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69票讚成、27票反對投票批準了一項氣候條約修正案。而其中加入了一個條款是要求美國國務院官員向聯合國提議,認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要求終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也就是說,要把中國從發展中國家中剔除,加入到發達國家行列,這樣對於中國既要發展中國家的福利,有不想要負擔發達國家的義務的現行狀況是個很大的挑戰。
提起發達國家,我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美歐日澳等國家,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的研究一下,就會發現,發達國家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關於發達國家,目前國際上沒有通用的標準,IMF一般認為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就算發達國家,但這並不十分科學,比如你看阿聯酋,雖然人均GDP很高,但並不算發達國家。
為了更準確地評價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在評價的時候一般要看8個指標,隻有這8個指標都達到一定標準,才算是發達國家。這8個指標是:
HIE OECD:OECD高收入會員國
CIA AE:美國CIA發布的報告,其中的發達國家
IMF A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發達國家
HDI VH: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高水平國家
Where-to-be-born Index:也被叫做“投胎指數”
NBC30:美國新聞周刊公布的世界最高水平國家TOP30
DAC:OECD開發援助委員會的援助受取國以及地域當中的高中所得水平國家
CDI:國際開發中心評選的高水平國家
按照這些個標準綜合起來看,普遍認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隻有32個,其中:
歐洲24個:英國、愛爾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瑞士、挪威、冰島、丹麥、瑞典、芬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馬耳他、塞浦路斯。
美洲2個:美國、加拿大
大洋洲2個:澳大利亞、新西蘭
亞洲4個: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觀察這些國家,你會發現發達國家基本分三種:
一種是工業發達的先發國家,以西歐和美國為主。
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歐洲占了三分之二,這不是偶然。古代歐洲生產力不發達,所以古代歐洲人不安於現狀、不循規蹈矩、勇於冒險,同時還富有侵略性。
於是就有了航海大發現以及接下來的瘋狂殖民史,從全世界掠奪天文數字的財富,完成了早期的資本積累。同時“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運動,又大大刺激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就有了工業革命。
不要低估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帶來的先發優勢,當中國還在延續幾千年的農耕習慣之時,歐洲已經由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興盛,這些方麵的積累越多,先發優勢就會越來越強。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歐洲國家福利高,人卻懶,動不動搞罷工什麽的,就是因為歐洲有一整套高技術、高利潤產業在全球賺錢,各國又各有絕活,能夠保證歐洲始終位於全球產業鏈的金字塔高端,帶來巨額利潤,這就是歐洲人生活富足的重要原因。
同時,歐洲工業先發優勢帶動了自己的農業產品、旅遊、第三產業等都高端化、奢侈化,隻要把持住這個高端地位,就不愁能源源不斷地從全世界圈錢。
第二種是後發工業國家,以日韓為主。
嚴格來說,日韓是發達國家中的異類,既不先發,又沒有太多積累,他們能夠成為發達國家,一方麵是自身努力,另一方麵也是時勢造英雄。
首先,雖然兩個國家都經曆了二戰一窮二白,但底子還在(韓國是被日本當成本土來經營的,有一定工業基礎),更關鍵的是都有著不錯的教育水平,在五六十年代識字率、工業化人口比例在全亞洲都是頂尖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了美國小弟,快速融入了全球大格局下的經濟體係,承接了美國去工業化後的產業轉移,在精密化工、電子產品、汽車和造船等產業獲得比較優勢,然後依靠東方民族所具備的組織性、集體性、紀律性,以及艱苦奮鬥上進的精神內核,所以才能從廢墟之上迅速崛起。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的支柱產業,一共可以分為五個產業集群:家電與消費電子、汽車與發動機、光學與打印、娛樂遊戲、材料化工。在每個產業集群上都有大量的企業從事生產和專利研發活動,相互配套,組成了完整的上下遊產業鏈,形成了極強的產業競爭優勢。
