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總統預選賽熱鬧非凡。看大家的高論,俺也貼個去年碼的個東西,放鬆一下。
先聲明一下:隻是簡單介紹一下。說的不對的地方,都是俺作業沒做好,請不吝拍磚。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國家的製度是三權分立。
國會是立法部門,分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院的議員人數是435人,每個州至少一名眾議員。每隔十年根據人口調查分布重新分配。眾議員每隔二年選舉產生。眾議院的頭目叫耗死死鼻克(House Speaker),是由眾議員選生。眾議院議長在美國總統繼位人選上排第二位。
參議院的人數是每個州二名。目前是一百名。美國初期的憲法上規定參議員不是群眾選舉產生的,是各個州指派的。八十三年前(1913年)憲法第17修正案(amendment)才正式規定參議員是由各個州民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六年,每二年選舉產生1/3的參議員。
參眾二院的主要功能是製定法律和監督執政政府。具體操作規程和方式方法由各個議院自己規定。任何法案要先通過參眾兩院,然後總統簽字同意才能生效。如果總統不同意(否決),參眾兩院可以2/3的票數推翻總統的否決。
美國的開國憲法製定者認為眾議院是 People’s House,賦予眾議院的權力更多,任期也比較短(2年)。但是因為眾議員人數多,而且眾議院的規定是多數壓倒少數(Majority Rule 或者 The Hell with the Minority)。所以眾議員顯得沒有參議員權力大。參議院因為曆史原因,是指派來的,人數少,任期長(六年)。而且參議院傳統上是照顧每個人的意見,seek compromise, unanimous consent,允許Filibuster(60%)。州不分大小,參議員人數都是二名。所以小州的利益不至於被湮沒。國家創始人希望參議院是個冷靜緩衝的地方。因為民主選舉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激進情緒。眾議院2年的任期,代表的選民人數少,雖然能夠更接近人民,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可是也因此眾議院中會有激進情緒(hot headed)。美國的憲法製定人希望參議院能夠中和這種激進,冷靜 rational 地考慮問題。所以,大家會經常看到眾議員上竄下跳跟小醜似的,而參議員都是道貌岸然老成持重的。
參眾兩院雖然功能差不多,但是具體分工還有些不同。比如說,美國的總統不是單純按全民投票的結果來定的。而是由 Electoral College 來選舉產生。這個是當時建國的時候的曆史原因產生的。美國是聯邦製。每個州投票選總統隻是選舉這個 Electoral College 的代表。代表的人數相等於本州的聯邦議員(參眾兩院)的人數。也就是說,Electoral College 總共人數現在是 535人。因為聯邦議院裏沒有人代表首都華盛頓和關島,波多黎哥等美國附屬地,換句話說,這裏的居民雖然拿著美國護照,但是對聯邦選舉沒有任何影響。
如果Electoral College因種種原因不能夠選舉出一個總統,那麽眾議院(注意隻是眾議院)負責選舉產生總統(具體選舉方法是每個州的眾議員選一人,得到半數以上的州同意的人當總統)。參議院選舉產生副總統! 廢免聯邦官員(總統,副總統,部長,大法官,小法官)等要從眾議院開始提出,經過參議院(2/3多數)同意。總統隻能幹瞪眼幹著急。美國聯邦(三大部門,Executive branch, Legislative Branch, Judicial Branch)增加稅收(increase tax)的法律要眾議院開始提出,經參議院和總統同意生效。總統有否決權,但國會有推翻總統否決的權利。所以從絕對權利上來說,眾議院最大。實際權力可能沒有那麽大(因為烏合之眾太多,眾口難調)。所有外交條約(treaty)要通過參議院的同意(2/3多數)。一旦通過,即成為美國聯邦法律。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和聯邦法院的法官人選(小到軍隊裏的尉官,大到最高法院大法官)要由總統提出,參議院(多數)批準。國會可以立法 give up 這個權力,不過一般隻是對低級幹部的任命國會偷懶不參與。
