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463) 從韓國電影“國際市場”聊起

(2024-09-02 21:14:56) 下一個

最近幾天,因為過勞工節長周末,有點時間看看電影,本來是想要看看徐崢的新片“逆行人生”,但是好像也沒有找到,胡亂尋找的時候,開到一個韓國電影的標題“國際市場”,下意識地認為是講韓國三星或者現代這種大企業的成長曆史,點開一看,卻大吃一驚,原來這部電影是通過一家韓國人從韓戰時的分離,到後來的各個曆史時期參與的重大曆史活動,講訴了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讓人深深被吸引,也被真實的感動著。

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Ode to My Father - GP+ 線上電影無限暢看

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本身。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Ode to My Father)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曆史劇情片,由尹濟均(Yoon Je-kyoon)導演。這部電影在韓國和國際上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因其深刻的情感描寫和對韓國現代曆史的生動再現而備受讚譽。通過談論《國際市場》,可以引發對多方麵話題的討論,如曆史記憶、家庭責任、個人與國家的關係等。

《國際市場》講述的是一位普通韓國人——尹德洙(韓國影帝黃政民飾)的悲歡離合的一生,從1950年代到現代。電影以尹德洙的視角回顧了韓國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包括韓國戰爭、德韓勞工派遣計劃、越南戰爭、韓國經濟奇跡等。電影不僅展示了德洙為家庭犧牲自我、履行父親遺願的過程,也反映了韓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艱難與奮鬥。對比大陸的片名翻譯“國際市場”,我個人更加喜歡台灣上片的片名“半世紀的承諾”。尹德秀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家”的重要性和個人為家庭犧牲的精神。在電影中,德洙不斷放棄個人幸福,以履行對父親的承諾,成為家族的支柱。這種家族責任感在韓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電影通過德洙的故事傳達了韓國社會中家庭責任與個人犧牲的普遍價值觀。

迷路的社會關懷: 電影《國際市場》觀影心得

我們再來看一下電影中的一些重要曆史元素

韓國戰爭與分離:

電影開篇即展示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韓國人民的艱難逃亡。尹德秀和家人原本住在北韓興南地區(Hungnam),由於當時中共軍隊已經突破盟軍防線,所以德秀一家開始逃難。不知怎麽地,14,000名韓國人因為逃難而登上了由李奧納德?拉魯船長(Leonard LaRue)指揮的“梅雷迪思勝利號”(SS Meredith Victory),這艘商船隊貨輪倒掉船上所有軍需品,才得以運載上萬名韓國人。

Meredith Victory - the Ship of Miracles - New Jersey Maritime Museum

德秀、母親、小妹和繈褓中的弟弟順利登上貨輪,但他父親和大妹卻走散了,因為父親回頭去找德秀失手沒抓緊的大妹。這並不是德秀的錯,但他一生都會為此自責,在和父親匆忙分手時,父親給了德秀一個要求,“作為家中長子,要把一家人帶好”,這個也成為德秀一生很多選擇的背後原因,長子如父,韓國的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確是一脈相承。

至今“梅雷迪思勝利號”撤退行動仍被認為是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人道救援行動。而且實際的救援運載過程據說是井然有序,持續將近一天,並不像影片中所呈現的混亂無序。坦白說,影片中將拉魯船長描繪成冷漠、不是那麽情願地接受韓國的救援請求。這對拉魯船長非常不公平,事實上,韓戰之後拉魯船長便加入本篤會(Benedictine order),成為後來著名的馬裏納斯修士(Brother Marinus)。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電影中反複提到6.25.這個韓國人無比熟悉,但是中國人似乎從來沒有聽過的日子。6月25日對於韓國人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朝鮮戰爭在這一天爆發並最終導致了整個朝鮮半島分裂與對立的現狀,韓國人簡稱其為“6.25”。在全國各地,為紀念這一天,各種紀念活動也在開展。

6?25韓戰爆發 70周年回顧

1950年6月25日,這本是個平靜的星期天,當時韓軍領導層正在進行人事調動,很多士兵也外出度假。然而北韓卻經過周密計劃,趁機在38度線一帶對韓國展開了全麵攻擊。北韓軍攻勢凶猛,6月28日,距離開戰僅僅3天,韓國首都首爾即被攻陷。北韓趁勢揮軍南下,戰爭爆發兩個月後,除洛東江以南地區,韓半島所有地區均落入北韓手中。

德韓勞工派遣計劃:

尹德秀一家人逃到釜山,被開小雜貨鋪“國際市場”的姑姑收留,開始了一家人在南韓的艱苦卻平和的生活,但是爸爸和大妹卻是杳無音訊,尹德秀的弟弟學習很好,考上了首爾大學,但是擔心沒有辦法付學費。尹德秀為了支持家庭,參加了1960年代韓國政府與西德簽訂的勞工輸出協議,到德國做礦工。這段經曆展示了當時韓國人為了家庭和國家發展,不得不遠赴他國工作的現實。一聽到“礦工”就知道工作非常辛苦,但在1963年的南韓,這份薪水卻是相當可觀。幸運的是當時西德也招募外籍護士,德秀因此認識了他未來的妻子英子(Youngja)。

