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金融正在崩潰嗎? (三) 第一共和銀行危在旦夕

(2023-04-30 21:14:59) 下一個

美國金融正在崩潰嗎? (三) 第一共和銀行危在旦夕

1. 引言

在3月16日矽穀銀行破產的時候,由財長Janet Yellen和美聯儲Jerome Powell出麵,促使11家美國大銀行給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 快速輸液,大針頭注入高達300億美元的現金,以保障其進行正常業務而不崩盤。今天是4月30日,剛好1個半月過去了,第一共和銀行的失血不但沒有被止住,卻仍然一步步向破產死亡的邊緣奔去,形勢岌岌可危。上周五它的股價跌去43%,低到每股3.51美元,盤後繼續下跌,到2.33美元,這比2月2日的最高點147美元跌去近98%,幾乎被市場宣判了死刑。近幾天各大財經認為,如果本周末沒有確定接盤手,那麽未來幾天內它極有可能要麽被FDIC接手,要麽徹底破產。由於該銀行的資產規模約2200億美元,在全美排名第18位,它徹底破產所引起的衝擊估計是金融係統及公眾無法承受的,所以該銀行最終更有可能會被FDIC接手重組。

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第一共和銀行經過一個半月後的急救仍然瀕臨破產呢?它是否是美國金融係統開始崩潰的一部分呢?本節試圖依據各大媒體及財經報道做個分析。

2. 這些銀行自身的高風險投資組合

第一部份中的圖一顯示,矽穀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有一個相似的高風險投資組合:銀行的債券及貸款總額達到總儲蓄額的110%,遠遠超過了商業銀行運營的風險閾值,比如大摩銀行的72%左右。這樣“貪婪”的資產組合完全無法抵擋任何大額的提現,更別說擠兌了。矽穀銀行就是這樣首先破產的:它的主要存款人中大部分是風險投資創業者包括虛擬貨幣炒家,因為疫情引起的風投盈利前景黯淡和虛擬幣價格下跌,數月以來不少大儲戶一直在提現或轉移資產,破產前一天之內突然被擠兌走400億美元直接給了它致命一擊。

第一共和銀行的債券及貸款總額占總儲蓄額的比率甚至較矽穀銀行還略高,而且其中近68%的儲蓄(接近1400億美元)並沒有被保險,也就是說那些單個儲戶的餘額超過了FDIC的25萬美元上限。這部分存款雖然被財長和白宮反複保證了不會受到損失,但仍然阻止不了逐漸被轉移到更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銀行,比如美國銀行和大摩等。這些無法堵住的失血使得第一共和銀行不久前的300億輸血到上周所剩無幾,表現為股價朝著找不到底的方向下跌。財長耶倫最新表示:將繼續幹預第一共和銀行以及更小的銀行以保護美國的金融係統,穩定市場及儲戶對金融係統的信心。即便如此,多個評價機構已經將第一共和銀行下拉到“垃圾”一類;標準普爾的全球分析師更是直接表示:300億美元無法解救龐大的銀行業務,流動資金以及盈利前景,也就是說輸血雖能暫時保命,卻無法讓其滿血複活。

3. 根本原因是量寬後的急劇加息

各大媒體,財經專家,財長,美聯儲及白宮都在回避或者輕描淡寫或者轉移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近2年多的量化寬鬆後的急劇加息。

新冠大流行的2020-2021年,美國財政部向家庭和雇員,小企業,各地縣州政府,以及美國工業全社會全方位無死角地以直接發錢,無償/低息貸款的形式,總共向市場投放了約1.61萬億美元,相當於2022年GDP的6%。這些熱錢除了救急,在商場Amazon狂購和吃喝玩樂以外,同時在曆史最低的房貸利率背景下,很大一部分以按揭的形式買了房,最終流入了銀行係統。這些熱錢中還有一部分被直接存入了銀行,也就是說,銀行一年之間都變得很有錢。但是,隻有把這些存款變成貸款或投資形成差價後才能最終變成銀行領導層的加薪及獎金。由於疫情期間全球經濟總體上處於停滯或觀望狀態,貸款利率也在曆史最低接近於0,這些因素自然而然讓美國國債成為各銀行幾乎唯一的投資選擇。因為在2020年,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是3.6%左右,遠比接近1-2%左右的貸款利率要高得多。當時,隨著疫情的逐步加重,結束看似遙遙無期,這也讓諸如第一共和銀行的老板們認為買美國長期國債是個好投資。沒想到,這個當時看似穩賺不賠卻略顯“貪婪”的投資很快就成為了一個深水雷。