聯邦執法部門叫做 Executive Branch 或 Administration。所有的權利都在總統一個人的身上。這就是說為什麽美國總統寶座爭奪激烈,形成隻有二大政黨的原因。這是後話。總統可以選擇任命部長和參謀執行各種法律。美國是聯邦製。各州聯合起來對付外強。所以建國初期的聯邦政府的功能很簡單,負責國防安全,對外貿易,對內協調跨州貿易和法律執行,財產稅收。規模不大。初時的憲法隻有十個修正案,統稱Bills of Right。規定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限製聯邦政府的權力範圍。憲法沒有明文規定的權利全部歸還給州級政府。所以美國很多的保守派非常堅信憲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聯邦政府就管不著。這些人英文叫 Strict Constructionist。教育就是一個例子,憲法沒有明文規定,所以教育管理就是歸地方州縣鎮管理的權利。現在的聯邦政府幹涉教育主要體現在錢財的分配和提供Leadership。屬於家長對付teenagers的“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給你錢”那種威逼利誘。建國初期華盛頓總統手下的政府隻有四個部門,即外交部,財政部,國防部,和司法部。這四個部長,堪稱四大貝勒,按這個順序在總統接班人排名榜上排在第4~7位。後來政府又添加了內政部,農業部,商業部,老公部,衛生部,房產部,交通部,能源部,教育部,和退伍軍人部。這些部長按順序在總統接班人排名上排在四大貝勒之後。每次總統做國情State of Union 講演的時候,政府要員全部出席,但會有至少一名部長不參加,為了是萬一全軍覆沒的話,他可以當總統。
三權鼎立的第三個是聯邦法院。頭腦是Chief Justice。目前是一個從小到大一路從私立學校畢業的年輕法官,John Roberts Jr.。聯邦法院包括最高法院,下屬有(目前13個)聯邦巡回法庭(federal court of appeals),還有多如牛毛的聯邦地方法院(Federal District Court)。法院的財政開支,建立和取消是由國會立法決定的。法官的任期是終身製。任務是詮釋美國的法律。
這三個機構和起來統稱美國政府。三權是各自獨立,相互監督,相互製約。這個相互監督製約是美國政治製度的精髓。也是美國的民主製度的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要不說,傻子也能當美國總統。如果相互製約好了,一隻猴子怎麽著也翻不出人民的手心去。很多美國人投票的時候堅信這個原則。一黨專治的政府失去了相互監督和製約的作用,是不好的政府。二黨分治(在美國的特有的社會曆史文化下)是最好的選擇。白宮和國會山莊,分別在共和,民主,二黨之手最好。完全被一個黨派控製是不好的。具體選誰不選誰,是根據個人喜好,是 Irrational 的。美國政黨從他們的曆史演變來看(見下),大同小異,有很多Overlap。分歧大部分是人民內部矛盾。傳統上的美國社會是個俗稱的“大熔爐”。因此美國的政治製度是依靠全民共識。大的地方全民意見一致,小的地方吵來吵去。這個“全民共識“加上“相互監督”二個原因造成美國政治製度相對穩定。現在的社會的多元化和二級分化,這個“大熔爐”有點慢慢地瓦解趨勢。美國的政治製度也相應有些動蕩。這是個緩慢的過程。在此先不討論。
因為相對穩定,很多美國人不參與政治也不覺得有任何負麵影響。按照Freakonomics的說法,從經濟角度來算,一個人花時間精力關心政治選舉和投票是浪費,不值得的。事實上有將近40%~50%的美國人不參加投票。投票的目的是參與。因為俺的觀點是,民主製度的精髓是 Compromise。誰輸誰贏不重要,都是人民內部矛盾。關鍵是要參與,要讓 Voice Be Heard。否則,不參與就會被 marginalized,別人不重視你。需要compromise。老台那種鬥的你死我活,頭破血流,勢不兩立的民主並不是真正的民主。
下麵跳過美國的憲法27條修正案不講。否則俺這又臭又濫的裹腳布就更沒人看了。誰有興趣,歡迎單獨寫出來講解。
美國的憲法並沒有明文規定政黨的數目。形成兩大政黨是有曆史原因的。有必然性,因為美國是總統製,一個人權力通天。政黨的變幻最後成為兩大政黨跟總統選舉有很大關係。也有偶然性,是政黨分裂的結果,民主製度的特色。
先說說民主黨,因為民主黨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政黨。它的創始人是一個叫燙馬死齋佛森(Thomas Jefferson)的人。建立於1792年。當年他的這個政黨的名字是 Republican Party。所謂共和(Republic)是代表權利來源於和掌控於群眾,不是少數精英;為人民服務;平等互利等原則。1798年,改名為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 民主共和黨。當時和他們對立的黨派是以Alexander Hamilton為首的,叫 Federalist,信奉中央集權,少數精英當政,不必嚴格遵守和解釋憲法的每一個字。典型的右派政黨。以齋佛森和另外一個巨頭James Madison為首的民主黨支持平民,不信任銀行,大企業,不喜歡大城市等。Against Elites (精英)。有點兒農村包圍城市的意思,是典型的農民黨派。
