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印度電影,對比中國大陸的電影,寶萊塢的電影在題材和劇情設計上更加大膽,全麵,而且勇於創新,其中一部有關空難的印度電影值得推薦,《34號跑道》,它是一部由阿賈伊·德烏根(Ajay Devgn)自導自演的印度航空驚悚片,於2022年上映。影片以2015年一航班在沙特至印度科欽航線遇險事件為靈感,結合虛構橋段創作而成。
劇情簡介:
飛機原定從迪拜飛往科欽,但因科欽風暴被迫改航至特裏凡得琅。機長維克蘭特·卡納(Ajay Devgn 飾)憑憑借“閉眼降落”的驚人操作,在極端氣象條件下安全著陸
著陸成功後,機長Aj受到英雄般的歡迎,而航空公司也趁機進行大肆炒作,提高股價,但是空管局卻因懷疑他酒後駕駛,展開了對其行為和決策的航空事故調查。調查由資深官員納拉揚·維丹特(Amitabh Bachchan 飾)領導,劇情隨後從駕駛艙轉至法庭,展開人性與技術的博弈。
劇情亮點
影片前半段聚焦驚險降落,後半段深入審問與質證,形式從空中驚魂轉至法庭辯論,節奏跌宕有致
Ajay Devgn 的飛行員形象與 Amitabh Bachchan 的調查官角色形成強烈對比與衝擊
在寶萊塢影片中是少見的以航空事故為核心的類型片,評論稱其“breaks away from the Bollywood formula”,兼具野心與緊張感
多位觀眾在網絡評論中表示全片“keeps you on the edge of your seat”“engaging……interesting content”。Reddit影迷也認為“Runway 34 … is an excellent movie… something that’s never been tried by the Bollywood
但是部分影評指出導演對主角英雄化描寫過度,例如賦予“閉眼降落”的攝影記憶設定顯得有些不真實,甚至有些誤導大眾的嫌疑。
部分女性角色被批“寫得單薄”,在男性救世劇情中淪為“裝飾品”
法庭部分有觀眾認為冗長,節奏放緩,若能精簡15分鍾可能更佳
有關電影故事的真實性,影片確實以 2015 年 Jet Airways 的一個“險情事件”作為靈感來源,即從多哈飛往科欽的航班因燃油緊張與能見度極低而遭遇緊急降落的狀況。但並非字麵“真實改編”,導演加入了大量戲劇元素(如酒駕懷疑、“閉眼降落”等),利用電影語言強化張力,這引發了行業協會的批評。
點評
形式爽勁:影片成功融合“空中求生”與“法庭正義”的雙重張力,在寶萊塢屬罕見題材,非常值得一看。
演員陣容強悍:Ajay Devgn 和 Amitabh Bachchan 的對手戲堪稱最大看點。
後半部分鬆散:若能精煉法庭戲,豐富配角尤其女性角色,會讓影片更完整。
建議
如果你對航空事故題材、法律懸疑劇情或精品懸疑體驗感興趣,《34號跑道》值得一看。它在寶萊塢電影中獨樹一幟,有驚無險,但在人物塑造和節奏管理上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曆史上,我們空難看過其它更加有名的空難電影,尤其是那種基於真實事件的空難電影,因為大量的新聞報導,題材本身就是充滿亮點,但是拍攝的角度卻是各不相同,我來一起總結一下。
空難電影對比
1. 《34號跑道》(Runway 34, 2022, 印度)
真實性:靈感來自 2015 年 Jet Airways 事件,但大量虛構。尤其“閉眼降落”和酒駕質疑,現實性不強。
敘事風格:前半是緊張的航空驚魂,後半轉為法庭與調查對峙,結合懸疑和人性探討。
重點:關注飛行員的判斷 vs. 官僚調查,突出個人英雄色彩。
觀眾體驗:新鮮題材在印度電影裏少見,演員陣容強(Ajay Devgn + Amitabh Bachchan),但節奏有點斷裂,後半略顯冗長。
點評:是印度語境下難得的航空片,嚐試把《Sully》+《Flight》風格本土化,但商業化程度和真實性都稍遜。
2. 《薩利機長》(Sully, 2016, 美國)
真實性:基於 2009 年“哈德遜河奇跡”真實事件,嚴格參考了NTSB調查。
敘事風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克製冷靜,既拍降落奇跡,也拍對飛行員心理和調查的壓力。
