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開始的俄羅斯對於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其重要導火索就是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申請,以及其後被俄羅斯冠名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那俄羅斯的這些擔心是從何而來的,很多人都知道是因為北約的五次東擴,讓俄羅斯感覺它的戰略緩衝被侵蝕,需要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來維護自身的安全(盡管北約作為一個集體安全同盟,從來沒有自動去威脅過俄羅斯的生存)。
拋開不同立場和不同觀點,北約東擴的這些國家都是前華約國家,那為什麽它們要冒著被俄國侵略的風險,他們在曆史上到底受到過什麽樣的威脅和委屈,才會如此不顧一切的要求加入北約。
很多人可能多少了解一點華約的一些曆史,但是對於它如何係統性的做內部鬥爭不一定了解很全麵,今天就轉載加補充,聊一下那個被曆史拋棄的內戰內行的華約。。
提起北約,我們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臭名昭著”,而想到北約,很多人就會想到那個無比強大的華約,事實上華約比北約更臭名昭著。蘇聯解體後,雖然一分為多了,但總實力依舊未減,俄羅斯依舊是第二大軍事力量,為何華約國家都要退出華約,說白了就是華約給自家成員國的從不是安全感,而是恐懼感。北約華約最大的區別就是,北約狠起來會叫自家人出去打別人,華約狠起來自家人打架。
1945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冷戰拉開序幕。1947年杜魯門主義標誌著冷戰正式開始。1949年,美英加等12國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成立。1954年10月,西德加入北約,在威脅西德加入北約無果後,作為回應,1955年5月14日,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8國在波蘭的華沙簽訂華沙公約。華約有效期20年,到期可延續10年。1985年到期後又重新簽訂,有效期20年。
從成立之初,北約和華約性質就完全不同,這也注定了二者不同的結局。北約就是軍事一體化組織,但華約則不是,華約其實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的組織。他更像是一個另類形式的加盟共和國。華約各成員國自主權遠比北約成員國小得多,甚至在蘇聯方麵“有限主權論”的影響下主權意識都很模糊。這從其機構設置也可看出。
華約組織中政治協商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由此可見華約成員國在一定程度上交出了所有的主動權。而相比之下北約最高決策機構的北約理事會則沒有這麽霸道,各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獨立的外交和經濟決策機構。
國防部長委員會是華約最高軍事機構,蘇聯國防部長作為主席。到了1976年,又成立了外交部長委員會,一定程度上控製各國外交權。
華沙條約組織最高決策機構是政治協商委員會,由各締約國黨中央第一書記、總理、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組成,討論和決定締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國防部長委員會、聯合司令部、聯合武裝部隊軍事委員會、聯合武裝部隊參謀部和技術委員會。華約常設機構均在莫斯科。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參謀長均由蘇聯人擔任。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後,逐步完善各種常設機構,經常協調對外政策;組建聯合武裝部隊,不斷更新各締約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推行軍事“一體化”,舉行各種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為華沙條約組織的軍事指揮機構,其實這裏就發現蘇聯完全是按一個國家內部管理模式對華約進行控製管理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一直由蘇聯元帥擔任,華約的各項重要領導職務都由蘇軍將領擔任。其實華約各國也不是沒有想過改變局麵,波茲南事件後波蘭國防部長向華約武裝部隊總司令科涅夫建議由華約各國輪流擔任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此舉惹得科涅夫大怒,而且一眾波蘭領導人也被請到莫斯科喝茶。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波茲南事件,波茲南事件又名波茲南抗議或波茲南1956年起義,是曆史上第一次波蘭人民對波蘭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大規模抗議事件。
