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地人到二等公民
一個中國大陸第一代移民的經曆
CATHY 日記,原創文學。
題目裏的兩個頭銜中國人都很熟悉,尤其是海外的中國人,對後者更敏感。在開始講自己的看法之前,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的簡曆。希望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在我的角度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從小出生成長在邊遠山區的一個軍工企業。父母都是當年支援三線建設的知識分子,祖籍是北京的,家譜能追溯到上十幾代人在北京。由於特殊的原因,按他們的話就是為國家三線貢獻了他們的一生和子女,那就是我們。
但父母時時魂牽夢繞的還是讓我們回到城市,大城市,還有就是故鄉北京。兒童少年時期讀書的目標也不過如此。當然我算比較幸運的一個,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那張戶口本,離開了偏僻的小山溝。盡管小山溝很偏僻,但得天獨厚,我能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因為畢竟小山溝80%的居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從五湖四海而來。剛到北京時,當地的胡同串子會經常在我麵前用北京土話來調侃外地人。
對外地人來說,北京土話也不是很容易能聽懂的,盡管非常刺耳。那是我熟悉的鄉音,能明白,也能兌回去一兩句。但被排擠的感受是深刻的。不過現在這種北京土話已經不多了。話外題,其實北京有官話和胡同裏的土話,當然官話更是消失了,也演變為現在的標準普通話。北京話裏的請和您,我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那是文明禮貌的一個象征,好像也在漸漸消失。
但是比較顯眼的是北京的著名高校裏,大學教授都是外地人,都是一口外地口音。所以當時的北京高校裏要倡導說普通話,大學老師還要過普通話等級,我也幫助過外地人糾正口音,學習普通話。現在,外地人在北京創造的輝煌,已經令世人矚目,但是北京當地人呢?當時有句俏皮話: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這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當你的平台高了,你就更容易想著再上一個平台。他們可能是中國最早期的在國外的二等公民吧。此處已笑,神對人真是公平啊!
在北京有一條金標準,有戶口和沒戶口的處境是截然不同的。盡管錢能幫助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有北京戶口的人經常會問外地人:你有沒有戶口?談婚論嫁的時候已經是首要的問題。當然多少有趣的故事就此展開,大家都知道了。
按同理心,中國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了海外的移民,那也是二等公民。這是中國人的習慣性操作,自己的同胞也會這樣對待你,何況有種族歧視。再加上由於語言上的障礙,和對當地文化的不了解,更容易下此結論。當移民在在求職和創業上感覺極為極為受挫,很容易的,就把這歸結為當地人對二等公民的排斥。按人性來說,人對人之間的排斥絕對是有的,無需否認。
種族歧視在國外已經是一個幾百年的話題,加拿大政府把它列為非法的問題來對待的。還一定會存在下去,但目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畢竟法律除不了人內心的惡,隻能加以限製。
有一些事實移民畢竟要麵對。
一個是加拿大的人口量,還有就是已經完美發展的經濟體製和信用體製。這讓第一代的創業者舉步維艱,而且最低工資製度,人權保護製度,稅務製度會規避一代暴富的夢在加拿大實現。但加拿大的法律和務工製度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大多數人的平等權利。淘金的時代已經成為曆史了。
