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9 日,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發表來自香港大學醫學院三位學者的評論性文章:來自 2022 年初香港第五輪新冠疫情的經驗教訓(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in Hong Kong in early 2022),總結了 6 條經驗: - 香港第五輪疫情主流毒株為 Omicron BA.2,是所有 SARS-CoV-2 毒株中傳染性最強但致病性最低的,與早期全球流行毒株特性有很大不同。
- 香港第五輪疫情極高的死亡率來自大批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完全疫苗接種或接種疫苗有效率較低的老年患者。
- 兒童患者感染 Omicron BA.2 常見,但整體感染率或嚴重性並沒有明顯變化。
- 快速抗原檢測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快速發現感染者並且減少對公共資源的消耗。
- 香港醫療係統在第五輪疫情中承受巨大壓力,但沒有崩潰也不應該崩潰。
- 居家隔離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具有成本效益,有助於減少感染者在公共場所的暴露時間與傳播風險。
全文編譯如下。
從 2021 年 12 月 31 日到 2022 年 3 月 23 日,香港第五輪新冠疫情已經奪走 6356 人的生命。3 月 12 日,香港新冠死亡率達到 3.73/10 萬人,為世界最高,遠超美國 0.38 和新加坡 0.17。3 月 23 日,核酸檢測和快速抗原檢測顯示,在過去 24 小時內香港新增本土病例 4246+7990 例,累計報告 1075519 例,占人口總數 14.5%。在第五輪疫情暴發前,由於實施了適度的非藥物幹預(NPI)和嚴格的邊境管製措施,香港已經成功地近 100 天沒有出現本土病例。香港此前在遏製新冠 Alpha 和 Delta 毒株方麵都取得過成功。2021 年 11 月,香港報告了第一例人類感染 Omicron 突變株的病例,隨後很快確定 Omicron 完整序列。然而疫情後續迅速進入爆發期,在嚴密監控下失控。盡管在暴發前,我們已經實施了多項 NPI 措施,但效果值得懷疑。人們普遍認為僅通過 NPI 手段(如保持社交距離、大規模核酸檢測、關閉餐館和其他高風險場所、追蹤密切接觸者、隔離)就能夠預防由 Alpha 或 Delta 毒株引起的嚴重疫情,但當 Omicron 成為主流毒株時,這些措施可能還不足夠。第五輪疫情是香港抗擊新冠的轉折點,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將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防疫舉措有所參考,以下是其中 6 個來之不易的教訓。首先,要了解 Omicron BA.2 在傳播性和致病性方麵的區別。香港第五輪疫情主流毒株與此前全球早期流行毒株及致病特性有很大差異。Omicron BA.2 突變株是目前所有 SARS-CoV-2 毒株中傳染性最強但致病性最低的。此外,Omicron BA.2 存在免疫逃逸。當前,中國香港 91.3% 人口已接種第一劑疫苗,81.3% 人口已接種第二劑,超過三分之一人口已經接種第三劑加強針。而第五輪疫情中的感染者大多數為突破性感染,且其中 500 人是為 Omicron BA.2 二次感染。Omicron BA.2 發生突破性感染或再次感染後,抗體迅速上升,並在病毒核酸和抗原可檢出後 3~5 天內趨於穩定。與 SARS-CoV-2 原始毒株感染者相比,整個過程(誘導抗體產生、疾病轉歸和病毒脫落窗口期)都縮短了至少 2 天。在香港第五輪疫情中,超過 99.9% 的 Omicron BA.2 感染病例無症狀或輕度表現,這也使得識別感染者和執行清零政策更加困難。由於疫苗的保護作用,Omicron BA.2 感染者的臨床表現並不比流感或普通感冒更嚴重。在任何時間點,全港隻有不到 150 例重症病例和不到 150 例需要 ICU 治療病例。其次,香港第五輪疫情中極高的死亡率來自大批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完全疫苗接種或接種疫苗有效率較低的老年患者。雖然 60~69 歲、70~79 歲和 80 歲以上人群僅占香港人口的 14.5%、7.6% 和 5.4%,但占住院病例的 13.5%、20.9% 和 51.4%,以及第五輪疫情中死亡人數的 8.4%、16.6% 和 70.8%。