1956年6月28日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約有十萬人從策傑爾斯基工廠展開到波茲南市中心,遭政府武力鎮壓行動。在此次事件中,超過一千人受傷,至少74人死亡(官方說法),包括一名13歲的兒童Roman "Romek" Strza?kowski(1943–1956)遭政府軍殺害。這個小孩後來成了波蘭的反極權主義象征之一。該事件反映出波蘭人對蘇聯控製和蘇聯模式的不滿情緒。
自1948年起,波蘭的經濟改革采蘇聯斯大林的集體化模式過度地將決策集中,使龐大的官僚機構未能處理許多實質問題,致使資源及人力管理方麵出現諸多問題,並於1956年引發政治革命:1956年在波蘭的斯大林神話崩盤,而波茲南事件加速扭轉了波蘭公眾討論的調性,批評斯大林模式的不當。
所以說北約和華約最大的區別就是華約核心蘇聯控製欲極強,看起來更像是隸屬模式,而非合作模式,各成員國對於蘇聯而言更像是古代藩屬國的性質。北約雖然核心國家美國提供了高達70%左右的經費,但是對於成員國,除了軍事同盟之外,基本上沒有外交和經濟的強行附加條件。
而蘇聯這種家長式的管理也為華約帶來了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切建立在蘇聯絕對的意誌之上。華約成立之初便麵臨著內部挑戰,而且處理得相當失敗。
1956年隨著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主義,東歐各國經濟麵臨各種問題被擺上台麵,同時由於和蘇聯之間無平等關係,東歐各國也開始謀求改良。1956年,波蘭波茲南事件爆發,謀求改良的波蘭人民被蘇聯認為是背叛,在蘇聯壓力下,最終被鎮壓,事件結束後波蘭換帥,開始試圖建立平等外交和蘇聯平起平坐,遭到蘇聯嚴厲訓斥。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爆發,20多萬人大遊行高喊“俄國老滾出去”,事發24小時後在未經過匈牙利政府邀請下蘇聯直接派兵進入匈牙利。而由於蘇聯介入。導致匈共退黨人員高達96%。而在10月23日停火後,10月31日,蘇聯方麵否決了溫和派米高揚的由匈牙利自行解決內政的方案,再次出兵匈牙利。11日1日。匈共總書記納吉宣布匈牙利中立並退出華約,而這也是第一個提出退出華約的國家,而此時距離華約成立僅1年。意識到玩過火的蘇聯趕緊停止軍事行動答應和談,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KGB借和談之名扣押了所有匈牙利談判團成員,並隨後出動17個師再次進攻。最終占領匈牙利全境,納吉被蘇軍劫持並軟禁在羅馬尼亞並在1958年被叛國罪判處死刑,事件使得匈牙利產生20多萬難民。
而這場事件有兩個不良影響,一是加深了華約各國對蘇聯的恐懼,二是華約的穩定性被大幅度破壞。到了1958年7月,不滿蘇聯無限膨脹的控製欲,誓要維護主權的羅馬尼亞雖然並未退出華約,但卻把境內蘇軍全請走。並且表態羅馬尼亞軍隊隻參加華約的參謀人員演習,不參加實兵演習,羅馬尼亞也不允許華約在其境內舉行任何軍事演習。至此羅馬尼亞在華約中處於一種很微妙的關係。
1960年再次引發華約內亂,1960年華約峰會上蘇聯獅子大開口,要求阿爾巴尼亞將法羅拉港直接劃歸華約武裝力量總司令管轄遭到阿爾巴尼亞拒絕。隨後蘇聯方麵要求阿爾巴尼亞在中蘇分歧問題上站隊蘇方和交出法羅拉港控製權上二選一。而阿爾巴尼亞兩個都不選的強硬表態也讓蘇聯大為惱火,在同年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會議中,蘇聯放言阿爾巴尼亞要麽跟中國走,要麽跟蘇聯走,如果不跟蘇聯走,就扔一顆原子彈消滅阿爾巴尼亞。說實話,這操作除了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誰也想不出來吧?拿原子彈威脅自己人?1961年蘇阿斷交,阿爾巴尼亞斷絕華約一切義務和活動,實際上退出華約。而這是繼匈牙利之後第二個要退出華約的。至於為什麽不打阿爾巴尼亞,很簡單,沒價值,同時華約其他國家和阿爾巴尼亞之間還隔著一個不結盟的南斯拉夫(鐵托作為不結盟的領袖之一,當年對於蘇聯也是有很多防範的)。
讓世界第一次見識到華約大兵團打自己人是在1968年。1968年,麵對著國內拉跨的經濟,捷克開始進行捷克式共產主義的改良,史稱布拉格之春,但改革被認為是對蘇聯地位的挑釁。1968年華約在捷克斯洛伐克軍演結束後拒絕撤退,在蘇聯做出軍事打擊捷克斯洛伐克的決定後,蘇聯為首的華約5國(缺少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糾集了50多萬軍隊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並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共的杜布切克等領導人被送往莫斯科舉行進行“喝茶”。雖然這次事件隻有80多人傷亡,遠不及匈牙利事件,但這無疑是在加深各成員國的恐懼。事後,阿爾巴尼亞完成了最後一步,形式上正式退出華約。
蘇聯所做之事早已將華約徹底拉下神壇,條約規定的“尊重各國主權”、“不幹涉內政”、“不以武力相威脅並使用武力”等顯然是一紙空談。
