會裏有發展,希望能有華語社區生活。
個人版權所有,請不要任性更改和轉發,僅供閱讀參考。
C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