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266) 星港雙城一樣疫情兩樣晴

(2022-03-12 18:46:50) 下一個

最近,盡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國際新聞的軍隊頭條,但是對於華人來說,香港的COVID19疫情的突然大規模爆發,包括幾乎全世界最高的死亡率都讓人不得不特別關心。

截至3月12日,總人口僅755萬的中國香港當日新冠肺炎新增確診人數達到27,646人,當日新增483人死亡;此前連續3天的日新增確診超5萬、連續8天新增確診超3萬,連續5天死亡人數超百人。——第五波以奧密克戎(O株)為優勢毒株的疫情爆發以來,在中國香港和很多亞洲國家傳播速度顯著超過前四波疫情。香港為例,在2月1日至3月5日的33天內,僅公布的累積確診人數超過67萬人、死亡3927人。

每日必看】疫情大失控! 香港單日確診破3萬例不排除實施禁足令|專家抵港協助抗疫! 方艙醫院落成供3800張病床@

下麵是幾個有關COVID19的觀察

1. O株疫情走勢——全球高點已過、北亞一些國家仍未“達峰”

截至3月初,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疫情已經大幅緩和。疫情對歐美主要經濟體影響的高點已過,歐美國家經濟及人員跨境流動正在全麵重啟。

整個2月份,全球範圍內,除韓國、中國香港和部分東南亞國家以外,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新增確診都已經見頂回落。截至3月初,美國、英國日新增確診已經回落到低於去年12月初(O毒株主導的新一波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主要歐洲國家新冠滾動死亡率已經降到0.5%以下——鑒於歐洲國家加強針接種率高於美國、而新冠病死率明顯低於美國,說明加強針接種的確是防範重症和病死、應對O毒株的最有效手段。往前看,盡管疫情“餘波”尚在,但隨著完成疫苗接種成為各國人員跨境流動的基本必需條件之一,疫情對歐美醫療資源的擠兌影響可能逐漸減弱。

截至3月初,美國、歐盟國家、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重新放寬入境要求——隻需完成疫苗接種,入境即無需隔離,簽證申請也都已放開。歐美各國國內的社交隔離、線下服務業經營限製等防疫措施也都逐步取消,服務業全麵重啟。

亞洲地區,日本的7天平均新增確診於2月上旬見頂、隨後平緩回落。但與此同時,北亞的韓國和中國香港疫情卻仍“來勢洶洶”——韓國的日新增確診從1月下旬開始加速增長、香港則是2月以來加速“爆發”,短期仍難言見頂。

2. 香港本輪疫情——特點、難點、及痛點

香港自2月以來的本輪疫情“來勢洶洶”,確診病例增長大幅超過2020-2021年曆輪疫情。3月5日,香港當天官方公布新增確診37,529例、此前連續3天的日新增確診在5萬人以上、連續8天新增確診超過3萬人(圖表4);最近一周內,香港官方公布的日新增確診最高達到56,827例(3月3日),較2月下旬(2月20日)跳升9.4倍。2月以來,香港本輪疫情累計公布新增確診42.64萬例,占總人口的5.6%、是此前各輪疫情累計確診人數總和的30倍——考慮到香港近期才開始考慮將自測陽性納入確診統計,而此前或有相當數量的無症狀患者未進行檢測、輕症自測陽性未納入官方的確診統計,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更遠高於此。

截至 3月5日,香港最近一周內的單日新增確診占人口比例最高達到7527例/每百萬人(3月3日)—— 鑒於香港最近一周公告的新增確診人數呈“直線上升”,7天平均數據不能完全體現其增勢的“劇烈”。橫向對比,這一確診比例遠高於新加坡(7天平均3070例/百萬人)和韓國(7天平均3601例/百萬人)、更遠高於主要歐美國家(普遍在200-1900例/百萬人區間)。即便是相對“平緩”的7日平均數據,香港最新的7天平均新增確診占人口比例也已達到5708例/每百萬人,遠高於韓國、新加坡等地;與歐美國家本輪疫情高點對比,香港7天平均新增確診占人口比例仍遠高於美國(高點2451例/每百萬人)、英國(高點3209例/每百萬人)、法國(高點5277例/每百萬人)等。