一個很有意思的曆史總結就是,作為直接對立的兩大集團,華約成立後北約和華約並無任何衝突,反而是北約很安靜。北約發起的戰爭都是在蘇聯和華約解體後,而華約則是行動頻繁,行動頻繁也就罷了,關鍵是專打自己人,尤其是蘇聯作為華約老大對於各個小弟的暴打。宗旨儼然由應對西方世界的武裝威脅變成了幹涉各成員國的內部事務。華約存在的35年裏,也就隻有民主德國和保加利亞沒有與蘇聯發生矛盾衝突。
而北約成立後也就隻有法國在1966年退出北約,而時任法國總統的戴高樂退出理由也是要謀求獨立自主、大國地位,改變北約由美國主導的格局,建立美、法、英三國指揮機構,但事後北約也沒因此直接幹涉法國,更加不要說軍事威脅。43年後的2009年,法國重新加入北約,成為骨幹成員國之一。
而且北約與華約最大的區別是北約真的敢保護自己的盟國,隻要你真的受到威脅想加入且條件符合我就要。很多人一直在說北約擴張,其實華約也可以擴,為何擴不了,一是他愛幹涉成員國事務,老撾、蒙古、越南、古巴都是華約觀察員國,中國曾派觀察員參加華約會議,但後來為啥不加入大家都知道。同為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從1948年開始就和蘇聯相敬如賓,蘇聯一直插手不了南聯盟,直到南聯盟解體後俄羅斯才有機會伸手到南斯拉夫。二是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太看重自身利益,北約是隻要條件符合你敢來我就敢要,波羅的海三國離莫斯科那麽近,到隻要你敢,我就不怕俄羅斯態度,我就敢要。但當年的蘇聯呢?害怕朝鮮處境太危險不要,想想也是,抗美援朝還是慫恿中國去打,蘇聯都不敢去參戰。古巴的卡斯特羅曾強烈要求加入,但也不要,害怕和美國衝突(當然古巴導彈危機被解除後對於美國的私下承諾也是原因之一)。反倒是天天盯著和西方八竿子打不著的蒙古,為的還是要防範和威脅蘇聯的最大潛在社會主義對手中國,結果被其他成員國一致反對。所以華約成員國要退出,加入對手北約還真不賴他們。
當年華約與中國是直接敵對關係,珍寶島事件中和中越戰爭中,華約為蘇聯和越南搖旗呐喊,《人民日報》曾多次指出“華約已經由一個防禦帝國主義侵略的組織,變成了侵略成性的反社會主義的工具”,當然這些曆史在“三個無上限”的新中俄關係之後,好像都被新一代中國的領導人拋到腦後了。
所以華約的解散是必然的,甚至說如果不是蘇聯絕對強大的軍事實力控製,華約解散得更早。北約和華約好比兩個互相競爭的公司,從成立之初,一個公司不斷有人申請入職,一個公司不斷有人申請離職。眾人申請入職的公司不一定都好,但大家都要跑的公司一定不好。最終離職不斷的公司破產,然後就要求競爭對手一起破產,想想也不可能。
而現在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經常表現出的依舊是當年蘇聯的那種對盟國打壓,對非盟國小心處理的做法,從內部剿滅車臣,對外出兵格魯吉亞,再武裝公投克裏米亞,最後雄心勃勃的發動對於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不過從白俄羅斯和中亞各國都不願意在關鍵時刻和俄羅斯共同出兵烏克蘭可以看出來,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風格,但是它畢竟沒有蘇聯那種絕對的軍事實力,它的小弟也都是三心二意,騎牆觀望,這個可能也是華約後遺症的結果之一吧。
北約在蘇聯解體後的東擴行為,沒有超出大棋局概念,仍舊是殖民主義為基礎的地緣政治理論。
人類做選擇的基礎是成本,這是人類思維方式。如果想要他人做出對你有利的選擇,隻需要增加對方某方麵的成本,就能迫使他做出你希望的選擇,這種方式你認為無害?
而這就是大棋局的立意,北約不過就是重複這個概念,不斷東擴。
比如美國把軍隊駐在韓國,這就在亞洲大陸有了軍事幹涉的機會,如果在日本就失去這種能力。而如果美國有軍事幹涉亞洲的能力,亞洲國家就不能自由發展,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美國因素,比如是否會影響美國的利益?
這叫地緣政治。
同樣的,美國每一次讓北約東擴,都是迫使俄國不得不強化西部的軍備,這是要花錢的。經濟發展也不得不考慮可能的軍事影響,畢竟北約是個軍事組織,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戰爭。這類似大陸在五六十年代盡管在福建修了全國最好的公路係統,但不敢在福建投資發展,因為老蔣已經試過很多次反攻大陸了,任何政府都不會在可能出現戰爭的地方大量投資。
對於美國來講,每次北約東擴引起的俄國的抵製,都可以刺激歐洲,迫使歐洲擔心俄國的反彈,那麽北約就更加重要,兔死狗烹的概念並不是隻有中國人懂。
這就加強了美國在歐洲的權重,最低限度也可以給歐洲賣武器賺錢。
這就是地緣政治對經濟的作用。
在北約華約之間,雙方的差別是經濟水平,而不是誰是自己上,誰是恐懼的概念。北約至今也沒有直接介入烏克蘭戰爭,而這個戰爭是因為北約東擴導致的,這算什麽“自己上”?根本就是借刀殺人。
如今為什麽上合組織不斷有人申請,但美國的亞洲北約卻弄不起來?這兩個都是軍事機製,背後考慮的是成本,在亞洲與中國作對的軍事機製的成本是什麽。
這篇文章的質量,怎麽說呢?缺乏曆史知識,陷於誤導。在如今的世界,如果美國退出,世界可能會有很多小型戰爭,但不會有大型戰爭的軍事威脅。
這就是帝國對世界的影響作用,帝國的崩潰導致世界失序,但不會出現帝國對世界的軍事威脅。前者是新秩序建立過程必然發生的,後者是產生毀滅世界的壓力。
那種對人類社會心理影響更大?中國話講,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