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514) 從新州印度神廟的銘文聊起

(2025-07-16 17:56:37) 下一個

估計很多美東的朋友都聽說過,甚至去過北美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印度神廟 BAPS,本人去過兩次,每次都有很大的震撼,今天特別想要分享一下BAPS那些豪華建築外的銘文,以及我的感受。

因為還是有很多人不一定了解BAPS,我還是先簡單介紹一下BAPS。

寺廟名稱:BAPS Swaminarayan Akshardham(Swaminarayan Bliss)

位置:新澤西州羅賓斯維爾(Robbinsville),靠近特倫頓

規模與地塊:占地約 183 – 185 英畝(約 74 公頃),為北美最大、世界第二大現代印度教寺廟(僅次於柬埔寨吳哥窟)。主殿高達 191 英尺(約 58 米)。

建築與材料

手工雕刻石材:使用從意大利、希臘、土耳其進口的大理石;保加利亞、土耳其石灰石;印度拉賈斯坦紅砂岩;印度花崗岩等。

雕刻流程:石材先運至印度的拉賈斯坦邦雕刻,再拆散編號運至新澤西現場拚裝,采取“幹搭”方式(無需水泥或砂漿)。

設計風格:參照古代印度經文構建,包括中心主峰(shikhar)、環廊(parikrama)、曼達巴、門廊、穹頂等元素。

建造過程與誌願者

工期:約 12–15 年(2011年動工,2023年正式開放)

參與者:約 12,500 名誌願者,累計投入 4.7 百萬工時(100%自願)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銘文(Inscription)其實是BAPS 建築上的智慧基座(Wisdom Plinth)上鐫刻的,而且不同於多數的傳統寺廟,BAPS的銘文不僅僅數量多,而且東西融合,何有其獨特性(也可能是因為我個人孤陋寡聞吧)。

寺廟主殿基礎層(jagati)被稱為“Wisdom Plinth”,刻有來自印度經典與全球思想領袖的格言,包括:

印度《吠陀》《薄伽梵歌》等經典;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孔子(Confucius);

蘇格拉底(Socrates)、亞裏士多德(Aristotle);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摩訶·林·金等(Pittsburgh Rabbi’s note)

我個人整理了一共14個銘文

原文內容:

May there be peace
in the heavens, in space, on earth, in the waters, herbs, vegetation,
and throughout nature.
May there be peace through Brahman.
May there be peace,
peace, and peace everywhere.
— Yajur Veda (36.17)

出處:

來自《耶柔吠陀》(Yajur Veda)第36章第17節,是吠陀文獻中的重要和平禱文(Shanti Mantra)。

釋義與解讀:

這段禱文體現了印度教中“宇宙和平”概念(Shanti):

和平無處不在:在天界、空間、大地、水域、草藥、植物及自然萬物中都應存在和平。

和平通過梵(Brahman)實現:梵是宇宙的根本本體,和平的源泉。

三重和平(Shanti, Shanti, Shanti):傳統禱文中三次重複“和平”代表:

對於個人內在的和平(身體、心靈、靈魂);

對於人與自然環境的和平;

對於來自天災、人禍、超自然力量的和平。

精神內涵:

強調人與宇宙之間的整體和諧,是印度教生態智慧的體現。尤其強調自然界的神聖性和保護義務。

原文內容:

I have delivered this discourse having
heard and extracted the essence of the Vedas and all other words on this Earth pertaining to liberation.
It is the essence of all essences. For all those treading the path of liberation, this discourse is like a lifeline.
— Bhagwan Swaminarayan
Vachanamrut, 13 February 1823, India

出處與背景:

出自《Vachanamrut》(意思為“甘露話語”),這是Swaminarayan教派的核心經典之一。

由Bhagwan Swaminarayan在19世紀傳講,他是Swaminarayan信仰體係的創立者。

釋義與解讀:

