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序曲)班門弄斧:
(I),(II),(III)。第二幕:莫紮特:
(1),(2),(3),(4),(5),(6),(7)。咱們的小莫紮特忽悠忽悠開始長大了,成了一個teenager。老爸替他操心,得有份兒固定工作,不能再遊手好閑了。就幫他找了一份樂團首席的工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樂團首席是個啥職務?
樂團,Orchestra這個名詞來源於古希臘,用來描述在合唱團Chorus前麵那些用樂器陪奏的人坐的地方。以前的樂團規模比較小,樂器主要以弦樂(大中小提琴)為主外加一些笛子什麽的。到了莫紮特時期開始變大,加上一些銅管等樂器。人數幾十個,相當於現在的室內交響樂團(Chamber Orchestra)。浪漫主義鼻祖貝多芬開始重視並擴大交響樂團。在老貝的九部交響曲裏,逐漸增加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人數,因此弦樂器的人數也相應增加,都是成比例的。到他的第九《合唱交響曲》連人聲都加進去了。貝多芬後麵的作曲家,甭管多有名,都是他的徒子徒孫,步他的後塵,樂團規模越來越大。瓦格納為了讓樂團能夠更好的配合支持他的龐大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不光把樂團規模加大,增加很多吹打樂器,而且還專門著書,講解如何指揮,樂器組如何配合,節奏,快慢,甚至連怎麽運弓都規定了。
瓦格納的名著,後世指揮家之必讀
洋為中用。這個台上好像總共有五六百口子人,好像是北京啥野雞大學和美國加州啥學校聯合演出。看不清楚。
20世紀初,樂團規模發展的頂峰。隨後,到了20世紀末,好像古典音樂已經不屬於流行音樂了,樂團的經費也不知道為什麽成為一個大難題。沒錢,樂團規模就得縮小,不少音樂家的鐵飯碗被換成紙糊的。21世紀,東西音樂匯合在神州。中國成為古典音樂再次崛起的動力。目前中國職業樂團的數目排世界第三,僅次於德國和美國,領先英國,意大利等傳統強國。已經跟國際接軌的說。
俺古狗了一番,發現居然俺原來的中學都有交響樂團了,農民翻身作主人的說。
咱們在序曲裏講過,樂團有不同的組(section)。你看(下),坐在前麵的一般都是弦樂器組,相當於球隊的前鋒和中場,主力的說。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和打擊樂器依次坐在後麵,相當於球隊的後衛。你別小看這些後衛,也能贏球。比如說,美國排名第一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就是以銅管樂器著稱,相當於意大利隊。奇怪,以前索爾蒂(Sir Georg Solti)在的時候,俺總覺得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弦樂組比較牛,也不知道是啥時候改變的。
每個樂器組的第一把交椅,叫First Chair或者叫Principle,中文叫首席。比如說,弦樂器的小提琴分二組,每組10個人左右,中提琴組,大提琴組,圍著指揮坐一圈。(注:低音提琴塊兒頭比較大,屬於替補,坐邊上,打架的時候才用他們)。座位離指揮最近的那四個人,都是首席代表。坐在後麵的每個木管樂器都有個首席。雙簧管的首席兼任整個木管組的首席,負責樂團的定音(440赫茲的A音)。後麵的銅管樂,打擊樂器也是每個樂器有個首席(往往就是一個人,首席副席三席四席都是他)。
有同學問,為啥要那麽多首席,他們的職責是啥?用大白話說吧,沒啥,就是一個名稱,為了能多掙點錢。很多大的職業樂團的首席是終身製的,跟大學教授似的。其它的有些有固定工作,比如,提琴,也有些屬於無業遊民,偶爾出場。不演出,就沒錢。有些曲目規定要多加一個短笛手。哎,咱們就到大馬路上隨便抓一個會吹笛子的,演奏一場,給他一頓飯吃。跟流浪漢差不多。
首席是個職稱,拿錢比別人多。也有些小權力,裝門麵,跟廳長局長似的。如果需要獨奏的片刻,他們就“蠍了虎子掀門簾,露一小手”。因此一般著名樂團的各個首席都是高手,不能是濫竽。可是這些位置及其有限,又是終身的,Mao坑一坐就幾十年。美國每年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就一萬五千多。還有中國的呢,還有成千上萬的學音樂的小孩兒呢。都是天才,不是天才學不下去,早歇菜了。這麽多學音樂的畢業以後幹啥呢?換句話說,一個“中等的音樂家”是做啥工作的?
舉個例子,中等的音樂家,從三五歲開始,別人玩的時候,他練琴。別人看電視的時候,他練琴。別人泡妞的時候,他練琴。別人睡覺的時候,他還在練琴。20年以後,成音樂家了。早上出門,到地鐵,前門站下麵,拐角沒人的地方,把琴盒打開,上班!剛拉完一段“卡門幻想曲”,就聽一哥們急赤白臉的衝他嚷“嗨,怎麽搶我的地盤啊。”感情這前門站已經有人占了。競爭很激烈的說。不過,不要擔心。現在地鐵線路多了,前門有人占了。咱換地方。去亮馬河,知春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實在不行,咱們去公主墳,五棵鬆,八寶山地鐵站,總能找到工作的。
跑蹄了。首席,高手,負責露臉和領導左右樂手的任務。最露臉的就是第一小提琴組的首席,也叫樂團首席(Concertmaster),代表樂團負責跟指揮和美女獨奏演員握手擁抱的艱巨任務。
咱們小莫紮特就是concertmaster。牛吧?