而韓國在造船、半導體、消費電子產品、汽車、文娛等領域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已經形成了技術壁壘,所以才助推韓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裏,實現了漢江奇跡,一躍成為發達國家。
第三種是資源型國家,以澳大利亞、北歐國家為主。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所以能成為發達國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資源豐富加人少。
比如澳大利亞完全屬於老天賞飯吃,資源豐富到讓人嫉妒,東南沿海有大量儲煤,西部又有豐富鐵礦,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的出口量都占據世界首位,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量居世界第二,鋁和黃金出口量居世界第三。
澳大利亞礦產及工業分布
但是,澳大利亞和沙特、阿聯酋這種純資源出口國家又不一樣,它與美國和英國更有著特殊的盟友關係,他可以充分地利用西方現有技術,融入到西方現代化產業鏈中,比如澳大利亞在采礦、農業機械、冶金、深海石油鑽井平台製造等領域實力非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同時,澳大利亞還把大量精力投在了符合自身條件的高附加值產業上,比如金融、旅遊、教育和文化產品,再加上澳大利亞本身人比較少,擁有中國80%的土地麵積卻隻有2500萬人口,所以這些產業帶來的利潤能讓整個國家的人過上好日子,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
至於加拿大、北歐如挪威這些國家完全就是資源稟賦太豐厚?加上人口太少,光是賣點資源就足以讓人民過上富足的日子,這些都屬於老天賞飯吃,其它國家很難效仿。
哪個發達國家會率先跌回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在舊時代各自因為不同的原因成為了發達國家,但是麵對百年未見的大變局,有一些發達國家也將麵臨嚴峻的挑戰。
部分發達國家或者將在工業化競爭中淘汰,或者就在債務危機中沉淪。
而最先沉淪的,可能東歐,也就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國。
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都是當年的奧匈帝國餘脈。奧匈帝國當年可是世界級列強,歐洲五大工業國之一,一戰後解體產業被這幾個國家繼承了。
二戰後這些國家加入了華約陣營,他們的重工業都得以保留,所以一直到現在,都屬於歐洲除了德國之外的重工業大戶。
你現在別看這三個國家在國際上聲名不顯,但其重工業產品在世界還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比如捷克以軍工立國,斯柯達不但造車,其生產的CZ805突擊步槍也被法國、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家采用。捷克還有不俗的航空製造能力,生產的L-159 教練機被西班牙和伊拉克看中作為主力教練機型。
斯洛伐克則非常擅長建築機械、林業機械、電站及其他鍋爐、鐵路機車、車廂、機床、航空發動機、醫療器械、軸承等產品,以給德國企業做代工為主。
匈牙利則專注於汽車製造,是德國汽車產業重要的產業轉移地,有一千餘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負責汽車主件、傳動係統及設備生產。匈牙利汽車業從業人數為10萬人,占居民總人數的1%,汽車工業出口占東歐汽車出口的20%,許多分析家將之稱為"東方的底特律"。
但是這種發展模式有個問題,非常依賴能源和原材料。這一點在冷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期是沒有問題的,當時的歐洲和俄羅斯放棄了劍拔弩張,一邊瘋狂收割蘇聯遺產,一邊從俄羅斯獲取大量廉價的天然氣、石油、煤炭和礦產,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順帶得了不少好處。
比如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兄弟”天然氣管線,就經烏克蘭分叉,專門修了一條去斯洛伐克、捷克、奧地利的支線,而匈牙利則有一條“土耳其溪”管道支線,穿越黑海途徑土耳其向匈牙利輸送源源不斷的天然氣。