民主共和黨主張嚴格遵守和解釋憲法 (Strict Constructionist),減少控製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利,信奉State’s Right。民主共和黨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人員稀少的地區。在人口眾多的牛英格蘭地區勢力不大。英法戰爭中,民主共和黨支持法國和拿破侖。英國為了切斷法國的對外貿易,皇後她的軍艦(HMS – Her Majesty’s Ship)對美國大西洋海岸線實行封鎖。美國人對此十分不滿,對英宣戰,爆發了1812年的美英之戰,曆時二年。1812戰爭結束以後,Federalist作為一個政黨就基本上瓦解了。成為民主共和黨獨裁專政。
民主共和黨雖然專政,但是黨內各派鬥爭激烈。1824年總統大選,Electoral College總共選出了五個人,沒有一個人得到絕對多數票。按照憲法規定,總統由眾議院推選。當時的眾議院長是個叫汗瑞粘土( Henry Clay)的家夥。他拉幫結派把自己的傀儡 John Quincy Adams推上了總統的寶座,自己當上了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而且成立了一個黨叫Whig Party。當時公民投票和Electoral College得到選票最多的人 Andrew Jackson 不服。帶隊拉出來單幹,正式成立延續至今的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四年後,1828年Andrew Jackson當選為美國總統。從此他的這個民主黨站住了腳跟。Jackson這個民主黨基本上保持了它的祖先Jefferson創始的那個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的原則與精髓。巨頭除了Jackson,還有Martin Van Buren, James Buchanan等。 這些人後來都當上了美國總統。到1860年為止的這三十年,民主黨控製了美國的政壇。民主黨的支持者大部分是農民,貧窮的愛爾蘭後裔(宗教原因),城市裏的工人階級等小疵婁。民主黨政策支持移民,反對大銀行,資本家,支持關稅(保護國內經濟)。
1854年是美國政黨曆史的一個重要年頭。那年,國會通過了 Kansas-Nebraska Act。正式將砍薩斯和奶不拉絲卡這兩個州收入美國聯邦。這兩個農業州的加盟,意味著大量的肥沃農田的分配和人力資源流動的問題。Kansas-Nebraska Act 允許農場主引進黑奴,打破了北方無黑奴的局麵。把奴隸製度引進北方導致了專政的民主黨的再次分裂和延續到今的共和黨(GOP)的成立。
在這個期間執政的二個民主黨總統Franklin Pierce和James Buchanan被後人評為美國曆史上最差的三個總統之列。小布什不在其中,因為他還沒有退休。
同年,中西部一群反對奴隸製度的激進分子在密西根州正式成立共和黨(GOP)。殘剩的Whip Party的餘部趁機加入,並選擇了追溯到Jefferson時代的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為名稱,用來提醒他們信奉Jefferson的民主,共和,平等的方針。雖然這是個地方性的小組織,但是共和黨的反奴隸製方針很快地傳遍了北方,尤其是在富有的牛英格蘭地區。1856年,共和黨正式推選John C Fremont(灣曲的城市Fremont就是以這個人命名的)參加總統競選。雖然Fremont競選輸掉了總統,可是共和黨的勢力還在壯大成長。終於在4年後,1860年共和黨候選人Abraham Lincoln成功地當上美國總統。所以GOP有時俗稱自己是Party of Lincoln,anti-slavery, winner of civil war等。那時的共和黨的原則和政策提倡黑人解放,分田地,支持教育,銀行,大工業,資本家,主張自由貿易等。
這個時期是美國曆史上的大動蕩,產生了最差總統,也產生了被後人評為最偉大的三個總統之一的林墾。
從南北戰爭北方勝利直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當選總統,這六十年裏,共和黨霸占了美國政壇,占據總統寶座48年(民主黨這之間隻贏過三次總統選舉)。南北戰爭之後,聯邦軍隊強行駐紮在南方,執行解放黑奴政策。這段時間史稱為 Reconstruction Period。後來,因為黨內各派分歧,1876年的總統選舉,Rutherford Hayes跟南方諸州達成協議,撤銷聯邦軍隊以換取南方在總統選舉中的對他的支持。從此以後,美國南方全部落入民主黨之手。從1860年代的南北戰爭到1960年代的Civil Rights Movement。民主黨控製南方達100年之久,成為 Solid South。60年代Johnson總統簽署的民權法案和尼克鬆總統的“南下政策”,致使現在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雖然名字不換,政策已經有變化,南方變成了共和黨的天下。原來支持民主黨的南方白人(廣義上的WASP)改投票給共和黨。共和黨從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再是Party of Lincoln。