這段話表達了Swaminarayan對吠陀智慧的繼承和簡化,他自稱將一切經文中關於**解脫(moksha)**的精華提煉而出。

稱這番話是“本質中的本質”,比喻它如同追求靈性解放者的“生命線”。

精神內涵:

強調實踐重於知識,是一種簡明卻深刻的信仰道路。

提倡人人可達解脫之道,隻要專注修持教義。

原文內容:
 
May our ears hear
only that which is auspicious.
May our eyes see only that which is good.
May we offer our life,
as given by God,
in the service of God.
— Yajur Veda (25.21)
 
出處:
 
來自《耶柔吠陀》25章第21節,又是一段著名的Shanti禱文。
 
釋義與解讀:
 
是一種修行者的心靈祈願,強調感官的“純淨使用”:
 
耳聽吉祥之音(摒棄謠言與惡言);
眼觀善象(避開邪惡或負麵內容);
身心奉獻於神(Karma Yoga:通過行動服務神靈)。
 
精神內涵:
 
這是身心靈三位一體的修行指導:
 
感官清淨;
心靈向善;
人生歸於神聖使命。
 
這三幅銘文共同構成了印度教哲學核心價值的縮影:
 
主題 內容 對應經典
宇宙和平 自然與神性和諧共生 Yajur Veda 36.17
精神解脫 實踐智慧,走向moksha(解脫) Vachanamrut, Swaminarayan
感官淨化 修身、齊家、事神 Yajur Veda 25.21
 
這些銘文的雕刻藝術、黃金人物造像、以及周圍細膩的石刻也體現了BAPS神廟建築美學的最高水準,融合了精神、哲理與藝術。

銘文內容:
"Let noble thoughts come to us from all directions.
May learned persons endowed with divine virtues forever come to our homes to give us knowledge.

Rig Veda (1.89.1)"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引用自印度教最古老的聖典之一《梨俱吠陀》(Rig Veda)的第1部第89首第1節。它表達了一種開放和求知的精神:

“讓高尚的思想從四麵八方來到我們這裏。” 這句話強調了開放的心態,鼓勵人們從任何來源吸收積極和有益的思想、理念。

“願具備神聖美德的博學之人永遠來到我們家中,給予我們知識。” 這句話表達了對知識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對那些有能力傳授知識和美德的人的尊重和歡迎。它也暗示了知識的傳承和學習的重要性。

銘文內容:
"Make a career of humanity.
Commit yourself to the nobl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You will make
a better person of yourself,
a greater nation of your country,
and a finer world to live in.

Martin Luther King Jr."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引言。馬丁·路德·金是美國民權運動的著名領袖,他的話語充滿了對社會正義和人類進步的呼籲:

“以人道為事業。” 這句話鼓勵人們將服務人類、促進人類福祉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職業。

“致力於為爭取平等權利而進行的崇高鬥爭。” 這強調了為實現平等和公正而努力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被邊緣化或受壓迫群體的權利。

“你將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偉大的國家,和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這句話指出了個人為社會正義付出努力所帶來的三重積極影響:個人的成長和完善、國家的繁榮和進步、以及一個更和諧美好的全球環境。

銘文內容:
"May our ears hear
only that which is
auspicious.
May our eyes see only
that which is good.
May we offer our life,
as given by God,
in the service of God.

Yajur Veda (25.21)"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引用自《夜柔吠陀》(Yajur Veda)的第25部第21節。它表達了一種純粹的感知和奉獻精神:

“願我們的耳朵隻聽聞吉祥之事。” 這句話強調了選擇性地接受信息,隻關注那些積極的、有益的、帶來好運和福祉的聲音。

“願我們的眼睛隻看見美好之事。” 同樣地,這強調了用積極的視角看待世界,隻關注那些美好的、善良的、令人愉悅的事物。

“願我們將生命,如上帝所賜,奉獻給上帝的服務。” 這句話體現了奉獻和服務的精神。它暗示了生命是神聖的禮物,而將其用於服務神明(或更廣義地,服務於更高的善和人類)是其最終的目的和意義。

