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08:57:16| 分類: 默認分類
人類對上帝之名的傳揚,以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以讚美的方式,一種是以反對的方式。上帝在《出埃及記》對反對者說,“我用一種完全意誌托起你,是為了讓你看見我的能力,在大地上傳講我的名”。這說明,上帝的名義下,大地上的秩序,是多樣性整全秩序,讚美與反對,歡樂與苦難,共同構成世界的張力。
時間的起點就是我們的起點,她的終點也是我們的終點。如果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整全的,則我們的生命也是整全的。作為一個會思想的人,我們與時間同在,我們不再隻是一個碎片。我們同時擁有現在,過去和未來。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一個人就是所有人,是信心決定了我們生命的長度,而不是肉體。
前段時間看史料,發現徐光啟的後人中,有個女性的名字很熟悉:倪桂珍。她嫁給了宋耀如,生下三女三男。小女兒宋美齡嫁給蔣介石,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信仰基督的總統。從徐光啟到蔣介石,這個家譜讓我想起了路得記、以斯帖記,想起了永恒之女性,引導我上升。台灣到底有多寶貴,隻有上帝知道。但願我能在這樣的神跡麵前,保持一種永恒的驚訝。
關於李約瑟難題,現在我認為答案在於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從軸心時代開始就錯了。在人和人的方法層麵,中國人沒有建立視角(perspective)、參照係(reference)、基準點(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經史子集的方法論讓中國人瞎子摸象,不可能發現科學規律。這四個要素條件,幾乎覆蓋了所有學科的知識興起條件,極為重要。每個人在思考和寫作的過程中,都應該圍繞這四個要素條件展開自我追問。回頭再就這四個要素條件寫一篇文章詳細討論。
每個人都想裝聖潔,基督徒也不例外。事實上,聖經裏記錄的人,個個都不幹淨,沒有一個好人。上帝把聖經擺在這裏,是要告訴人類:你們不過是人,別裝,最好自己管住自己。所謂自己管住自己,在個人道德層麵,叫自律;在公共秩序層麵,叫民主憲政。做不到這兩點,你們此時此刻就已經在地獄裏了。無論是自律,還是民主憲政,不可或缺的要素條件,是個體的人對上帝絕對話語的絕對敬畏。
"我們的神,是活人的神"。所有的哀歌、安魂曲、挽歌、素歌,都是對活人的憐憫,而不是對死人的哀傷。這一點很重要,決定了藝術與想象力的高度,甚至直接決定了,我所寫出來的藝術,是不是真正的藝術。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從來沒有聽見上帝說話,因此他的敬畏精神大打折扣。一個真正敬畏天道的人,一點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天道是上帝的明確的話語的存在,天道不是一個人對崇高秩序的虛無的想象。上帝的話語在聖經裏,人不能添加,也不能減損。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的敬畏想象,看上去什麽都敬畏,其實就是什麽都不敬畏。這裏涉及到另一個簡單的常識,當我們討論敬畏,我們一定是在討論明確的、終極的、絕對的上帝,任何中間存在和平行存在,都不是我們敬畏的對象。這種關於明確的、終極的、絕對的上帝存在,因為高過我們的心智和我們的道路,因此必須由上帝啟示給我們人類。不理解這一點,人們所描述的敬畏,就是對秩序的破壞。由此我們看到,孔子由於對終極的敬畏對象缺乏明確界定,對人類的死亡問題缺乏終極追問,導致他在生活中變得八麵玲瓏、明哲保身。他琢磨春秋筆法,不直接說出真相,而是選擇與皇權合作,曲意逢迎。這構成了儒家猥瑣的傳統。
討厭兩種生活方式:不認識上帝所產生的狂傲、無知和缺德;以為認識上帝所產生的偽善、懶惰和封閉。不認識上帝,人類將失去理性的大前提。所有的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都是理性大前提缺失的結果。認識上帝,人類退回到理性場域工作。如果一個人認識上帝卻沒有意識到理性的邊界,則這個人就會理所當然陷入理性的自負與僭越之中。康德的偉大就在這裏,他是上帝喜悅的好仆人,既意識到了上帝必須參與到人類的倫理秩序之中,又意識到理性範圍之內人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而有些在教會裏高喊主啊主啊的人,很可能隻是一些混飯吃的、思想淺薄的懶漢。
思想多元是常識,但任何多樣性的秩序,都是理性範圍之內的秩序,是人和人的關係合約。如果我們討論真理信仰,則必須學會堅持價值一元原則。為什麽美國人要推廣他們的人權理念,因為人的價值屬於每個人;為什麽個體的人是獨立的,因為每個人的價值惟一。忽略超驗的一元價值觀,人類會變成動物莊園,世界會變成流氓的天堂。忽略思想的多樣性秩序,人類會在理性範圍之內形成獨裁。