根據規則,天然氣管道某一段要經過某個國家,那個國家就要從那段管道中收取過境費,還要截下一部分天然氣供自己使用。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個國家因為都是重工業國,所以曆來截留的天然氣都是最多的。
但是俄烏衝突爆發後,一切都變了。
一方麵,俄羅斯威脅斷氣,並一度以“設備維修”為名,關閉了北溪一號的供氣,最近更是因為一場詭異的爆炸,讓北溪一號和二號徹底無法使用了。
另一方麵,烏克蘭突然宣布關閉了“兄弟”天然氣管線,要知道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上遊可是烏克蘭,烏克蘭隻要願意,可以直接掐掉整個管線,這顯然是在向歐洲施加壓力,讓他們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軍事援助。
就連連接匈牙利的“土耳其溪”管道,也因為管道資源的稀缺性,而被土耳其抬高了過境費價碼。
如果是南歐一些以服務業為支柱的國家還好說,大不了燒劈柴,不燒天然氣取暖了,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重工業國家就難受了,和德國一樣, 陷入了能源危機。
更要命的是,天然氣可不僅僅是用來燒洗澡水的,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能夠製造合成氨、乙炔、尿素、甲醇、酒精、合成纖維、塑料等等,處於大多數工業供應鏈的起點,一旦斷供,影響將遠遠超出化工行業,畢竟,如果沒有基礎工業原材料的話,後續的什麽工作都做不了。
在能源危機的整個鏈條裏麵,離能源最近的企業會受到最先的衝擊。目前,世界化工產業巨頭之一匈牙利寶思德化學公司的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已經停產,這些化工品是家電、汽車、建築、鞋業、家具、膠粘劑等行業的重要原材料。
匈牙利汽車出口(占製造業出口銷售額的27%)也急劇下降,下降了51%,而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的出口(占17%)下降了18.3%。
捷克和斯洛伐克更慘,在疫情和汽車供應鏈問題兩重疊加下,汽車產業已經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大多數企業必須從 10 月起支付高出原來 6 到 8 倍的燃氣費,德國大眾,法國雪鐵龍、韓國起亞、英國的捷豹路虎,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的工廠已經減產,或者部分關閉。
這樣一來,就給了東歐這些國家重重一擊,所以現在三國急得不行,匈牙利直接不顧歐洲禁令進口俄羅斯能源,以至於被開除出了“民主國家”,捷克和斯洛伐克也一直借此向歐盟要救濟,斯洛伐克總理就說,能源危機和不斷上漲的電價,可能會將斯洛伐克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希望歐盟能夠提供50億歐元的援助。
本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這幾個“發達國家”的成色就不怎麽足,人均GDP一直在2萬美元左右浮動,所以一旦遭遇這樣的能源危機和產業困局,那麽很容易就會從發達國家的地位掉下來。
其次沉淪的可能是南歐,沒錯,也就是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
雖然這三國也麵臨因為能源危機導致的去工業化,但相比來說,更要命的是債務問題。
債務危機是南歐的老問題了,和西歐的那些工業國相比,南歐在工業方麵要差點意思,主要以服務業為主。
比如希臘,因為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所以是不缺遊客的,雅典和愛琴海更是歐洲人度假的首選地之一,這就導致希臘的支柱產業是服務業,占了希臘國內生產總值的82.3%,從業人口占全國勞動力的70.5%。
本來要是好好搞服務業,依靠著西歐的有錢人,這樣下去也不錯,但希臘的騷操作來了,執政黨多年來超出正常水平地增加公共支出來討好選民,過度提高工資和養老金等社會福利待遇水平,比如死人退休金;未婚女兒在老人去世後還能領退休金,比如2019年,希臘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投入金額達到人均10600歐元,而人均稅收僅8300歐元。
如果說濫發福利的情況在北歐國家也存在,但濫招公務員簡直是希臘的獨有措施了。一個1000萬人口的國家,除去老人小孩,400萬人的勞動人口裏有100萬公務員你能相信?如果算上養老金管理機構等一些公共部門的從業人員,這一比例會更高。
這樣一來,希臘就需要很多錢,但又收不到這麽多錢咋辦?那就隻能借了,反正是歐盟大家庭,德國和法國有的是錢!
但這種借債度日總有暴雷的一天,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歐債危機也爆發了,希臘不得不推出財務緊縮方案以換取援助。
希臘經濟在5年之內足足萎縮了1/4,國民養老金和收入至少降低了1/4,失業率高達25%,青年失業率更是接近60%,希臘2008年人均GDP31997美元,現在直接減三分之一,已經快跌破到發達國家門檻線了!