也就是說,第五輪疫情中 85.8% 的住院病例和 95.8% 的死亡病例都來自以上三個年齡段的老年人群,約 90% 死亡病例沒有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截至 2022 年 3 月 17 日,香港約有 90% 人群接種至少一針疫苗(圖 1A)。但在 2 月疫情暴發之初,香港隻有不到 20% 的 80 歲以上老年人群接種了新冠疫苗,與同一組中超過 60% 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率形成鮮明對比。70~79 歲年齡組接種疫苗的人數略多,但整體也偏低。A:2021 年 2 月 26 日至 2022 年 3 月 17 日,未接種、僅接種第一劑、接種兩劑、接種加強針人數占總人口和年齡組百分比(包括 Sinovac 和 BioNTech)。B:每個年齡組和總人口中第一針、第二針或加強針接種 Sinovac 和 BioNTech 百分比。70~79 歲和 80 歲以上兩個年齡組中,60~70% 老年人群接種 Sinovac 新冠疫苗(圖 1B),死亡率分別為 8616.3/100 萬人和 1463/100 萬人。60~69 歲、50~59 歲和 40~49 歲年齡組的死亡率分別為 393.7、125.2 和 33.3(圖 2A),60 歲以上人群住院人數(圖 2B)或入住 ICU 人數(圖 2C)也更多。A: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3 月 17 日整體與各年齡組死亡率。D:未接種、接種第一劑、接種兩劑或加強針各年齡組死亡率。將未接種疫苗的 80 歲以上人群的死亡率(14531.2/100 萬人)與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疫苗同一年齡組人群死亡率(2211.7/100 萬人)進行比較,存在 6.6 倍的差異。對於 70~79、60~69 和 50~59 歲的年齡組,未接種疫苗和完全接種疫苗組之間死亡率差異為 15.1、27.1、63.1 倍(圖 2D)。在相對年輕的群體中,接種疫苗的益處明顯更大(仍有待進一步分析其中有多少可能歸因於年齡和疫苗的選擇,年輕群體更多接種 BioNTech)。三針 BioNTech 或兩針 Sinovac 加一針 BioNTech 接種者都沒有出現死亡,即加強針接種 BioNTech 能夠降低 Omicron BA.2 感染風險,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這與新加坡的實際數據基本一致:與未完全接種疫苗年齡組相比,加強注射 mRNA 疫苗可使 80 歲以上年齡組的死亡率降低 24.8 倍,與接受兩劑組相比降低 4.1 倍。此外,即使在一小部分接受 BioNTech 加強針接種人群發現突破性感染,多為無症狀或輕度患者。因此,在下一代 Omicron 變異特異性疫苗問世之前,加強注射 BioNTech 等高有效率疫苗應該預防感染、嚴重疾病或死亡的最佳方法。目前已實施多項緊急措施以降低老年人群死亡率,包括: -
- 養老院閉環管理,最大程度減少老年人及其看護人與外界的接觸;
- 高危患者應用 Paxlovid 和 Molnupiravir;
- 定期對老年人群進行快速抗原檢測,以便盡早發現和隔離感染者;
- 所有需要住院的老年患者分配到定點醫院,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療;
-
在某種程度上,香港未接種疫苗老年人群死亡是一場意料之中的悲劇,以寶貴的生命在香港第五輪疫情中給世界帶來了深刻的教訓: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新冠疫苗來保護老年人群。第三,Omicron BA.2 感染在兒童中很常見,但致病性沒有第五輪疫情中觀察到的那麽高。由於本輪疫情暴發初期,兒童群體的疫苗接種計劃才剛剛開始(圖 1A),因此 0~19 歲年齡組感染人數在總感染人數中 8% 的占比可以理解,兒童整體感染率不高於其他年齡組。盡管一些 Omicron BA.2 感染兒童死亡病例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恐慌,但 Omicron BA.2 在兒童中的感染情況並不特別嚴重或致命。目前共報告 9 例兒童死亡病例,1~19 歲年齡組死亡率為 0.81/10 萬人,與 20~29 歲組 7 例(0.87)、30~39 歲組 14 例(1.24)、40~49 歲組 35 例(3.06)相比,基本持平甚至更低。