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縣中位於縣城東部,四四方方的一大塊,南鄰大河,北接縣城東西向主街(直到我入學後那年秋季才鋪上瀝青)。東側北半邊外是一家小小的街道性質豆製品加工廠,南半邊與縣體育館和農田隔河相望;西邊南側,即近大河一側也有河與縣看守所隔開,再向北直到東西向主幹道與縣城最大的菜市場相鄰。校園有南北兩個大門,北門開向主幹道是正門。出校園自行車向東五分鍾基本上就出縣城範圍到一家紡織廠了,整個縣城滿打滿算東西向自行車橫穿不會超過30分鍾, 南北向也許略久 - 當年的縣城就是這樣的規模。
雖說南鄰大河,但你站在縣中的南大門是看不到水的。它實際上開在一條不算寬的小馬路北側,名字倒是很大氣:大眾路。路的兩側從最東邊靠紡織廠一端(四班一位同學當年的家就在那裏)開始就是連續的民宅,既無規劃也無安排,高高低低新新舊舊雜亂無章,隻是臨街的兩邊保持了基本平齊一致,留給大眾路大致夠兩輛車對開的寬度。路麵不是水泥更無瀝青,隻是碎磚石夯土,晴天坑窪不平,雨天一腳水一腳泥。
那麽大河在哪兒呢,不是說縣中南鄰大河嗎?其實大眾路南一側民房的背後就是大河了。盡管我並不太清楚縣城的曆史沿革,但我猜想這條當年已經陳舊窄小的大眾路才是此地發展初期的主街,早已陳舊的南門才是縣中以前的正門。當時的南門樸素簡單,兩邊水泥門牆中間兩扇對開大鐵門,社會也安寧無事,這兩扇大門從日出開到日落,學生、教職員工、家長乃至賣零食小吃的小販進進出出百無禁忌,從來沒有出過事,學生進出騎自行車的呼嘯而過也沒有上下車的要求,煞是方便。
進了南門,兩邊是東西相對的兩排廂房,各分為兩間還是三間。西廂的最北一間用作初中三年的音樂教室,其它東西廂各間我就從來沒見它們打開過!也許以前南門作正門時其中有一間是傳達室,但到了我們入學的時候,這些老舊的房舍隻能用作儲藏室,放些一年不知道能不能拿岀來一兩次的陳年舊物了。
再走進幾步迎麵是一堵照壁,上書四句五言詩: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這首詩還譜了曲,我們初一還學唱過。直到現在此時此刻我還記得那個簡單直白,很配得上此詩之意的旋律 - 實在說不上婉轉動聽,但殺伐有力,鏗鏘虯勁!
這是葉劍英的詩。葉帥為人儒雅風流,一生身居高位謹慎持重,又每能於千鈞一發之際力挽狂瀾於既倒,實我邦國之定海神針;不過他的這首詩既不押韻,也不煉字,沒有多少文氣反而充滿了丘八之氣,令人頗感意外。我後來又見過葉帥的其它一些詩作,可見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作詩豈可為音律用字等雕蟲小技所限,其英雄氣概直透於詩外也。
哎呀,這句就看不懂了,不管怎樣,謝謝光臨!
pathetic is as pathetic does...:))
小姑涼也背過這首詩?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