這三塊銘文都傳遞了深刻的哲學和道德信息。第一塊和第三塊銘文來自古老的印度教經典,強調了開放求知、接受智慧、以及純粹感知和奉獻的精神。第二塊銘文來自現代的民權領袖,呼籲人們投身於人道事業和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並指出這將帶來個人、國家和世界的積極改變。

這些銘文共同營造了一種崇高、積極和充滿啟迪的氛圍,鼓勵人們追求知識、美德、社會正義和奉獻精神。

銘文內容:
"I leave you,
hoping that the lamp of liberty
will burn in your bosoms until
there shall no longer be
a doub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free and equal.

Abraham Lincoln"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引言。林肯在美國內戰期間領導國家,為廢除奴隸製和維護聯邦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句引言體現了他對自由和平等的堅定信念:

“我留下,希望自由之燈將永遠在你心中燃燒,直到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再有任何疑慮。” 這句話表達了林肯對後世的殷切期望。他希望“自由之燈”——即對自由和民主的信念——能永遠在人們心中熊熊燃燒,直到“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這一真理成為毋庸置疑的普遍共識。這呼應了美國《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理念。銘文強調了為實現真正平等而持續奮鬥的必要性。

銘文內容:
"Everyone who is seriously involved
in the pursuit of science becomes
convinced that a Spirit is manifest
in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
a Spirit vastly superior to that of man.
and one in the face of which we with
our modest powers must feel humble.

Albert Einstein"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引言。愛因斯坦以其相對論而聞名,他對科學、哲學和宗教都有深入的思考。這句引言揭示了他對宇宙奧秘的敬畏以及對超越人類智慧的“精神”的理解:

“每一個認真投身於科學追求的人,都會確信在宇宙法則中顯現出一種精神——一種遠遠超越人類的精神。麵對這種精神,我們憑借微薄的力量必須感到謙卑。” 愛因斯坦在這裏表達了科學與某種超越性力量之間的聯係。他認為,深入研究科學和宇宙法則,會讓人認識到存在一種比人類更宏偉、更深刻的“精神”或“秩序”。這種認識促使科學家(以及所有人)保持謙遜,承認人類知識和能力的有限性,從而對宇宙的浩瀚和奧秘保持敬畏之心。這並非指傳統意義上的有神論,而是對宇宙內在秩序和邏輯的深刻洞察與敬意。

銘文內容:
"O God!
Lead us from
untruth to truth,
darkness to light,
death to eternal life.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 (1.3.28)"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引用自《廣林奧義書》(Brihadaranyaka Upanishad)的第1章第3節第28句,是印度教吠陀文獻中著名的和平祈禱文之一。它表達了對真理、光明和永恒生命的強烈渴望:

“哦,神啊!引領我們從不真到真,從黑暗到光明,從死亡到永恒的生命。” 這句祈禱文是印度哲學和精神追求的核心體現。它表達了人類從無知走向智慧、從絕望走向希望、從短暫有限的生命走向永恒存在的普遍願望:

“從不真到真 (Asato Ma Sadgamaya)”: 指的是從虛假、幻象或無知走向真理和現實。

“從黑暗到光明 (Tamaso Ma Jyotirgamaya)”: 指的是從無知、絕望或負麵情緒走向知識、希望和啟迪。

“從死亡到永恒的生命 (Mrityor Ma Amritam Gamaya)”: 指的是超越生死的局限,達到不朽或解脫的境界。
這句祈禱文強調了精神上的進步和解脫,尋求一種超越物質世界限製的更高存在。

這三塊銘文分別代表了不同文化和思想傳統中的深刻洞察:

林肯的引言強調了政治和社會平等的重要性,以及為之奮鬥的決心。

愛因斯坦的引言揭示了科學探索與宇宙奧秘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超越人類智慧的敬畏。

《奧義書》的祈禱文則表達了精神上的求索,渴望從無知、黑暗和死亡中解脫,走向真理、光明和永恒。

它們共同展示了人類對真理、自由、智慧和超越的普遍追求。

銘文內容:
"A person absorbed
in devotion to God
swims blissfully in an
ocean of nectar.
For such a person,
of what use is water
in the small ditches of
material pleasures?

