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雜記

采集家壇的學習種果樹和他在車壇的Steelers的一些隨筆及胡說八道。
正文

今天是貝多芬的生日

(2010-12-16 07:43:40) 下一個
俺那古典音樂破說書,自打咱老爺被惡霸拐騙走以後,就進了垃圾堆。今天,12月16號,是貝多芬的生日。俺翻箱倒櫃找了一段出來,慶祝一下大頭老貝240生日快樂!

注:貝同學的生日具體是那天,無人知曉。曆史紀錄隻有他在1770年12月17號受洗禮。因此,科學家們大膽猜測,貝大頭生辰是12月16號。

13歲的貝多芬,瞧人家這腦袋,多大啊,跟隔壁牛壇的神童們有一拚,全是智慧。


***********************************************************

。。。。前麵講的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所謂奏鳴曲式是一個基本模式,固定格式。但跟武功一樣,用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變化。比如說,在呈示部之前,可以加一個引子。呈示部可以弄長了,呈示好幾遍。展開部可以弄特短,一帶而過。呈示完了就再現部。好多種變化無常,都跟貝多芬有關。就跟令狐衝一樣,華山劍法二招不同的招數,長劍隨手一帶就連起來了,層出不窮。

注:不好意思,從垃圾堆裏翻出這麽一段,沒頭沒尾的,不太清楚是不是會有問題?比如說,啥是奏鳴曲?奏鳴曲,sonata,桑那浴,來自意大利語,to sound,翻譯成中文,桑那塔就是康塔塔(cantata)的反義詞。咱們以前講過,西方音樂起源於人聲,合唱,team work。發明創造樂器是用來體現配合人聲的。所以歌劇是西洋音樂最高境界(大言不慚一把,嗬嗬)。聲MM,賭爺,老別,圍觀等一起歌功頌德的合唱,叫康塔塔。其反義詞,用樂器演奏出來的東西就是奏鳴曲(sonata)。

音樂慢慢演變。一開始,演奏就是一二個樂器,小提琴啥的,所以巴羅克時期的奏鳴曲都是樂器獨奏或者重奏。等到了古典時期和貝多芬的浪漫主義時期,隨著樂器數量的增加,從室內樂演變到交響樂,奏鳴曲也跟著一起變過來。現在如果樂曲名字裏麵帶著“奏鳴曲”這字眼的,那就是指樂器獨奏(或者重奏),比如說,貝多芬的第14號“月光”奏鳴曲,鋼琴獨奏。如果名字裏不帶“奏鳴曲”這字,那就是指奏鳴曲格式(sonata form),比如說,交響曲第一樂章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啥的。

(貝多芬的故居。四層小樓,有個小庭院。一進門,看門老太太就把俺們的照相機都沒收了。沒法照相。房間收拾非常整齊,沒有任何鍋碗瓢盆床鋪被褥,隻有一架鋼琴和一些樂譜啥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貝故居樓梯非常的狹窄。俺這五大三粗的小身板,一激動,腳下一滑,從樓梯上摔下來了一層,磕掉幾塊肉,算是俺在貝多芬故居的留念了。)


人到中年。俺發覺中壇的同學有一個特點。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個頂倆,特有幹勁。可是到了自己學習的時候,都縮著脖子,看2百字以上的就嫌多,聽不到三十秒鍾就想停。俺不幸也是這樣的不愛學習的主兒。因此俺特意找了一個短的來欣賞。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也就4分鍾多一點兒。

以前咱們講了如何欣賞交響曲的主題,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還有尾聲(Coda)。第一樂章是快板allegro,歡樂的,激情的,麵紅耳赤,那啥的。第二樂章就得歇會兒,慢板Adagio,悠揚的,有時候也用行板(Andante)比慢板稍微快那麽一點兒。中板(Moderato)比行板又快一點,但是沒有快板快。總之,交響樂的第二樂章要慢。

所謂的快板,慢板,中板,這些不是跪搓板的大小,也不是挨打的時候板子落在PG上的速度,而是每分鍾裏音樂行進的速度。



節拍器metronome是後來十九世紀才發明的。巴赫,小莫,老貝早年還沒有節拍器,隻能用人的心跳速度來估摸音樂速度,然後用語言做標記。具體是用誰的心跳來衡量,俺一直沒搞明白。意大利文allegro代表快,presto代表急板比allegro還快。allegro不光快而且是歡快。presto呢是又急又快。

舉個例子,在中壇閃PP,想要看PP的催促人家貼PP的時候的心情就是allegro,“快閃!快!快!快!”,歡快的。而閃片之人把PP貼上來以後,催促斑竹刪貼的時候說的“快刪!快!快!快!”,就是presto,氣急敗壞的。很多情況下,作曲家在速度後麵再加上一個形容詞用來更細致地描述。比如說看到某美女PP以後那誰心跳過速,吐血啥啥的速度,音樂術語叫 allegro agitato,翻譯成中文叫“雞凍的快”。

(俺在北京鳥蛋裏買的阿巴多和柏林愛樂演奏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DVD非常好。俺比較喜歡阿巴多意大利人的外向旋律型或者德國指揮家的嚴謹型音樂。很不幸。阿巴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交響曲現在遊圖壁上麵找不到了。順便再看一眼柏林愛樂中提琴女首席,日本美女,清水直子(Naoko Shimizu)。
柏林愛樂首席中提琴,清水直子(拎著中提琴的那位))


貝多芬開創了浪漫主義時期,不太循規蹈矩。他這4分多鍾的第二樂章,沒有用所謂的悠揚的慢板,而是一首詼諧的小快板。叫Parody of the metronome。前麵說過,老貝早年還沒有metronome節拍器。即使有,老貝窮,買不起。後來他的朋友Johann Mälzel整出來一個節拍器,送給老貝。老貝覺得人造的metronome新鮮,特好玩,就寫了這麽一段詼諧小曲兒來顯擺。體現了貝多芬這人不光是雷霆暴怒的個性,還有詼諧玩鬧的一麵。

這樂章還算是奏鳴曲格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隻是展開部賊短,幾乎沒有。呈示和再現部也沒啥特大區別。有人管這個簡略的叫小奏鳴曲格式sonatina。另外有人說,現代人的演奏比古時候人的演奏慢,因為現代的樂器個頭大,音量響,聽眾裏太多像俺這種不懂的人特多,所以必須放慢速度才能透出音樂的清晰度,讓聽眾能接受,否則跟搖滾樂差不多了。可是貝多芬生活在二百多年前,有可能現在人演的快板,貝多芬那時候就是慢板呢,也說不得。咱們大老粗,就不用吹毛求疵了。

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第二樂章。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樂團。


主題很明顯,一開始就出來了。單簧管巴鬆等木管樂器,嗒,嗒,嗒,嗒,嗒,嗒,嗒。。。先是慢慢的。然後提琴加進來。突然來了幾個 fortissimo(強音),接著來幾個pianissimo(弱音)。第二主題也很明顯。二個主題呈示顯擺完了以後,展開部省略,直接到了再現部。再現一會兒然後尾聲。貝多芬的尾聲也跟前人不同,短小精悍。很輕鬆,很好玩的小曲兒。

這個樂章有點像卡農曲調,巡回往返。後來法國同學拉威爾臨時抱佛腳應急交作業寫的波萊羅舞曲估計是偷學貝多芬的。(見果樹的說書:波萊羅舞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Ding,幽默 有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