重點:英雄主義與製度理性的矛盾——機長“憑經驗拯救全機” vs. 調查委員會的數據推演。
觀眾體驗:湯姆·漢克斯演繹真實而內斂,極具代入感;影片節奏短小精悍(96分鍾)。
點評:既有技術細節,又有人性張力,被認為是空難片的現實主義代表。
3. 《航班》(Flight, 2012, 美國)
真實性:虛構故事,但參考了數個真實事故(如1989年美國航空232號班機事故)。
敘事風格:前15分鍾是極致震撼的失事場景,之後主要是人物倫理劇,聚焦飛行員的酒癮與謊言。
重點:飛行員的缺陷與救贖,更多是“人物片”而非“災難片”。
觀眾體驗:丹澤爾·華盛頓演技炸裂,起飛與倒飛鏡頭極度震撼。後半節奏轉慢,更像心理劇。
點評:並非單純的空難片,而是“空難+人物悲劇”的混合體。
4. 《空中浩劫》係列紀錄片(Mayday /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加拿大)
真實性:完全基於真實事故和官方報告,采用專家訪談 + 模擬再現。
敘事風格:紀錄片形式,教育性強,深入解析航空安全與人類因素。
重點:追求事實和還原,強調航空安全係統的改進。
觀眾體驗:專業、冷靜,缺乏商業片的戲劇張力,但對航空愛好者和普通觀眾都具科普價值。
點評:真實度最高,但娛樂性和情感衝擊有限。
5. 《93號航班》(United 93, 2006, 英國/美國)
真實性:重現 9·11 事件中聯合航空93號航班的劫機與乘客反抗,基於大量電話錄音和調查資料。
敘事風格:幾乎全程實時、紀實化拍攝,沒有明星光環,力求最大程度真實。
重點:普通人的勇氣與恐懼,曆史事件的沉重再現。
觀眾體驗:強烈壓迫感,情感衝擊大,但結局沉重。
點評:是“紀實空難片”的巔峰,兼具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6. 《空難餘波》(Aftermath, 2017, 美國)
真實性:鬆散取材於2002年德國烏伯林根空難。
敘事風格:更多是事後故事,關注空難帶來的悲劇與複仇。
重點:阿諾·施瓦辛格飾演失去家人的父親,主題是失落、憤怒和複仇。
觀眾體驗:節奏緩慢,不是災難片,更像悲情劇情片。
點評:借空難探討“幸存者與遇難者家屬心理”,角度獨特但節奏偏悶。
如果你有特別的觀影愛好,下麵是具體的推薦
想要“真實+專業” → 《薩利機長》《空中浩劫》。
想要“震撼+心理衝突” → 《航班》。
想要“沉重+曆史意義” → 《United 93》。
想要“印度化+法庭戲特色” → 《34號跑道》。
空難電影,在浩瀚的災難題材中或許隻是一個細小的枝節,卻常常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它們大多源於真實的航班與真實的人生,帶著新聞般的冷峻質感,迫使觀眾不自覺地追問:那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麽?這種追問並非出於獵奇,而是源自人類對生命脆弱性的本能好奇。
與其他災難不同,空難的結局往往格外鮮明:要麽是無力抗拒的悲愴隕落,要麽是劫後餘生的狂喜重生。悲與喜之間的驟然切換,像一道鋒利的裂痕,直插進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於是我們在銀幕前看到的,已不隻是飛機的墜落與迫降,而是人性的掙紮、勇氣與恐懼,乃至命運的殘酷與慈悲。
空難電影提醒我們,人生的旅途,縱使設計得再精密,也無法完全避開突如其來的風暴。生命的每一段航程都可能有無法預測的轉折,而真正決定我們能否抵達彼岸的,不隻是科技的力量,更是那一瞬間的選擇與堅守。或許,這正是空難電影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在無常麵前,唯有清醒與勇氣能帶來一絲光亮,而在光亮照耀下,我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當下的安穩與平凡。
它描述的是一架滿載烏拉圭橄欖球員的飛機在安第斯山失事、困在雪山的真實事件。
雖然那個事件以吃同伴人肉維持生命而著名,但電影最震撼人心的部分還是一個意誌極為堅強的人,以超人的毅力和體力,翻過了幾乎不可能的雪山,最終找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