澎湃新聞

有關德韓勞工派遣計劃,中國人知道的更少,我這裏簡單介紹一下。

半個世紀前的60年代初,韓國還是極貧困的國家,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窮得連飯都吃不飽。通過政府間的協議,韓國向當時的西德派出過數以萬計的礦工和護士,史稱“派德運動”。正是這個“派德運動”為韓國的工業化乃至經濟起飛,掘得了第一桶金。

朝鮮戰爭剛結束的60年代初,韓國人口2400萬,全國200人以上的企業隻有54家,失業人數達240萬,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在煤礦,竟有24%的礦工是大學生,50%以上是高中生。醫院大量護士和護理人員也失業。而這時的西德勞動力緊缺。1961年12月,韓德兩國簽訂《經濟技術援助協定》,西德以政府和商業貸款的形式援助韓國,韓國則派遣礦工和護士到西德工作,說白了就是當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派德運動是緩解失業和賺取外匯的突破口,也成了韓國人大規模勞務輸出的首例。

1963年12月21日,作為派遣到西德的首批礦工,123名韓國人離開了漢城金浦機場前往西德的魯爾工業區礦山。要想成為派德礦工中的一位可不容易,他們是在700多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報名者中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生,甚至有中途退學的大學生。當時韓國的主流報紙就像今天公布司法考試金榜題名者一樣紛紛登出了他們的名單。因大學畢業生占錄用者的20%,他們被稱為“紳士礦工”。

根據合同,韓國礦工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時,地上作業者的收入在1964年為每天20.20馬克,地下為30-39馬克。有礦工回憶說:“我們在潮濕狹小的礦井裏幹活,有不少人在用炸藥炸礦時送了命。”而當西德員工坐在酒吧裏休閑時,韓國礦工的業餘生活卻隻有在宿舍旁邊的空地踢一踢足球。盡管如此,在工業化萌芽時期,162.5美元的月薪足以讓他們付出艱辛的勞動。

韓國政府在這個時期還將護士派遣到德國工作。據派德韓國護士回憶,她們每天工作在9小時以上,休息時間通常得不到保證。以1972年為基準,月薪為281.50馬克。她們憑借對年老患者的精心看護和熟練快速的工作能力贏得了西德人的好評。她們甚至在西德醫院裏承擔清洗屍體的工作。

據韓國國家統計廳資料,1963-1977年,韓國共向西德派出54批次,7936名礦工, 11057名護士。最多的1973年,西德有6000多名韓國護士。據韓國媒體報道,派德韓國員工往往將收入的80%寄回家,這不僅為韓國提供了寶貴的外匯,還激發了韓國國民“克己精進”的熱情,成為創造“漢江經濟奇跡”的巨大精神動力。據統計,在派德運動期間,韓國礦工和護士年均創匯5000萬美元,占派德初期韓國GNP的2%。

1964年12月10日,訪問西德的韓國總統樸正熙夫婦在魯爾地區的漢博恩煤礦公司大禮堂接見了300名韓國礦工和護士,由礦工組成的樂隊演奏韓國國歌時,與會者因哽咽無法再唱下去,樸正熙總統說:“即使我們看不到,我們也要為子孫後代打下繁榮的根基……”此時演講中斷了,因為充斥現場的哭聲讓總統夫婦和隨行人員也都泣不成聲。

派德運動中,惡劣的工作生活條件,低下的收入,屈辱的待遇,使不少韓國勞工離開了德國。據報道,1966年,發生了首批中去西德的韓國護士就有不少偷渡到美國和加拿大,1969年又有231名韓國護士偷渡到第三國。1967年7月還發生了韓國礦工集體經東柏林投奔朝鮮的事件。韓國向西德派遣的礦工和護士中,60%的人選擇留在西德或移民北美,7983名礦工,如今隻剩下了1250名定居在德國。

越南戰爭:

從德國回來後沒有幾年,為了挽救姑姑在釜山國際市場(Gukje market)經營的店鋪,同時德秀的小妹也想結婚,她認為家人理所當然要為她支付婚禮費用。為了籌措這些費用,德秀再度背起行囊前往越南,成為支援美軍的文職技術人員,這裏也反映了韓國在冷戰時期作為美國盟友參與國際衝突的曆史背景。