Shri Vyasji
Shrimad Bhagavatam (6.12.22)"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引用自《聖典博伽瓦譚》(Shrimad Bhagavatam)的第6篇第12章第22節,是印度教重要的經典之一。它強調了對神的虔誠奉獻所帶來的至高喜樂,以及這種喜樂與世俗享樂的對比:

“一個全心投入對神的奉獻之人,會在甘露的海洋中幸福地遨遊。” 這句話描繪了通過對神的虔誠和專注,個體能夠體驗到無與倫比的喜悅和滿足感,這種喜悅就像在無邊無際的甘露之海中暢遊一樣,帶來極樂的體驗。

“對於這樣的人,物質享樂小水溝裏的水又有什麽用呢?” 這句話通過對比,指出一旦體驗到神聖奉獻帶來的巨大喜悅,世俗的、物質的享樂便顯得微不足道,如同小水溝中的水與甘露海洋的差距。它教導人們,真正的滿足和幸福不在於追求物質財富和感官享樂,而在於與神性的連接。

銘文內容:
"During floods, large trees that
stand erect are often washed away,
while short grass remains in its place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Similarly,
in the floods of life, the inflexible and
egotistical are swept away,
while the flexible and humble endure.

Shri Yogiji Maharaj"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瑜伽吉·馬哈拉吉(Yogiji Maharaj)的教誨,他是一位著名的印度教精神導師。這句格言通過自然現象,闡述了柔韌和謙遜在麵對人生挑戰時的重要性:

“洪水來襲時,高大的樹木常被衝走,而矮小的青草卻因其柔韌性而得以留下。同樣地,在人生的洪流中,那些僵硬固執和自負的人會被衝走,而柔韌謙遜的人卻能經受住考驗。” 這句話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生存和適應的智慧。高大的樹木象征著那些固執己見、自負自大的人,他們缺乏變通,在逆境中容易被擊垮。而矮小的青草則象征著那些靈活、謙卑、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人,他們懂得順應,因而能夠克服困難並持續存在。這強調了在生活中保持靈活性、適應性和謙遜的重要性。

 

銘文內容:
"In the joy of others lies our own.
In the progress of others rests our own.
In the good of others abides our own.
Know this to be the key to
peace and happiness.

Pramukh Swami Maharaj
(Inspire,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普拉穆克·斯瓦米·馬哈拉吉(Pramukh Swami Maharaj)的教誨,他是斯瓦米納拉揚教派的精神領袖。這句格言揭示了利他主義與個人幸福之間的深刻聯係:

“他人的喜悅裏有我們自己的喜悅。他人的進步裏有我們自己的進步。他人的福祉裏有我們自己的福祉。要知道,這是和平與幸福的關鍵。” 這句話強調了同理心和利他主義的價值。它教導我們,個人的幸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他人的福祉息息相關。當我們為他人的快樂、進步和利益而努力時,我們自己也會從中獲得滿足、平靜和幸福。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是實現社會和諧與個人內心平靜的基石。

銘文內容:
"Be empty of worrying.
Think of who created thought!
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wide-open?
Move outside the tangle of fear-thinking.
Live in silence. Flow down and down
in always widening rings of being.