比較死亡率(圖 2A)、住院率(圖 2B)和 ICU 入住率(圖 2C)時,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在 12~19 歲年齡組中可以看到,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有助於將死亡率降低 45.6 倍(圖 2D)。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死亡的兒童都存在潛在的疾病。因此,在第五輪疫情中,人們誤以為 Omicron BA.2 在香港造成許多兒童死亡或導致兒童患上更嚴重的疾病,但事實恰恰相反,香港兒童感染 Omicron BA.2 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大多是輕微或無症狀的。此外,疫苗接種是保護兒童免受新冠感染、即重症新冠或死亡的最有效途徑。第五輪疫情中,快速抗原檢測在識別感染者和保證工作環境中無病毒汙染的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感染初期,病毒載量會迅速上升到較高水平,此時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在這一階段都能夠較好地檢出感染者。在恢複期,核酸檢測可檢出更多 Ct 值大於 25 的患者。但這些人中大多數已經有中和抗體,不再具有傳染性。而抗原檢測陽性與病毒脫落和傳染性有更好的相關性,因此,抗原檢測更有助於識別受感染的個人,特別是那些潛在的超級傳播者。與 5 天內進行一次或兩次核酸檢測相比,5 天內每日一次抗原檢測的匯總結果在早期診斷新冠感染時更加靈敏和可靠。以香港為例,抗原檢測在這樣的環境中靈敏度和特異性更高,且抗原檢測在 15~20 分鍾內就可出結果,可以快速診斷並隔離感染者。第五輪疫情早期,成千上萬的人排了幾個小時的隊做核酸檢測,這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由於檢測量大,核酸檢測的周轉時間較長,從 3~7 天不等,這使得核酸檢測變得失去意義,成為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如前所述,Omicron BA.2 感染進展非常迅速。在核酸檢測結果出來的 3 天後,接受檢測的人的傳染性已經大大降低。5 天後,他們基本已經完全康複,清除病毒。此時,抗原檢測更具有實用性。第五輪疫情中,許多人討論過大規模強製核酸檢測的必要性。有人曾提議香港仿照深圳,在三周或九天時間內對每個人進行三輪連續的核酸檢測,但這是非常昂貴的,而且人們需要等待數天才能拿到核酸檢測結果,這一提議是不實用的。此外,對於需要避免聚集、隔離設施不足、感染者過多的情況,由於感染人數眾多,僅通過三輪核酸檢測很難發現所有感染者,也很難在此之後實現清零。第五,香港的醫療體係在第五次疫情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並沒有崩潰,也不應該崩潰。
大量的病例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超過 1.57 萬名(約 20%)公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但截至 2022 年 3 月 17 日,其中半數已返回工作崗位。
人們一直在爭論醫療體係是否已經崩潰,是否處於崩潰邊緣或已達到極限。然而,一些人呼籲公眾應保護醫療係統以免崩潰,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醫療係統本應為了保護人民而建立。實際上,這些應該是相互依存的。
我們的醫療體係隻有在沒有崩潰的情況下才能保護人民。如前文所述,自第五波疫情開始以來,重症患者及 ICU 患者總數均在 300 人以下。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輕微,不需要特殊醫療護理。許多人住院隻是為了預防。
因此,如果香港的醫療體係在第五波疫情中崩潰,必然是由於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決策和錯誤的資源配置。
但是,如果所有想住院的人都能住院,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信息必須清楚地傳達給每一個利益相關者。
在第五輪疫情暴發前,我們采取了 Ct 值 45 來判斷感染者是否應該出院。已經康複、但核酸檢測再次陽性的人也被召回醫院,這導致在第五輪疫情初期,沒有醫療需要的人過多地占用了床位。