南北戰爭之後的這150年裏。影響政黨交替變換的巨大事件,不是對外的世界大戰,而是美國社會內部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執政的共和黨提倡保護主義,對外不幹涉,self-isolation,反對聯合國(當時叫League of Nations)等。Progressive 和 Anti-trust 這些idea也都是共和黨先提倡的。後來變成了民主黨的標誌。
經濟大蕭條,曾經是斯坦福大學曆史上第一位學生的胡佛總統斷送了共和黨的統治地位,帶來了民主黨的第二個統治高峰,也標誌著民主黨第一次把權力中心從農村轉向了城市。羅斯福總統隨後實施的 New Deal,標誌著 Big Government的開始。提高稅收,救濟窮人。在民主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中央銀行, 社會安全局, 股票期貨管理局( SEC), 和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等政府機構。政府對很多工業企業開始設置管理條例,Active Regulation。政府規模越來越大,管理的Regulation也越來越多。律師隊伍蓬勃發展。這是後來為什麽每次選舉時共和黨攻擊民主黨是“Big Spending, Big Tax, Anti-business Party”。從那時候開始,民主黨的主要支持者是工會和底薪工人,少數民族(膚色和宗教)比如黑人,猶太人,天主教徒等。
到了60年代,美國對外的反共高潮造成了越南戰爭,對內黑人爭取平等權益的 Civil Rights Movement如火如荼。民主黨的勢力開始減弱。民主黨總統Lynden Johnson簽署的 Civil Right Act of 1964把南方的白人勢力推出民主黨。其後尼克鬆總統推行的 Southern Strategy,把共和黨南移,有意地去拉攏對民主黨民權政策不滿的南方白人,致使美國南方脫離民主黨而轉向共和黨。從此以後,共和黨不再是以前林墾的共和黨,民主黨也不再是以前的民主黨。他們的名字不變,但是很多(不是所有)政策卻相互對換了。
民主黨的昵稱是Donkey。來源於Andrew Jackson競選總統的時候,他的對手用他的名字起綽號來攻擊他是“Jackass”。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借機用這個Jackass (驢)來象征代表自己。圖像起源於諷刺性的政治漫畫。民主黨認為它代表humble, smart, courageous and loveable。共和黨認為民主黨這條驢是代表stubborn, silly and ridiculous。
南北戰爭之後。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攻擊共和黨的北軍大將Ulysse Grant總統要破天荒的第三次競選總統。共和黨聲稱這是民主黨散布謠言來恐嚇共和黨的選民。漫畫家以這個為題材,畫了一個披著獅子皮的Jackass 驢(民主黨)在威嚇各種動物。漫畫中被嚇得直哆嗦的一頭大象代筆共和黨選民。從此,共和黨的標誌就是大象了。共和黨認為他們這頭大象代表dignified, strong and intelligent。而民主黨認為這頭大象代表bungling, stupid, pompous and conservative。
共和黨的英文名稱縮寫是GOP。剛開始是代表Gallant Old Party。後來有人開玩笑改為Grand Old Party,用來嘲笑比共和黨老牌的民主黨,然後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共和黨的正式名稱。
現在的民主黨是自由主義或者左傾黨(Liberal , Center-Left , Progressive)。它擁護和提倡政府Actively參與社會事務,擁護工會和底薪階層,擁護民權,平等,不惜使用政府的大棒子來規劃限製以達到平等的目的。因此他們提倡Progressive Taxation,掙錢越多,稅收比例越大。政府把征來的稅從新分布救濟窮人(welfares)。支持少數民族(affirmative action),婦女(abortion, equal employment)權益,反對暴力和私人武器等。支持環境保護。外交政策上,民主黨趨向於和平派,提倡使用經濟援助和武力來幫助貧窮國家。