這也導致從2012年以來,希臘政府每次換屆都有政黨給選民承諾他們要去賴賬了,一度成為全世界最奇葩的政府,而希臘的信用評級更是被降低到BB。
德法的銀行驚恐之餘,又看了看別的國家,發現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都欠了一屁股債,所以這五個國家又被稱為歐豬五國“PIIGS”——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
現在雖然這些債務進行了重組,但本質上還是借新債還舊債,所以到現在也沒完全還完,但疫情和俄烏衝突讓這些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
本來可以拿來還錢的錢就少,現在收入又降低了,這讓人怎麽活?降低生活水平?憑啥?大家都是歐盟國家,憑啥你德國過好日子,我就要過苦日子?
當然,最要命的美聯儲加息,美聯儲加息,本來歐洲是不想跟的,但扛到7月最終扛不過去了,決定加息,並暫停購債計劃,這樣一來,南歐這些債務問題嚴重的國家就麵臨雪上加霜,借錢成本變高的情況下,南歐國家很難再借到新債,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時候,資本市場就會恐慌,擔心還不上債務,就開始拋售南歐國家國債,引發滾雪球效應。
其中,最慌的是意大利,意大利政府部門負債占GDP比重高達151%,在歐元區內僅次於希臘,其2022年赤字率預估將達5.5%,高於大部分歐洲國家,因此近期被認為是歐元區內債務風險最高的國家之一。
西班牙金融危機時期留下的巨額私人債務轉化成了政府主權債務,引發了2012年以來最大的債務危機。希臘政府則麵臨第二次債務危機的風險,由於外債規模過於龐大,本身經濟體量較小,債務水平下降速度緩慢,至少在2040年以前,希臘債務水平將保持占GDP120%以上的高水平。
比如2020年底,希臘政府公共債務存量達3740億歐元,以2020年希臘國內生產總值1685億歐元計算,希臘債務水平占GDP的比重達到創紀錄的222%,遠遠超過2009年底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時的129.7%。
這就相當於希臘和西班牙每年不吃不喝,也還不清外債和利息,以前歐洲有錢的時候還問題不大,但是現在歐洲剛剛被美國收割一波,還有沒有這麽多錢提供給希臘和西班牙?
所以,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可能會在東歐國家之後,從發達國家門檻上跌落。
發達國家掉為發展中國家會變成什麽樣子?
在世界曆史上也有發達國家掉為發展中國家的案例。
這就是南非與阿根廷。
南非在冷戰時期,是非洲大陸最富有的國家,曾被譽為非洲之星。南非資源豐富,鉑族金屬、氟石、鉻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黃金、釩、錳、鋯居第二位,特別是鉑、鉻等金屬礦藏在全世界屬於壟斷性的,占到了世界儲量的85%以上。
同時,南非的科技也比較先進,1982年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心髒移植手術,60年代就造出了核武器,隨後的G6係列自行榴彈炮、石茶隼武裝直升機、號角主戰坦克更是非洲軍工的希望,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名氣。
所以南非有點像澳大利亞這樣的資源+科技工業聯合體,如果自己不作死,是完全能保住自己的發達國家地位的。
可是南非硬生生地把自己給玩殘了,一開始南非是有種族隔離的,咱們先不說這個政策的好壞,起碼在七八十年代世界民主思潮中,這個政策是與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的,最終迫於西方壓力,南非放棄了種族隔離政策,讓曼德拉當上了總統。
問題在於,曼德拉搞了一輩子民權鬥爭,關於治國,還真的不太行。
本來廢除種族隔離後,應該黑人和白人平等,但結果卻變成了黑人對白人的反攻倒算,比如曼德拉要求政府機關和學校、醫院、軍隊、警察部門的黑人比例從0要增長到50%,這是從政治角度而不是從實際角度去做的決定,但問題是,這些進來的黑人具備這些工作的能力嗎?一個礦工,你讓他去當醫生、當老師、當製定國家規劃的公務員,他們能幹得了麽?