第二就是加拿大的高失業率,都一般在6,7%左右。加拿大政府是相對的比較誠實的。可能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導致北美的工廠很蕭條。加拿大人大學普及率的很高也很早實現了,但本地人讀博士的很少。那是因為博士的就業率原本就很低,據說以前不到10%,現在不到5%,加上外地移民來的高端人才的競爭,就業率就會更低,當地人也有一些抱怨。
需要補充的勞動力往往是一些當地人不願意幹的。因為社會福利好,當地人有懶惰思想或者吸毒迷茫的人,寧可選擇吃政府救濟,也不願意從事辛苦的最低工資工作。
其實,正因為他們需要一些工作崗位,稀缺的時候,有些英語不好的移民來的人士也能順利找到工作。比如說10多年前學電腦專業的人員,語言不能交流也能順利找到工作,但是現在就不可能了。因為一方麵加拿大的本地技術人員已經補充了很多,再經過10年的調整,軟件行業的公司都移到了中國和印度,不需要在加拿大開公司了,成本高麽。
當然本地好的工作都是有目共睹的,本地人都在為之而努力,當然會對外地人來防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缺人,而是自己都在爭鬥中。
再回到語言上的歧視。想想當年帶有外地口音的人,在上海北京遭受的歧視,我覺得加拿大人已經是相當有愛心了。還會有人主動的出來教你英語,給你免費的英語學習。當然人不可能做絕對的好人,每個人都有自己能承受容忍的限度。
也有一些種族極端分子,但是因為礙於加拿大法律和文化的限製,就算他們心裏1萬個憤恨,當麵還得有微笑。頂多是不拿眼神正眼看你而已,也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做些壞事。就算偶有一事,也會很快被法律製裁。到這裏初來乍到的中國人覺得是非常友好的,一個是他們專注的眼神總在凝視著你,這隻是它本身的一個固定的文化特點。另外,他們必須要見麵客客氣氣的,一般當麵都避免衝突。所以,他們都能做到有禮貌,很安靜,在公共場合不攪亂秩序,這也是加拿大人基本素質教育比中國高的一個典範。但人的道德和內心世界是沒辦法用法律來規範的,在中國,可以隨便把他的憤怒和偏見都宣泄出來,在加拿大卻要小心規矩的掩蓋,這就是不同。隻有當你不熟悉當地的套路和語言的時候,才容易掉入陷阱。不過一旦你有了信心,知道他們的規則,就算進了陷阱,也不會讓人得逞,甚至能讓他們被繩之以法。
隻是順便熱心呼籲一下,有一些英文和工作已經非常不錯,穩定生活在加拿大的中國人,不要把時間都放在做飯上,我也在改。經常到公共場合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參加選舉,這樣就讓自己族群的形象能更好一些。但也勸一些英文水平不是很高,但自以為很高,到處試圖在西人拉關係的人,回家多磨練一下英語,再出門。因為西人絕不會當麵嫌棄你的,不要把自己的機會早早的給扼殺掉,還是要有點耐心,不要那麽過於急功近利。
另外更理解中國人做父母的心。來加拿大以後,公共教育體係是不講究競爭的。所以,孩子一味的學習好,在學校也得不到鼓勵,相對會顯得更孤立一些。當然這和西人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相左,我曾經和一個非常喜歡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交流過。我說到過這個特點,老師從來不排名,更不會鼓勵學習優秀的。老師的回答是為了防止學習差的人被打擊。另外,她很欣然的對我說,你既然學習已經很好了,那麽就去得到你該得到的吧,沒人能夠阻擋你,為什麽還需要沒用的鼓勵呢?你的分數已經鼓勵了你,過多的炫耀隻能帶來嫉妒和打擊。她甚至告訴我加拿大有一個名言:第2名是最好的。因為第1名付出太多,而且要遭受各樣的嫉妒打擊,反而是第2名各得其所,樂在其中。真是很睿智啊!
我知道很多中國的父母,都是本著為孩子犧牲來的加拿大。生活上盡力的改變和經曆各種的不方便,已經心情很低落,再加上學校教育的不同,有的父母會變得很失落和憤慨。而且要麵對同一個問題,那麽就是孩子即使得到了哈佛的博士,就業率也很低喲。不轉變教育思想也影響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過早的判斷自己被二等公民之前,還是先負起一個公民的責任。不偷稅漏稅,不要在小事上無底線的犯錯,讓你對得起加拿大這個公民的稱號。而且學習加拿大的文化和法律,才能行使出你公民的權利,就像當年那個加拿大老師鼓勵我的話: 這裏沒人能真正阻止你去做任何對事情,好的事情。如果你夠好,就去拿到你想要的,做你想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