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人偏執暴虐浮躁的思維陋習的深層次剖析!
看到當今中國社會上的種種奇聞怪事,以及對自己思想惡習思維慣性的不停反思,感受到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想跟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在貓眼上發帖看帖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捫心自問,自己有時也多少有這樣的慣性思維——就是很多人在寫文章和回帖時的不求甚解、缺乏思考、思想霸道(簡單二元思維——非對即錯)、缺乏耐性、和對別人的指責的本能反感,更有些性子急和口德差的就會髒話攻擊於謾罵了。粗略統計了一下,大約三成多是粗暴地髒話謾罵、三成多是加強帶棒地惡意攻擊、兩成多是灌水兼廣告、一成多是打醬油、隻有不到一成是真正理性平和有思考的帖。
認真反思,溯本求源,發現所有這些性格的問題均來源於我們的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教育。若說到教育,一般都認為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三部分共同。但實際上最根本就是家庭,幾乎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屬於或曾經屬於一個家庭。這個“家庭”的概念實際上是以占主導地位的狹義小家庭為主,廣義的是指一個特殊意義的集體,例如孤兒院等。正是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問題,才導致了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種種問題。
首先先說不求甚解和缺乏思考這兩項。本人小時候無論是在家還是上學,都沒有現在這麽發達的通訊係統——網絡,所以信息比較匱乏,隻是家長說的、長輩們、老師、同學、朋友們說的,極少接觸到的一些報刊讀物上的內容。小孩子都喜歡問問題,開始我們問時,家長們或者老師們還算有耐心地回答一些。但當你的問題他們也很難回答或者他們心煩時,就會很粗暴地打斷、或者損孩子幾句、或者幹脆就說“事情就該是這樣,你哪那麽多問題呀?”因為老師們和家長們也很少知道如何去尋找答案,所以隻能霸道式強迫孩子接受,也是因為他們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孩子們雖然委屈,因為不明就裏,雖然存疑,久而久之,也形成了這種霸道式的思維方式,也就不再去多想了——“事情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的,與之不符或相悖就是不對。”久而久之這種霸道的思想模式就習慣成自然地植入了國人頭腦中。至於為什麽對、為什麽不對,到底哪個是對的,也就不去深究了。而且這種簡單二元化的教育也剪接地導致了國人思維的偏執性。比如說現在比較多的“黨”和“西奴”,如果寫了“攻擊”某一方的文章就是站在對立麵上,也不仔細研究寫文章的人深層的思想是什麽,用比較正式的詞兒——就是缺乏客觀看問題的態度,而是帶有濃鬱感情色彩先入為主的情緒在看別人的文章和聽別人說話。其實,這種思維的根源就是“以我為中心”。因為衝突了“我”的思想,所以感覺到氣憤和受傷,之後就帶有強烈地非理性的感情色彩的攻擊謾罵以求本能地保護“我”的思想的不受侵害。這個我在後麵會詳細分析這種思維形成的原因。
大多數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強記式的學習思維方式,無論是哪方麵的知識、課堂上的還是生活中的,隻要死記硬背就好了,思維成了多餘的東西,或者說,思維隻是被固定在老師或者家長指定的非常狹小的範圍內,超出範圍就不行、就是浪費時間、或者要受懲罰。
其實很多孩子學習沒興趣和學不好的原因,並不是他們自身智力的問題,而是我們作為家長老師的成年人在教育時,並沒有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如果不明就裏,能記住這麽多知識,恐怕隻能靠死記的記憶力了。但並不是所有人在不明道理情況下就能記住知識的,會有逆反心理在下意識地作祟,使人記不住。如果教人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去找到答案和自我思考的方法。比如說應該在什麽樣的資料中尋找答案、如何去網絡和圖書館尋找相關資料、找到這些資料後應該如何分析等等。這些課程在我上學時從未學過,家長好像也都不知道。工作以後,才因為有相關學習而獲知。而這些事情恰恰是至少在初中就該教會學生們的,否則如何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和思考呢。是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孩子們太小不適合學習這麽晦澀的方法?但是國外的學生們都是在初中就會自己去圖書館找資料、寫作業了。難道外國的孩子們能學會的,我們的孩子們就不行?
