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的“筆”字,它的部首從“竹”字而來,竹子本來就是可直可彎的植物,不管是直直的“筆”,還是彎彎的“筆”,用它來形容,都是兩邊通吃,再恰當不過的了。
可是偏偏簡體字的“筆”,其部首不是“竹”,而是“毛”,這該怎麽看呢?
在繁體“筆”中,“竹”下麵的那個部首叫“聿”,在其中間有從頭到底的一道“直木”,它是漢字係統中的第一個部首,通常我們稱之為“豎”(丨)。照《說文》的解釋是“上下通”的意思。位於“聿”字中間的,正是這名符其實上下通的“丨”。
在簡體字的“筆”之中,“竹”下麵的“毛”是它的部首,在“毛”的中間,是一道下部打彎的“乚”,在古時它與“乙”乃同字。“乙”在中國的十天幹中排第二,數字2是一個偶數,屬陰;而在十天幹中排第一的是“甲”。在“甲”的中間正好是那根上下通的“丨”,它橫著放是漢字的“一”;直著立是阿拉伯數字的“1”,無論怎麽看,它的屬性都是與奇數的陽性連在一起的。所以,“乚”和“丨”的結合乃是陰陽之間的結合,缺一不可。
古文的“乙”和“毫”同字;而“毫”的部首出自“毛”,如此一來,就順理成章地解釋了直直的“筆”,及彎彎的“筆”,必須陰陽相配,走在一起而無法分開的原因。
人用筆所寫的字,乃是人靈魂意識的表達。簡而言之,它離不開人該守住自己應有的正直和理性,及適時“彎”下來憐憫和體諒他人的感情和心腸。倘若你握在手中的筆,可直可彎,該直的時候就成“鋼筆”,該彎的時候就成“毛筆”,那才是一支多少人都盼望能夠得到的好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