而在種族隔離時期,黑人的工資低於白人,但平權之後,不管黑人的工作能力如何,都要跟白人工資一樣,這就導致人工成本暴漲,企業變得無利可圖,沒錢可賺,自然就要製造業外遷了。
再加上黑人可以強行贖買白人土地、白人工廠,導致大量白人逃離南非,比如現在的世界首富馬斯克,就是1988年舉家逃離南非的。
結果就是廢除種族隔離後,南非的經濟不但沒有脫離桎梏,反而陷入了全麵衰退,南非逐漸成為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區之一,是全世界搶劫案、謀殺案、強暴案發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艾滋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現在,南非人均GDP在191個國家中排名第 107 位,從第30名滑落到107名,僅僅用了不到30年時間。
相比南非的自己作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則完全是被忽悠瘸了。
阿根廷在20世紀初的時候,可是妥妥的發達國家。那時候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時期,歐洲工業化、城市化進度大大推進,糧食需求激增。阿根廷有南美第二大平原,正好是歐洲重要的糧食供應地,歐洲就說,你也別搞啥工業了,直接雇點移民種地養牛,賣糧食吧!
於是,阿根廷變成了一個大號的食品公司,小麥年出口量達到250萬噸水平,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得牛肉出口量也增至36.5萬噸。
憑借糧食出口,阿根廷拿到了海量的外匯,整個國家蒸蒸日上,鐵路裏程從500餘公裏陡增至3萬多公裏;識字率到達65%,這個水平很多南美國家現在也沒達到。1908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超越德國、荷蘭,位列世界第七,那時候歐洲人移民的首選可不是美國,而是阿根廷。
但是不搞工業化就屬於無本之木,等1929年全球經濟蕭條外需減少,阿根廷就傻眼了,再加上移民的增加,本國消耗的糧食多,出口量就會減少,需要進口的工業品多,賣糧賺的錢就不夠花。很快,阿根廷陷入了經濟危機,隻能回過頭發展工業,可這個時候歐美等國已經建立起了工業化先發優勢,阿根廷的轉型之路困難重重,僅有的工業產業很快落入到歐美國家的掌控中。
二戰後貝隆上任,曾靠沒收歐美國家的資產緩解過經濟困境,但因此換來的卻是國外資本出逃,大批銀行倒閉,阿根廷經濟自由落體,隻能靠借貸度日。但是借貸是用美元計價的,對阿根廷來說,隻要匯率稍有波動就會蒙受巨大損失,比如馬島戰爭戰敗後,美國趁機宣布加息,美元走強,阿根廷睡一覺就發現自己的債務增加了20%。IMF趁機介入,基本上控製了阿根廷經濟。控製阿根廷經濟後,阿根廷就成了西方國家的盤中餐,比如你要還債,那就別種便宜的糧食了,種經濟作物賣錢吧,於是阿根廷成了孟山都公司的試驗田,一度富饒多產的、以家庭式農場為基礎的農業體係,被改變成了由西方控製下的大生產模式。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這個國家的農業經濟被徹底改造了,轉基因大豆的播種麵積超過1400 萬公頃,種糧食和養牛的牧場變得少而又少。但是當大豆滯銷的時候,阿根廷懵了,大豆賣不出去,糧食又不夠吃,怎麽活?就算進口糧食,也需要外匯啊,可是大豆市場低迷,哪來的錢買糧食?所以,阿根廷這個曾經的糧食大國,竟然離譜地發生了糧食危機!
在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全國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比例僅為5%。到1998年,這個數字竟然陡升至30%,2002年又激增至51%。以前在阿根廷聞所未聞的營養不良現象,到2003年上升到3700萬總人口的11%-17%!