同樣很多的華人朋友可能對於這段曆史不太了解,我來簡單介紹一下。

越戰期間,其他西方陣營的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都跟隨著美國的腳步向越南派遣軍隊。而這當中,最“積極”的莫過於韓國。1964年下旬,韓國派出後勤保障支隊跟工程建設團,正式開始往越南派兵。自1965年開始,韓國派出了師級、旅級作戰部隊。根據韓國國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965年至1973年間,韓國曾往越南派遣5批部隊,兵力達三十多萬人。其在越部隊常年保持在5萬人左右,人數僅次於美軍,位居第二。

從1964年到1967年,韓國共向越南派出了五批大規模部隊:其中第一、二次派兵發生在1964年-1965年,以醫療和特種兵為主,兵力2128人;第三次發生在1965年,派出的部隊包括首都師(猛虎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二旅(青龍部隊)等,兵力18904人;第四次發生在1966年,派出的部隊包括第九師(白馬部隊)、首都師第26團等,兵力23965人;第五次發生在1967年,主要是補充兵力,包括1個海軍陸戰隊大隊和支援部隊,兵力2963人。

越南戰爭中的韓國軍隊-西瓜視頻搜索

根據韓國國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965年-1973年間,韓國曾向越南派遣5批部隊,共計312853人次,韓國在越部隊常年保持在5萬人左右,人數僅次於美軍,位居第二。戰爭中,韓國士兵戰死4624人,負傷17000餘人,失蹤3人,沒有戰俘。

對韓國而言,出兵越南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政治上,美國對樸正熙政府好感度上升,美韓聯盟更加牢固,韓國死死和美國綁在一起,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安全保證;在美國的支持下,韓國和死敵日本關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韓日建交,韓國獲得了日本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麵的支持。

軍事上,韓國軍隊在越南戰場輪番曆練,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另外,跟著頂級裝備玩家一起玩,自己的裝備肯定也差不到哪去。此前,韓國每年國家預算的將近30%都投入了國防,但這些錢隻夠發工資和日常開支,軍事裝備沒錢更新。現在韓軍要上戰場為美國流血,美國發津貼、給裝備不過分吧,而且為了提升韓國的國防能力,支援一點軍工技術也很合理吧。

從1965年韓國大規模派兵越南,到1971年駐韓美軍1個師撤離,美國曾3次大規模支援韓國現代化軍事裝備,僅1971年美國就支援了2.145億美元,用於韓國軍隊采購軍事裝備。期間,美國為韓國17個陸軍師和1個海軍師的裝備現代化、3個鄉土預備師的正規化、國防產業技術轉讓提供了支援和幫助。韓國軍事現代化初見成效。

朝鮮戰爭期間以及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韓國軍隊都隻有被北邊軍隊碾壓的份。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軍事現代的推進,到1968年韓國的軍事實力超過了北邊(空軍除外,美國為防止韓國挑釁北方,限製韓國空軍發展),此後雙方差距越來越大。1969年北邊特工突襲青瓦台事件以及普韋布洛事件(美國間諜船被北邊扣押)後,美國向韓國提供了18架F-4D幽靈轟戰機,韓國空軍也追上了北邊。

參加越南戰爭,對韓國而言,最大的好處還在於經濟方麵。

前麵說過,樸正熙接手的時候,韓國是個爛攤子,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瀕臨崩潰。雖然樸正熙政府啟動了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出口型輕工業,但其經濟開發計劃一直飽受缺錢的困擾。這一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應該深有體會。

別人家的戰爭是醫治自己經濟病的良藥,越南戰爭打響後,越南叢林成了韓國掘金寶地。對美出口增加、外國貸款引進、軍援移管(自己能解決的事,美國不再援助)中止等帶來的經濟好處就不說了。單說戰爭直接帶動經濟利益。幾十萬人的後勤物資采購,讓韓國獲得了大軍量需訂單,工廠加班加點,既解決了就業,增加了稅收,還賺了大筆外匯。期間,日本還想搶生意,比如希望通過美國向駐越韓軍提供戰鬥服、口糧等,但被駐越韓軍堅決拒絕,他們堅持要求用韓國產品。

據統計,從1966年到1972年,韓國通過越南“特需”(軍事訂單)掙了8億美元的外匯。戰場是個大市場,軍隊打仗,非戰鬥部隊輔助,勞工和技術人員提供服務,每一項都是錢,都是美元,這些錢源源不斷地從南越匯往韓國,又形成了一筆筆外匯。越戰期間,大量韓國企業和勞務人員湧入南越,為美軍提供各種服務,比如修建港口、機場、營房、道路、橋梁,運輸裝卸等等,這一係列的勞務輸出,即解決了富餘勞動力、賺了大把美金,還為韓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大名鼎鼎的現代、大宇、韓進、三煥、大林等企業,當年都在越南淘過金。比如韓進集團為美軍跑了5年運輸,就掙了1.5億美元。這些企業通過在越南練手,積累了巨額資本,練就了優質的服務和過人的膽識,後來轉戰中東,走向世界。在出兵越南的十年裏,韓國經濟每年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居世界首位。通過出兵越南,韓國獲得了種種經濟上的好處,為兩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注入了大量資金,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夢想。此後,韓國利用前兩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奠定的基礎,向重工業化邁進,一路狂飆,終於在1988年成為了準發達國家。