Jalāl al-Dīn Muhammad Rūmī"

分析和解釋:
這銘文是波斯著名蘇菲派詩人、神學家賈拉勒丁·穆罕默德·魯米(Jalāl al-Dīn Muhammad Rūmī)的詩句。魯米以其富有哲理和靈性的詩歌而聞名,他的作品常常探討愛、神性、存在和超越:

“不要憂慮。想想誰創造了思想!當門大開時,你為何還留在牢獄中?走出恐懼思維的纏結。活在寂靜中。向下流動,再向下流動,在不斷擴大的存在之環中。” 這段詩句充滿了深刻的哲學和精神指引。

“不要憂慮。想想誰創造了思想!” 這句話挑戰了我們對憂慮的執著,暗示思想本身有其源頭,並非我們所能完全控製。它鼓勵我們超越小我,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思想。

“當門大開時,你為何還留在牢獄中?” 這生動地比喻了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恐懼和限製性思維所束縛,盡管解脫的大門始終敞開。它呼喚人們打破內心的牢籠。

“走出恐懼思維的纏結。” 這直接指出了恐懼是束縛我們的主要障礙,鼓勵我們擺脫它的糾纏。

“活在寂靜中。向下流動,再向下流動,在不斷擴大的存在之環中。” “活在寂靜中”指內心的平靜和冥想狀態,擺脫外部世界的喧囂和內在的雜念。“向下流動,再向下流動”可能指深入自我,探索更深層次的意識,放下表麵的自我。“不斷擴大的存在之環”則描繪了一種精神上的擴展和覺醒,超越個體局限,融入更廣闊的宇宙。

這五塊銘文涵蓋了廣泛的哲學和精神主題,包括:

虔誠與奉獻: 強調對神的奉獻所帶來的超越世俗的喜悅。

柔韌與謙遜: 麵對人生挑戰時,適應性和謙遜的重要性。

道德完善: 追求個人品德的提升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利他主義: 個人幸福與他人福祉的緊密聯係。

精神解脫: 擺脫憂慮和恐懼,通過內在的平靜和自我探索實現精神的擴展。

這些銘文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而深刻的智慧集合,鼓勵人們在不同層麵(精神、道德、社會和個人)上追求更高尚、更充實的生活。

我理解的BAPS的這些銘文金句的象征性意義

多元包容,跨信仰共鳴
將猶太教、基督教、儒家、古希臘哲學和現代物理學之言並列,強調 Akshardham 是一個歡迎所有人,共享智慧與慈悲之地。

智慧與道德並重的精神教育空間
通過這些語句提醒來訪者:精神寧靜來自自我覺悟與對他者的關懷。

靜謐沉思的文化氛圍構建
金句不僅是視覺裝飾,而是設計刻意安排,促使訪客在參觀過程中“駐足思考”,在平靜空間中與這些經典進行內心對話。

無私奉獻與服務理念融合

印度教傳統強調 seva(無償服務)與 dharma(正道行為)。將金句置於基座,意味著“一切建造皆為服務社會與傳播智慧”。這與寺廟誌願者精神高度一致。

BAPS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的 Wisdom Plinth 是一次跨文化、跨宗教的智慧融合。它通過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家的金句,傳遞出寺廟追求的核心價值:

團結與包容(“整體大於部分”);

同理之愛(“愛人如己”);

自我反省與道德自覺(哲人箴言);

無私服務與正道行為(印度教傳統)。

這些金句不僅裝點建築,更引導訪者在宏偉石刻麵前靜思、共鳴、內省,形成一種超越宗教的“無人排斥的普世精神空間”。

而我每每看到世界各地的各種戰爭,尤其是宗教矛盾引起的衝突,我都不免會想到BAPS的這些銘文,那些包容了東方和西方,印度教和儒教,傳統和現代的金句,那些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也許才是超越簡單的民族,種族,更加是超越國家和膚色的人類終極的理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好介紹。 這個廟每天有五次 Aart (祈禱和儀式)。 Mughal 風格的穹頂結構是穆斯林建築常見元素。 柱廊回廊也與許多清真寺建築相似。 對稱和幾何裝飾,伊斯蘭建築常使用的對稱幾何圖案,蓮花、六角形花紋等重複圖案。 不過主體還是印度廟。 你進去看過嗎? 應該有神像。

不知引用的孔子銘言是什麽。 印度民族在北美的影響越來越大了; 而中國人就是擅長內鬥, 批鬥自己人和自己的國家最有勁頭。 歎息。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