根據阿根廷民間協會的社會報告,阿根廷有40% 的兒童營養不良,54% 的家庭生活在擁擠的環境中,43% 的家庭無飲用水,67% 的家庭住房不穩定,32% 的家庭沒有食品保鮮係統(冰箱),62% 的家庭沒有醫療保障,29% 的家庭遭受沒有食品安全保障。
到現在,阿根廷的人均GDP隻有8579美元,曾經的發達國家現在混得還不如墨西哥。今年7月,30天內阿根廷連換了3個經濟部長,看來不論怎麽換,阿根廷的經濟短時間內也好不到哪去了。
最後回到中國,肯定的是它的經濟是一直在發展,但是難度也在於增長,在民選國家,人民可以通過更改政黨執政來發泄部分對於經濟發展停頓的怨氣,承認其執政合法性,而中國的政權根子是打下來的江山,合法性不在於民選,而在於槍杆子加上經濟發展,這個好處就是相對穩定和發展的高效性,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民眾對於合法性的承認是建立在經濟不斷(甚至是高速)發展的前提下。
總結就是,中國會跨入發達國家行列,中國的發展也會讓很多的發達國家危機四伏,比如日韓的電子行業,歐洲的高端製造業,美國的高科技行業等等,但是同時麵對很多的挑戰,很多國家開始警惕對於中國的依賴,包括進口依賴和出口依賴等等,最後可能是結果就是中國會陷入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陷阱,同時和很多先發的發達國家形成比較嚴重的貿易和經濟對立,甚至是全麵的對立。就如同中國的GDP會成為世界第一一樣,中國成為發達國家也會實現,但是難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既要政權穩如磐石,又要經濟高速發展,還要繼續全球貿易順差,要的太多,實現不易。
(文章總結自網絡)
Good article, learnt a lot:)
哈哈,我去年在國內網站上看過這篇文章,是你特瞧不起的國內粉紅寫的。
顯然中國不滿足這個指標,,因為人均隻有一萬二(這是歐盟的門檻)。但中國有四億人的收入在三萬美元以上,這個數量的人口形成的經濟市場已經超過大多數單一發達國家。
再有中國的體製允許集中資源做事情,比如可以把這四億人形成的市場特別使用(發展電動車什麽的)。
說到底這是因為中國具有的所謂體製優勢。
記得有一首歌叫《光輝歲月》,是讚美曼德拉的。但搞好一個國家,需要的是專業知識。很難想象一個在監獄裏麵呆了那麽長時間的人,一出來就變得會治理國家了。
我認同網友“大號螞蟻”所說的國家的概念,國家的概念會逐漸淡化。在人口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就無所謂國家了。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台灣經濟部周五(4月28日)對外表示,台灣202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為3萬2811美元,超越韓國的3萬2237美元。
八項指標裏麵有經濟,文化,宗教,包括科技等等,細化的指標更多
現代國家的概念基本上是基於法國大革命而起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嚴格來說這個概念隻適合於歐洲封建諸侯國家發展而成的民族國家。美國,中國,俄國,印度都是偽國家。是為了適應和學習歐洲而套用的概念。
粗略而言,歐洲是邦聯,蘇聯是邦聯加集權,美國是聯邦,中國是集權,印度是聯邦。
總之,國家比國家,什麽發達不發達之類的,是落後文明落後社會的問題,是追趕學習先進文明的時候的超級簡化套路。就好比超作業隻抄具體題目的答案一樣。
所以真正的比較應該是文明圈或者文明社會的比較。古代到近代以來大體上歐洲,西亞,南亞,東亞,東南亞,美洲,中南非幾大文明圈。其中西亞和歐洲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地中海文明圈。也是最發達最先進的一個。可以說是上下一萬年。東亞的上下五千年根本不夠看。是的,東低西高是曆史的常態。不要搞錯了。
而近代到現代,大航海以來,日不落到美利堅,全球化在總體晉級當中。或者說全世界在歐洲化,邦聯化當中。國家和國家的比較越來越失去意義。因為越來越不存在兩個國家各自近乎完全獨立的平行比較。而是大家在世紀體係內生態位本來就是橘子蘋果。
如果非要分發達與否,那麽簡單而言就是越是歐美化的社會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