電影中探索的家庭與個人犧牲

尹德秀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家”的重要性和個人為家庭犧牲的精神。在電影中,德洙不斷放棄個人幸福,以履行對父親的承諾,成為家族的支柱。這種家族責任感在韓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電影通過德洙的故事傳達了韓國社會中家庭責任與個人犧牲的普遍價值觀。

電影中也提出了社會與國家的關係

電影也探討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尹德秀的一生不僅是為家庭,也是為國家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做出了貢獻。通過德秀的故事,電影向那些在國家建設過程中默默奉獻的普通人致敬,展示了個體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

電影中傳達的文化記憶與集體情感

《國際市場》被視為一部喚起韓國觀眾集體記憶的電影。它通過德秀的人生串聯起了幾代韓國人的共同記憶,包括戰爭、移民、經濟發展等。電影的成功也部分歸因於它對韓國人集體情感的成功捕捉和表達。

整部電影的影響到現實的延伸

《國際市場》在韓國國內引發了廣泛的共鳴和討論,尤其是在經曆了高速經濟發展的一代人中。這部電影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些為了現代韓國的崛起而做出巨大犧牲的前輩們,同時也引發了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和曆史記憶的反思。

從《國際市場》出發,可以延伸到對現代韓國社會的討論,如如何看待曆史、如何理解家庭和個人的角色、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的交織等。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當下的反思,鼓勵觀眾思考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中的位置。

催淚炸彈

電影中最催人淚下的部分是有關KBS電視台的南北韓認親節目,德秀在節目中兩次出場,第一次是以為父親被找到,但是最後失望而歸,第二次是越洋連線,找到失散多年,被領養到美國的大妹莫順,不準備好足夠的紙巾這個劇情是擋不住的,莫順掀開耳後,確認了疤記的那一刹那,我已經是淚如雨下。

有關KCS的這個活動,有點類似於當年1987年小蔣開放的兩岸尋親,但是更加戲劇化。《尋找離散家屬》(朝鮮語:????? ????/離散家族? ???? Isangajog-eul Chajseubnida )是韓國放送公社(KBS)第1台於1983年6月30日至11月14日,為韓國離散家庭尋找親屬而播出的特別電視直播節目。

KBS特別廣播電視節目《尋找離散家屬》文獻記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紀念

1983年,為了紀念朝鮮戰爭停戰三十周年,KBS策劃了一期名為《尋找離散家屬》的尋找失散親人的節目。節目最初計劃僅為90分鍾,但由於觀眾反應強烈,KBS繼續製作該節目,共計持續了138天。節目播出後,韓國各地的群眾來到KBS總部前的汝矣島廣場上,搭起帳篷,張貼尋人啟事。這個在電影中有具體的描述。

《尋找離散家屬》展現了戰爭與分裂之痛,通過家屬的重逢緩解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提醒人們南北統一之重要性。節目的播出也促成了1985年9月的第一次朝韓離散家屬團聚活動。節目於1983年6月30日22:15首次播出至同年11月14日4:00結束,共直播了453小時45分。報名參加節目的申請者有100,952名,最終參與節目者有53,536名,並留下20,522份相關文件記錄。節目的播出促成了10,189名離散家屬與親人重聚。

影像資料】當年讓全韓國流淚的朝鮮戰爭離散家屬,許氏兄妹重聚以及近況_嗶哩嗶哩_bilibili

總結

《國際市場》不僅是一部感人的家庭故事電影,更是一部關於韓國現代曆史的重要作品。它通過個人的經曆和情感故事,講述了整個民族的痛苦與希望,激發了觀眾對曆史和家族的深刻思考。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韓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普通人所承受的重擔和做出的貢獻。

中國和韓國有著類似的兩岸關係,幸運的是兩岸關係相對比較正常化,但是和平是如此美好而短暫,隻有知道生命意義和尊重生命的選擇才是對於兩岸關係真正有益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文章中有個知識點遺漏了,這裏補充一下。
國際市場是朝鮮戰爭後美軍軍需用品等各種物資湧入當時的避難首都釜山而形成的市場。與旁邊緊挨的富平易拉罐市場、劄嘎其市場和寶水洞書店街等被並稱為“釜山鼻祖超大型商圈”。這裏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知名的旅遊景點。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寫得真是精彩啊!看完後我也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謝謝您分享這個觀影經曆,我也會盡快找時間去觀看一下這部韓國電影。希望你能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文章和經曆,期待下一篇!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