2022年新年不久,投放市場的1.61萬億形成的通脹效果開始快速顯現,逼得美聯儲在3月17日開始加息0.25到0.5%,然後5月+0.5,6月+0.75,7月+0.75,9月+0.75,11月+0.75,12月+0.5,2023年2,3月各加0.25,一口氣達到5%,同時期的30年房貸利率也突破了7%。在如此迅速的大幅加息麵前,所有國債持倉均被套。銀行很慘,拿著3.6%左右的國債利息卻要向存款儲戶支付5%以上的儲蓄利息。重倉國債的銀行比如矽穀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最慘,隻能提前割肉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拋售未到期國債以希望維持業務,造成兩個方麵的同時虧損。即使如此,當各大儲戶意識到這種危險的情況後,提現和轉移存款開始了,並且最終擠兌死了一批諸如矽穀銀行的金融企業。

4. 其它銀行能渡過這一關嗎?

顯然,和第一共和銀行有著類似投資組合的大小銀行很難逃出相同的命運。其它有更多流動資產的銀行能否躲過這一劫主要看以下兩個因素。

一是房地產價格回調的程度能否引起大規模違約,讓銀行吞下另一個巨大的損失。如上所述,2020-2021的曆史最低房貸利率以及大量的熱錢催高了全美各地房地產市場,在5%左右的低按揭杠杆作用下,許多地方的房價幾乎翻倍。這種暴漲明顯是超出正常範圍的,無法支撐的,必然會回調,而回調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失業率。最新的失業率仍然維持在3.5%附近,這對房地產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然而,由於中美脫鉤政策的推進,高科技領域不斷出現比較大範圍的裁員。這些以前拿高工資的人得重新找低薪水職業,給就業市場增加不小的壓力。同時,接近7%的現時房貸利率也給新的買家限製了遠低的房價範圍,這將直接導致市場上待售房屋的價格下降,從而拉低市場外房地產的估值。當這一估值遠遠小於之前的成交價格時候,將會出現大規模違約,放棄還貸,把負房產甩給銀行,這一預測流行於不少Youtube視頻中。

二是美國國債將迅速突破32萬億美元,新的國債利息在現時的高利率下使得國家總體抗經濟下行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弱,大規模量化寬鬆變得越來越難。同時,中日等持續減持美國國債,金磚5國,OPEC和南美洲其他國家不斷加入去美元化,大幅減少美元的市場份額以及存儲貨幣功能,使得美國市場越來越需要親自消化前期量寬形成的通脹和美元不斷麵臨的國際壓力,導致5%左右的通脹很難在短時間內下降到2%以內,以便給美聯儲開始降息的理由。也就是說,美國金融係統持有的負收益國債一時半會兒還無法解套。

5. 結語

大撒幣後高通脹是必然的,因為那麽多的鈔票是憑空印刷出來的,沒有任何產品的支撐,而且完全投放到了美國國內市場;同時,高通脹後加息是美聯儲的教科書做法,必然使得長期國債會因為升息變為負資產,這些道理早為各銀行的老板們熟知於胸。但是,“貪婪”和疫情最終讓這些銀行做了個錯誤的決定而隨著快速升息很快陷入絕境,這也是財長屢次提到這些銀行經營不善的原因。然而,這些銀行的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還是美國熱錢沒有流入各國而直接流向了美國市場,從而形成的高通脹也主要在美國市場消化。由此看來,美國的金融係統正一步一步向懸崖滑去,但願它能在崩潰之前停下來實現軟著陸(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