我想這就是我國為什麽至今在國際科學界未能有重大突破的原因,因為我們霸道式強迫接受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們失去了最寶貴的人類的能力——思考和探索。那當前如何改進呢?很簡單,就是家長老師們先有意識地普及這方麵知識,然後教給孩子們。
我在剛開始工作時,最痛苦的過程就是學會如何思考的過程。我習慣於別人告訴我怎麽做、如何做,至於為什麽要這麽做,不知道。所以,最初的兩年真是痛苦異常,似乎怎麽做都不對,都不能讓領導滿意。我的第一個領導雖然也是屬於簡單粗暴的類型,但他給我的第一筆最大的財富是讓我學會如何自己思考,這是我一直非常感恩至今的原因。
當真正開始思考時,會感到非常崩潰。因為麵對的社會是如此的可笑、畸形、和讓人無法理解,似乎跟以前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堅持思考下去,就能找到真相,並從中解脫。就像頂著大風浪繼續前行,就能進入風平浪靜的綠洲,這是我個人多年的真實體會。
在中國的家庭中,缺乏的幾項重要元素中排第一位的恐怕就是“互相尊重”。其實,這也是中國為什麽遲遲不能進入真正的“公民社會”的真正原因。從以前的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現在的三人小家庭,缺乏互相尊重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雖然這看似一種家庭內部的問題,但實際上是我國社會發展從古至今一直未能除去的頑疾,並導致現代社會的各種嚴重問題的根源。先從家庭內部剖析:成年人和孩子。兩個成年人之間是否存在尊重?大概大部分人都會感到“對方(客體)對外頭人的熱情和禮貌很少體現在對自己身上”,而得到的回答大抵是“我跟你親才這樣對你”。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麽人在家庭中的表現和在外麵不同,為什麽會有不一致?難道是尊重外人而不尊重家人?非也,是人們對外人和內人都不尊重,隻是因為在外麵要保持社會形象,才會更加上一層虛偽的“尊重他人”的外衣。實際上,若真是真心尊重每一個人的人,對所有人都會給與同等的尊重,無論對家人、對子女、對領導、對同事、對教授、對農民工、對富豪、還是對乞丐,一視同仁。因為人是一樣的,無論從物理上說——解剖開來,皮骨內髒血液沒有任何區別;還是從思想上來說,都是滿腦子胡思亂想,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吃喝拉撒。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之吾亦善之”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夫妻之間缺乏尊重,所以才會有吵架、離婚等現象出現。對孩子就更少尊重了,大部分視孩子為無知的小寵物,也是實現自己未成或未來目標的賭注,同時也是自己的一種未來投資,養兒防老之用,而並不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人。說白了,生孩子的極少數不抱有任何希望回報的目的,隻是單純奉獻並無私地照顧孩子成人,之後便互相獨立地生活,沒有任何牽絆。感情的事兒另說,人呆長了誰都有感情,就是不是自己親生的,最後跟孩子感情深得大有人在。但是在計劃或已經做父母時,深究自己內心,會找到想要孩子的真實目的,而並不時說當初生孩子真是無私的隻為孩子的。後來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變化另說,人的身心總是在變化,是無常的。
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存在於方方麵麵,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在孩子做的事或說的話衝突了父母自己的利益或普世價值時,父母是不是首先就發怒了呢?這樣的父母占大多數。文明一點兒的父母會訓斥孩子,不文明的就開打了。先說發怒,為什麽發怒,因為父母以自己為標榜來想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就是可恨的、不懂事的,自己就開始先生孩子的氣。在心裏,這個時候你沒有把他/她看成一個孩子,而是一個懂事的成年人來對待了。如果你知道他/她隻是孩子,不知道這些規則和道理,你就不會生氣。比如一個老外來中國,他犯很多錯,你不會覺得他可恨,可能反而覺得他可笑,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規矩。但為什麽你能原諒一個外國人而不能原諒自己的孩子呢?因為孩子還沒有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記不住,就因為這樣你生氣,是不是你大人的錯呢?你把孩子定位錯了。
再有就是這個粗暴訓斥了,訓斥是憤怒的結果。如果你不憤怒,就會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了。如果你的道理講得透徹,孩子自然心服口服。知道道理後,有可能就不會再犯;即使忘記道理再犯,你提醒一下,他/她會發上回憶起來,也會逐漸不再犯了。如果不是大腦有殘疾的孩子,都是有覺知的,他們在不停地從接觸到的任何一件事情上麵學習。如果他感覺到你一如既往地尊重,他也會這樣去對待別人,而且他會擁有一顆平和的心。如果你對他表現出憤怒,並對他人格和尊嚴進行踐踏,他也會這樣對待你和他人。
和剛才提到的生孩子的原因一起來看,你不難發現,這些行為是來自於你的“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根源。為什麽國人的“以我為中心”如此根深蒂固到積重難返的程度呢?是我們所炫耀的幾千年的封建曆史及所謂的燦爛文化所導致的。這裏,還要舉一下孔子的例子,孔子的思想隻是諸多思想中的一種,為什麽近現代的中國,孔子一會兒被作為聖人,一會兒又被貶為“封建餘毒”。這都是“以我為中心”的體現,也就是把某一個思想、學說、主義等作為使用工具,以達到個人或集體的利益為目的。因為封建製度的根源就是要達到以皇權為中心的目的,也就是“以我為中心”,所以才利用孔子的學說來當做工具馴服他人,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變成了這種思想,而且根深蒂固。其實前麵說的“黨”也好,“西奴”也好,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人——就因為思想不同,或者說利益不同,就把對方當作異己,非鏟除而不快,缺乏獨立思維、客觀多維視角、缺乏包容之心。同一個人寫的諸多文章,隻是借深挖各種現象而溯本求源,就一會兒被斥為“”,一會兒又被斥為“西奴”,就是這種不同派別情緒衝突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其它多種社會現象中也可以舉一反三地看到。這個“以我為中心”導致缺乏互相尊重,在你心裏並沒有把別人跟自己擺在同等的位置上。同理,缺乏耐心的根源也是來源於此。
也是因為這樣,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特別敏感、愛生氣、憤青、擰巴。這也是當今社會上怪誕、躁動、乖戾的社會情緒的總根源。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至人的境界本人尚未達到,但確已有一孔之窺的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