紐約愛樂樂團木管樂器第一首席,郎郎中學同學,山東帥哥王亮。
當年的音樂家求學有二種辦法,一種是拜師,另外一種就是四處遊走。之前莫紮特一家耗時三年半的德法英之旅非常成功。經濟,名氣,閱曆,知識和經驗都有很大收獲。回來後,他找到了一份樂團首席工作,並在薩爾茨堡和維也納之間表演和寫作,包括他的第一部歌曲。但隨之得罪了當時維也納另外一個名人,歌劇改革創新的大牛,格魯克(Christoph Gluck)。一個12歲的毛孩子竟敢在歌劇大牛麵前接受皇家委托寫意大利歌劇?格魯克這記耳光被扇的估計紫禁城的乾隆都能聽見!
當時莫家正在春風得意的時候,還不覺得,但是背後有很多人雞肚他。到處散布的流言蜚語,說這部歌劇不是小莫寫的,不可能出自12歲小孩之手,肯定是抄的,別人代寫的,老莫幫助小莫寫的,意大利語都不押韻,等等。中傷玷汙他們的名聲,埋下了好些小定時炸彈。
對待這種惡語中傷,小莫紮特無能為力。老莫,咱們的禦用音樂家教授,院士,有很多才能,音樂,教育,甚至銷售,但是有一點兒他水平不高。他的政治才能不高,體現在太鋒芒畢露,太愛顯擺。他怎麽對付誹謗?他把小莫拉到眾人麵前,鏟楞之人家,讓人家出題,當場譜寫詠歎調。這是什麽?諸葛亮舌戰群儒?左冷禪嵩山擺擂台?小莫紮特會雙手互博,左手九陰白骨抓,右手降龍十八掌。可這些都是上乘外功,硬碰硬的。盡管打敗了無窮多人,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皇帝點名要他寫的歌劇,不能在維也納上演。
可惜,老莫沒有拜奧8馬的Emmanuel為師,學些背後捅刀子,造謠惑眾的厚黑學。正確的做法是什麽?
咱們想想韋小寶,韋爵爺,對待這種“雞肚”咋辦?
首先,要低調,不能樹大招風。即使是天才,你也得老老實實的做土疙瘩。這樣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即使高考分數最高,也必須把狀元的讓給別人。能拿第二,咱就不要第一名。狀元這頂帽子千萬不能戴。馬拉鬆冠軍一開始都是讓別人領跑的。
第二,找靠山,出事了,得有人說好話。光自己吹牛不行,得有托兒。
第三,找替身,槍杆子,筆杆子。啥髒話,壞話,謠言,刀子啥的,必須要通過別人的嘴說出去,別人的手捅出去。
第四,最好能捏造一些東西,派人做些壞事,把莫須有的罪名變成事實,然後扣在敵人的頭上。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那種。
小莫,老莫,對這些一無所知。整天價,老以天才自居,老跳級,老顯擺,樹大招風。韋小寶的這四招中級功夫,莫父子一招都不會使。更甭提,金蟬脫殼,找替罪羊等高級功夫了。連最初級入門的“二麵派”功夫都不會。您說莫紮特這算是啥天才啊?
提起老莫,其實公平而論,按照家壇的標準,他是個好丈夫。在外刻苦工作,交際應酬。回家,帶孩子,換尿布,擦地,通馬桶,修鋼琴。而且還“哈尼,哈尼”的叫個不停。他後來三次帶兒子周遊意大利,經常寫信回家給老婆匯報情況。每封信的結尾都署名
“87一千下,時刻想念你的老莫紮特(Honey,kiss you one thousand times. I am your old Mozart)”
咋樣?無主席也沒有87老婆一千下吧?
按照子女壇的標準他也是好爸爸。銀家回家從來不看NBA,姚明,歐洲杯,奧運會,不看電視劇,也從來不上網灌水。銀家就是全心全意地撲二個孩子的教育。一絲不苟,長年累月地。每天都開家長會,風雨無阻,因為他自己既是家長又是老師。不光手把手教孩子彈琴識譜,還教孩子讀書寫字,算數,曆史,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小莫和姐姐會好幾種外文呢。誰說home school家教不好,不能出人才?有幾個大公立學校的valedictorian能跟莫紮特PK叫板的?估計連小莫姐那關都過不去。
老莫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是“馬大嫂”。可那是乾隆年間啊。不是馬大嫂,至少是莫大嫂吧。不知道莫媽媽是不是上海MM。有待煙酒。
平心而論,老莫也是凡人一個。犯了不少凡人的錯誤。其中一個重大錯誤,就是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這個天之驕子兒子的心智成長遠遠落後於學術成長。小莫心智不成熟,後來成了他的致命弱點,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咱們這集侃了莫紮特歐洲之遊以後在家的三年多時間。盡管有吃有喝的,但是過的很不愉快。快14歲的小莫紮特,雖然還是小矮個兒,身體比以前健壯多了。他還想出去旅行。奧地利位於歐洲文化重地的法國和意大利之間。下一步當然是去文藝複興的發源,音樂聖地的意大利走一圈了。對莫家無微不至的薩爾茨堡大主教再次同意莫家父子帶薪旅遊。老莫認為18歲的小莫姐已經畢業了,不需要再學習了。而且18歲的黃花大姑娘,不能老在外麵跑啊。於是他決定讓莫家母女留守,自己帶小莫掃蕩意大利。為此,小莫姐非常不高興,大哭一場。小莫從小沒啥朋友,跟他姐姐特別親,安慰保證一定按時寫信,告訴她路上的一切好玩的事情。
1769年,乾隆34年的12月,莫家父子的馬車在凜冽的寒風中向著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駛去。意大利,莫小蝦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