為了應對確診病例的快速增加,我們將出院標準修降為 Ct 值為 33,後來又降為 30。最後,Ct 值僅作為一種參考,如果主治醫生判斷認為讓患者出院對患者本人、密切接觸者和社區都有益,則就可以讓患者出院。
我們必須有一個恰當的風險評估和分診係統,讓隻有真正需要醫療救助的患者住院,充分利用醫療資源。
有一段時期,住院治療的優先對象是老年人(圖 2B)、孕婦、有基礎疾病患者和兒童。這一方法後來被改進,根據危險因素對這些患者進行進一步分類。
風險評估和分診係統有助於保護醫療係統,使新冠和非新冠患者都得到良好的照顧和治療。為了應對正在進行的第五輪疫情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疫情,我們還需要對這一係統進行進一步改進。在這方麵,如何動員擁有充足資源是當前和今後的一項重要任務。
許多症狀較輕的非住院患者存在焦慮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同時也是錯誤信息的受害者。他們的醫療需要在公立的指定診所得到滿足。此外,還設立了熱線,提供谘詢和報告危險跡象與症狀。
理想狀態下,醫生、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社會工作者應該共同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在這方麵,虛擬線上會診將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如果絕大多數人能感到快樂並保持身心健康,我們對抗疫情的鬥爭就會更成功,我們的社會更強大。在這個過程中,更好的溝通是關鍵。
06.
第六,在第五輪疫情中,對許多人來說,居家隔離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居家隔離不僅具有成本效益,而且對許多感染者及其密接也是可以實現的。隨著感染控製措施的加強,在早期疫情中比較常見的家庭聚集性疫情僅在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報告病例中發生,而且家庭內發病率較低。
此外,由於 Omicron BA.2 突破性感染的病毒脫落時間窗縮短,因此居家隔離或居家健康監測所需的時間也應縮短。
在內地的友好幫助下,香港在大學宿舍、酒店和公共住宅外,還迅速建立了隔離設施和方艙醫院。然而,由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數量非常多,隔離設施永遠不會足夠。居家隔離和居家健康監測是唯一的選擇。
第五輪疫情來自隔離酒店的一起意外感染,這提醒我們,需要重點關注隔離設施的通風和感染控製。可以考慮將公共隔離設施留給那些需要與高風險家庭成員共同居住或缺乏獨居空間的人。而且即使是在公共設施隔離,也不應停留太久。縮短在公共設施的隔離時間,可以在不增加意外感染風險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寶貴的資源。
最後,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接觸 Omicron 毒株的地區,Omicron 大規模暴發的可能性相對更高,因此有必要為此類暴發做好準備。當世界上盡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且通過自然感染獲得了一些對 Omicron 的免疫力後,我們才有可能看到新冠大流行的結束。
後記:
對比最近上海的疫情,其實上海的疫情是非常之低烈度的,但是因為大規模封城而產生了不少次生災害,其實有關無症狀者是否應該在家隔離,全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是這樣做的,中國和少數其它地區除外,當然從一方麵說,除了中國等國家,大多數國家做不到大規模全員篩檢和隔離,但是這種全員篩檢和隔離本身產生的其它問題,也是很多問題的來源。
“有一個段子說,上海現在就是一群疲憊不堪的醫護把一堆瀕臨死亡的病人攔在醫院外,守著病房生龍活虎的無症狀感染者刷手機。”
這個段子裏麵說明三個問題,第一,無症狀感染者是不是需要排隊去檢測,第二,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應該用公眾資源去隔離,第三,對於真正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是否應該有高於染疫的普通病人的優先級得到救治
如果是我來回答,肯定是,絕大多數人應該先做自我檢測,無症狀感染者(包括輕度症狀感染者)應該在家隔離但是及時跟蹤,危重病人需要及時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