中國書生向來讀不懂歐美文獻,比如顧準把希臘哲學解釋為經驗主義,卻放棄了希臘人的終極追問習慣。這緣於顧準既不了解希臘人的形而上追問,也不了解希伯來福音和希臘哲學傳統的合流。顧準是在用希臘的經驗主義批評共產主義,是老套的中西體用之爭,是學以致用,他是一個三流的中國思想家。過去我曾經係統閱讀顧準的著作,並為他寫下熱情洋溢的讚美之詞,但隨著我的想象力的拓展,隨著我的視野的擴展,我意識到了顧準的思想漏洞和知識短板。為此我很高興,因為我看見了自己正處在開放式糾錯的生命過程之中。
基督信仰是形而上思維方式,並對形而下構成啟示。夢想照進現實,一些形而下的成果擺在這裏。歐美經過基督信仰洗禮,發展出了科學、藝術和民主製度,這正是今天人類的生活方式。儒家和佛教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幾近於無。思想層麵可以交流,但價值層麵,沒有就是沒有,不謙虛、不學習,就是停滯和死亡。
獨立知識人的興起,事實上取決於市場的分工和社會的分散秩序,而不是知識人本身的道德堅守和知識興趣。知識人遠利祿而重學術,一定是市場的分工秩序足以支撐知識人的生存,而社會分散的秩序提供給知識人思想自由的空間。否則,權力階層一定以利祿之名遮蔽知識階層的興起,烏合之眾一定會把所有獨立思考的知識人視為叛逆。
聖經是人的心靈的秩序原則。不了解聖經,必然導致人的意義的失衡。聖經起源於以色列,然後以信息傳播的方式改變了歐洲人,美洲人,如今正在亞洲傳播。聖經致力於人的普遍的自由,而自由則是基於聖經十戒的個體的自律。蘇格蘭啟蒙主義哲學和古典自由主義,包括古典經濟學都在這樣的思想史流變之中。
讀書思考寫作,如果越讀越覺得自己正確,自己的文化正確,自己的傳統正確,什麽都別解釋,這種讀書人肯定腦子進水了,心眼壞了。為毛這麽說,因為任何人任何文化都是有限的,幽暗的,無知的,無力的。沒有例外。所以讀書的好境界是,越讀越覺得自己無知無力,越讀越覺得自己需要開放,需要拓寬自己。
政教分開是普遍性的憲政資源,但前提必須同時擁有政府資源和宗教資源。洛克《政府論》、《論宗教寬容》靠著這樣的範式激活了歐美憲政秩序。中國思想家早就放棄宗教資源建設,儒家傳統更是忽略終極關懷,選擇與政府合作,完全放棄了政教分立意義上的憲政建設。
自由選擇是理性範圍之內的事情,理性範圍之外的事情,打算怎麽辦?人死後怎麽選擇方向?一個人是否有權在幾個不同女人中選擇一個女人做母親?藝術家都是靠想象力生存,理性範圍之內的想象力,叫科學探索。理性範圍之外的想象力,才是藝術的想象力。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什麽是科學,什麽是藝術。
一個人隻要用一種開放和比較的方法讀書思考,遲早要懷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些日常道德用語。因為那些話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卡在生命的中途;因為那些話沒有回到人性的深處,對自己過於寬慰,對他人過於刻薄;因為那些話把言語的主體抬到高空,而把聽眾掃到了塵埃裏。
上帝之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完全不是這樣,一方麵,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是行神跡的耶穌,是滿有大能的耶穌,是完全超過了人的思維和行為的耶穌,但另一方麵,聖經卻又告訴我們,耶穌出生在馬槽裏,這是人類出生史意義上最卑微、最貧窮、最低的地方。按照人的習慣性思維方式,既然耶穌是上帝之子,既然他滿有大能,他應該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最顯赫、最有權威的皇宮裏。耶穌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我們至今並不能真正理解。
封閉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深度思考人的意義和人的價值,卻又設計出一套道德規範,拚命地抬高自己,壓製別人。這麽做導致了三個效果,第一,人和人之間充滿了戰爭,第二,有時候把人看成了天使,第三,有時候把人看成了畜生。總之,從來沒有把人看成人,因為不懂什麽是人。
儒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真正回答人是什麽的命題。而在傳統中國文化的語境下,要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基本的問題基準和思維方式。這意味著儒家永遠找不到答案。所以儒家思想史放棄這樣的追問,用短視,功利和巴結皇權的方法,來為自己尋找合理性,殊不知,這進一步放大了儒家作為人性的惡。
屈原當不上官,就自殺;李白當不上官,就發酒瘋。中國最好的詩人,也就這個境界。事實上,詩歌最初的意義,是擺在祭壇上的句子。也就是說,真正的詩歌,應該是一種形而上的歌唱。這就是我的詩歌觀,別人怎麽寫我不關心,我就打算這麽寫詩,一直寫到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