共和黨在對外政策上趨向於強硬幹涉的鷹派。國家安全是他們手裏的一張王牌。但是他們的對外經援和武力更圍繞於“美國的利益”,體現在經濟上(石油,自由貿易),國家安全(反共,軍火商)等。內部政策趨向右傾保守派。所謂保守就是維持現狀,不喜歡變化,尤其是不喜歡政府強製實行的變化。具體政策體現在,減少稅收,政府少參與,限製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利,鼓勵自由貿易和支持大中小企業,支持權力下放給個人,地方,州級。他們堅信凡是私人或企業機構自己能夠做的,就不要政府做。政府作的工作應該是私人機構做不到的工作,比如說打仗。他們對羅斯福年代開始的New Deal, 大工會,大救濟金退休係統很反感。Social program上反對移民,反對abortion,強調Family Values。反對政府強製的婦女和少數民族平等權益政策。他們強調提倡人人平等(equal right, equal justice, 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反對政府政策幹預支持少數人(宗教,膚色,性別)。法律上,他們提倡嚴格解釋憲法(Strict Constructionist)。
共和黨經常會自豪地說他們是Party of Principles。民主黨的Principles沒有那麽明顯清楚,而且會經常變換。因此民主黨會被攻擊為“Flip-flop”, 翻餅烙餅,牆頭草,一盤散沙等。一般左派的人意誌不堅定,右派的人頑固不化。好像是這個道理吧?
美國這兩大政黨內部包含了很多派係。每個黨內的觀點從左傾到右傾都有。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他所在黨的這些黨政。兩黨之間有很多Over-lap。很多選民不是全盤同意或者全盤否定民主黨或共和黨的政策。同意一些,反對一些。Conflict的結果是選票的走向往往決定於某幾個Issue。所謂選舉投票給Lesser of two evils。或者是認為沒什麽影響而不參與投票。
民主黨提倡救濟窮人,提倡Progressiveness,就是階梯形逐步提高稅收比率,把錢財從富人手中手來從新分配給窮人。從某種角度來講,progressive有它的積極性。它促使了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的形成和社會的穩定性。但是高稅收和濫花錢一直是民主黨的一個軟肋。反之,共和黨的小政府,低稅收一直是他們的法寶。因為在美國,經濟條件好,收入高,男人,白人,投票率最高。而他們這些人正是最反對高稅收和big brother大政府的人。
美國社會的曆史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建國以後從來沒有被外強侵占蹂躪過。這些造成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主義。像電影《巴頓將軍》裏老巴頓說的“Americans traditionally love to fight. All real Americans love the sting of battle. … Americans love a winner and will not tolerate a loser. Americans play to win all the time. I wouldn't give a hoot in hell for a man who lost and laughed. That's why Americans have never lost and never will lose a war, because the very thought of losing is hateful to Americans.” 巴頓的話很有代表性。美國人的“拯救全人類,民主自由”等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使得國防軍隊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巨大,成為美國社會的四大支柱之一(另外三大支柱是體育Sports, 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和 宗教)。因此民主黨的另外一個軟肋是國防。他們害怕共和黨攻擊他們軟弱無能,害怕消減國防開支,害怕不支持軍隊對外開戰。他們的軟肋當然就是共和黨的一個法寶。
還有槍支管理也是民主黨的一個軟肋。
共和黨也有軟肋。比如說,他們高高在上,金錢至上,上層社會 vs 下層社會,對窮人和少數民族打壓,給人一種漠不關心的形象。在social issues很多強加於人的言行。
從這兩黨的政策和人選來衡量近代的選舉。一般來說,國會選舉偏向Local Affairs,小恩小惠,I feel your pain, 民主黨占優勢。共和黨贏得總統的幾率更大,當總統的人,需要給人民一種安全感,因為總統涉及外交和國防,提倡小政府,低稅收,共和黨的強項。
最後,美國是個宗教的國家。他的曆史,發展和社會文化,政治,政策等都和宗教密切相連。民主共和兩黨的發展史和宗教也有著密切的聯係。誰有興趣可以來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