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八八

深度八一八牛人們,走近大神的世界,探索自由心靈,感悟獨立思想。
正文

如何讓大明起死回生?你有比他更好的招嗎?

(2019-11-03 14:41:31) 下一個

徐光啟係列前期回顧:

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如何驚人逆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學了幾何幾何用?

當官不如種紅薯?歸田遠勝陶淵明

最早的大數據分析居然是為了對付這個…

 

01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

兩年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宣告天下:“吾意已決,今歲必征大明國!” 開始正式反明。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十七世紀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會戰之一---薩爾滸之戰爆發,在兵力上有壓倒性優勢的明軍卻分兵四路,各路失聯,孤軍深入,將帥不和、叛將通敵,機密外泄..... 結局可想而知。

 

努爾哈赤聽從明朝叛將李永芳獻計「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明軍遼東精銳盡失。這一戰改變了遼東的戰局,一舉奠定了滿清的基業。百餘年後,乾隆依然炫耀此戰道:“由是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沈陽,王基開,帝業定。”

當北方的蠻族正在帝國的長城邊上橫衝直撞時,第四次小冰河期突然降臨地球。寒冷,刺骨的寒冷,是這一段時期的主旋律。文明古國的荒涼冬天,來了。

全國性的大旱災,波及數省的鼠疫,蝗災,無處不在的饑荒,饑餓仇恨的廣大人群,蜂擁四起的流寇.....

“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維將裂。”

但上天還是將一個人賜予大明,這個人幾乎可以憑著努力,憑著曆史給予的機遇,拯救這個呼吸漸弱的王朝,延續治隆唐宋的盛世。

他差一點就成功了。

02

當後金發兵進犯關內之時,徐光啟以“素知兵略”之名,星夜應召入京。

薩爾滸敗訊傳來,朝野震動,徐光啟連續上疏,慷慨激昂,痛切陳詞。

在《敷陳末議以殄凶酋疏》中,徐光啟認為遼東之戰 “無如管仲之言八無敵。晁錯之言四予敵也......試論近日遼東之戰我有一可勝敵乎。敵有一不勝我乎。杜鬆矢集其首。潘宗顏矢中其背。是總鎮監督。尚無精良之甲冑。杜將軍去甲冑而戰尤非法也況士卒乎杜鬆劉綎潘宗顏皆偏師獨前豈非無紀律乎。兵與敵眾寡相等。而分為四路彼常以四攻一我常以一敵四豈非不知分合乎。戰車火器。我之長技。撫順臨河不濟。開鐵寬奠皆離隔不屬。豈非無政教乎。出關四十裏。遇水不能渡。遇險不能過。入伏不能知。豈非不識地利。哨探無法乎。如是而求幸勝。果必不得之數也。”

簡而言之,作為管仲的粉絲,徐光啟高舉偶像“八無敵”的旗幟,即財力、器械、練兵、政教、訓練、情報和時機等八個方麵都要一流才能無敵於天下,並精確地指出薩爾滸之敗正好印證了晁錯的“四予敵”,明軍無精良甲冑,無紀律,不知分合,無政教,不識地利,要能僥幸勝利才是怪事。

當然,失敗可能是成功之母,“國家承平日久,綱維盡弛,幹國寧民之術廢置不講。今日之挫敗,或者上天之仁愛,使君臣上下惕勵振作,而免於大憂也。”

明朝真到了需要振作的時候。

在《兵非選練決難戰守疏》以及《遼左阽危已甚疏》中,徐光啟以先知般的眼光指出努爾哈赤的後金其勢“實宋朝之兀術、完顏亮也”。

他絕不想讓完顏亮的子孫後金再有“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機會。

他為朝廷開出了“處方”:“亟求真才以備急用,亟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戰守,亟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亟造都城萬年台(即用來防守城牆的炮台)以為永永無虞之計,亟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

他的幾大主張:真才,精良武器,精兵,堅城,炮台,聯合朝鮮真是抵禦後金的良方嗎?能使明朝起死回生嗎?

03

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其實還是理政的,在接到連續的上疏後,他下了一道聖旨:“徐光啟曉暢兵機,就著訓練新兵,防禦都城。”

堅信“強國必以正兵”的徐光啟接旨後打算“選練精壯二萬人”,一年之後可用,這一批精兵退可守京城,進可成為徹底打敗後金的有生力量。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的正兵之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要命的是還沒有武器,不少士兵拿的居然是長棍,鐮刀,長耙,以及赤手空拳。

盡管如此,徐光啟還是親自考核篩選了通州,昌平的幾千名新兵,開始了器械、隊列等訓練。

“存已練者四千六百,諭以忠羲,帥以恩威,驅之出關,勇氣百倍。數年後尚有言關門諸事,惟徐詹事練習一隊,足當一麵。議者謂以先文定當促襟露肘之餘,小試萬一,已堪若此,況出其全力,何難複全遼也,嗣是以還,人心盡怠,先文定亦引嫌告避矣。”

其中的四千六百名後來被調往遼東防守,成為“足當一麵”的精銳之師。時人感歎:徐光啟沒錢沒糧,捉襟見肘之際,小試牛刀練兵,就有這種成績,如果給予時間,出盡全力,哪裏還會有後來大火的清宮劇?可惜...

 

練兵期間,徐光啟撰寫了《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列陣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製火藥法》等等中國近代較早的一批軍事條令和法典。

但是,這一年八月,明神宗駕崩,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魏忠賢開始把持朝政,徐光啟不屑與閹黨為伍,托病辭官,他的練兵努力就此付之東流。

然而,天啟元年五月,後金攻占了遼東全境,徐光啟又一次奉詔,他義無反顧地回京複職。

練兵成就不顯,徐光啟另出奇招,天啟元年( 1621),他上奏:

“西洋大銃可以製奴,乞招香山澳夷,以資戰守。”

當時,澳門被葡萄牙人占據。香山澳夷,就是葡萄牙人,徐光啟一不小心就創造了個記錄----最早的一批西洋雇傭兵登上了中國曆史的舞台,而且開啟了招募外兵的先河。

 

當年五月,招募到的葡萄牙火炮師24 人,帶著26門紅夷火炮進京,傳授大炮的煉藥、裝放之法。

然而天啟朝的權臣昏聵保守,竟以“水土不服”為由,將他們全部遣返。

人雖然走了,但是他們的火炮和訓練出的炮手卻留下了。

04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製造的一種加農炮(因清代忌諱「夷」字,後世便稱作紅衣大炮)作為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革命性地改變了世界戰爭和曆史。

 

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 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後金軍(一說20萬)連續攻陷錦州、鬆山、大小淩河、杏山、連山和塔山七城,氣勢洶洶直撲寧遠。明軍隻有不到1萬人,卻讓八旗官兵人仰馬翻,屍積如山,“每炮所中,糜爛可數裏”,努爾哈赤的後金戰無不勝的神話在紅夷大炮的炮火中煙消雲散。

明張岱在其所著的《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傳說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擊中,成為其致命傷(史學界對此一直有爭論)。

而這威名遠揚的紅夷大炮在曆史上是和徐光啟的名字緊緊相連的。

精通西學的徐光啟最早接觸並深刻認識了西洋軍事科技和歐洲近代火器理論,也因此成為西洋大炮輸入中國最積極的提倡者和組織者。

早在通州練兵的徐光啟就已不停上書陳述用炮之策:“西洋神器……臣竊見東事以來,可以克敵製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公元1620年,他親自解囊委托李之藻等人以天主教徒名義為掩護,前往澳門,輾轉購得四門火炮。而這一批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熱兵器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紅夷大炮”。

天啟元年七月他在《略陳台銃事宜並申愚見疏》中,又特別陳述火器威力:“古之遠器不過弓矢,五代以來變為火炮,勝國以來變為火器,每變而趨於猛烈,則火器者今之事務也。”

學貫中西的徐光啟深知:“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正是他以天主教徒的身份,拉開了紅夷大炮傳入中國的序幕。他為明廷先後多次向澳門葡萄牙人購炮四十餘門,這些紅夷大炮中的11門成為寧遠大捷的大功臣,其中一門主力大炮還被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05

一直以來,有個讓國人汗顏的段子: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用來放煙花。其實這個段子的源頭來自70多年前魯迅的感慨:“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

 

實際上,魯迅和無數中國文人的爆竹之歎對曆史有很深的誤解。晚明西學東漸之際,在徐光啟等一批有遠見、有學識、一心報國的士大夫的大力推行下,明朝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加上中國工匠卓越的創新精神,當時已經能用火藥鑄造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武器。

寧遠大捷的戰績讓徐光啟更加堅定了製造西洋火炮的決心,也有了底氣不停地向皇帝上奏要求增加軍備預算。明廷采納了徐光啟等的建言,隨後大規模組織技術人員,批量化仿製紅夷大炮,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半年間,徐光啟本人就共主持仿製了紅夷大炮四百餘門。至1644年時,已造出各類紅夷大炮1000餘門。這些火炮後來成為北方邊境的堅強倚靠。

 

硬件有了,軟件也要跟上,徐光啟認為西炮隻有西人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他建議皇帝,必須用西方武器和製度來武裝軍隊。

崇禎三年四月,他上疏請求大量招募葡兵北上 如能成功,“不過數月可以廓清畿甸, 不過二年可以恢複全遼 ,倘用漢(陸若漢)等所致三百人前進, 便可相藉成功。”

徐光啟辯稱:“我們仍應該借助葡人, 讓其督導訓練我們精選的兩三萬有經驗的士兵 , 並與葡兵組織在一起..... 如此兩年之內便可獲得所期望的勝利。為了征服所有韃靼人 , 並盡量節省開銷 , 這是萬全而唯一的策略。(《聞言內省疏》) 全文已佚 , 但其葡文譯本保存至今)

十月,徐光啟繼續上疏甚至建議組建現代“炮兵”,每營用雙輪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共300輛車;配西洋大炮16門,中炮80門,鷹銃100枝,鳥銃1200枝;有士兵4000人。他希望這樣的炮兵營若能建成15個營,“則不憂進取矣”。

徐光啟的“不憂進取”是兩年平遼,這個比袁崇煥的五年平遼還要猛,五年平遼都被廣泛認為是吹牛,兩年?徐光啟憑啥?

崇禎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後金軍大舉進攻位於鴨綠江口的皮島,葡萄牙人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憑借火炮,指揮明軍將八旗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此後六年,後金軍不敢再犯皮島。《火攻挈要》記載:“崇禎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島,殲敵萬餘,是其猛烈無敵,著奇捷之效者此也”。

短短幾個月時間,由幾十個葡軍幫忙訓練的明朝新軍不僅守穩了牽製後金軍事進攻的戰略要地東江, 而且數度重創後金軍隊。

如果明軍繼續沿著徐光啟所開創的這條路堅定走下去,明朝形勢大有可為。

可以想象,在徐光啟的軍事改革計劃中,待以先進的西洋火器為核心的火器部隊15個營練成,哪還會有後來皇太極、李自成啥事。無論是皇太極的後金,亦或是李自成、張獻忠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熱兵器麵前猶如螳臂當車,毫無還手之力。

他差一點就能挽救這個日暮西山的王朝,創造太平盛世。

而這一切,竟都因為一隻雞,徐徐化為泡影。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期待下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