雖然疫情早期確診人數可能大幅漏檢和低報、推高表觀死亡率。但按人口占比計算,香港可能是年初以來全球有較完全統計的、表觀死亡率最高的發達地區(圖表7)——直觀計算、最近一周新冠累計死亡數達到149人/每百萬人,遠超過同口徑下的美國(周新冠死亡人數比例36人/每百萬人)、韓國(15人/每百萬人)、新加坡(13人/每百萬人)等。2月1日-3月5日僅33天的時間,香港因新冠累計死亡1491人、而2020年初~2022年1月末總共隻死亡213人,本輪疫情死亡人數是此前累計死亡人數總和的7倍。

最近一周香港新冠死亡病例數加速上升、一周累計達到1127人,3月1日當天死亡數達到246人。死亡病例數上升斜率更甚於“公告”的確診人數:通常情況下,死亡病例變化“滯後”於確診數2-4周,但香港最新的7天平均“滾動”病死率達到4.5%(新冠死亡人數 / “領先”兩周的確診人數,分子、分母均7天移動平均)、最近半個月的“滾動”病死率平均超過了5%、3月1日當天甚至超過6.5%(圖表6)——而同期主要歐洲國家、韓國、新加坡等地都在0.5%及以下,美國低於1.5%;本輪全球O毒株傳播高峰期時(1月份),這些國家的滾動病死率也都未超過3%。

香港本輪新冠疫情表觀死亡率奇高、可能主要歸因於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比例低、居住環境擁擠、一定程度上的醫療資源擠兌,以及可能最重要的是——漏檢漏報可能較為嚴重、造成確診人數“分母過小”

香港本輪新冠疫情表觀死亡率奇高、可能主要歸因於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比例低、居住環境擁擠、一定程度上的醫療資源擠兌,以及可能最重要的是——漏檢漏報可能較為嚴重、造成確診人數“分母過小”——具體看:

1)中國香港人口老齡化相對較為嚴重、“易感”人群基數較大,感染新冠後病死風險更大。根據香港統計局發布數據,目前香港居民年齡中位數在44歲左右,老齡化程度較中國大陸(中位數38.4歲)、美國(中位數38.3歲)明顯嚴重(圖表8)。老年撫養比 ——老齡人口/勞動力人口 ——更能說明結論:目前香港地區的老年撫養比為26%,比韓國(22%)、新加坡(23%)、中國大陸(17%)都高。

2)結合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和人均住房麵積來看,香港居民的居住環境“密度”較大,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數據顯示香港本輪疫情傳染率明顯高於同期的韓國、美國、英國。香港的人口密度達到6800人/平方公裏,而我國前十大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為深圳市(8830人/平方公裏),排名第二的上海僅有3925人/平方公裏、北京隻有1330人/平方公裏;香港人均住房麵積更明顯低於以“密度大”聞名的韓國首爾,據Our HongKong Foundation數據,香港的人均住房麵積為18.9 平方米;而首爾的人均住房麵積為30.1 平方米,新加坡為27.6平方米

疫情傳染率R(或繁殖率)的概念是,由單個受感染新冠病人個體引起的新感染的平均數量。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https://covid19.sph.hku.hk/sc/dashboard),O毒株疫情以來,香港疫情傳染率最高在今年1月初時達到過5.5;2月以來,最高在2月第一周達到過4;截至3月初為3.2左右。相比之下,韓國(1.5)、新加坡(1.4)、美國(0.5)、英國(0.7)等國家2021年初至今的傳播率都沒有超過2(括號內為截至2月末的傳播率)

3)醫療資源存在一定的“擠兌”,同時加強針、以及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比例較低。隨著本輪疫情確診、重症及死亡人數幾何式上升,香港醫療及抗疫資源快速消耗——中國香港和韓國人均ICU床位數量(分別為每10萬人7.1張,和每10萬人10.6張)在主要經濟體當中僅處於中等水平、明顯低於美國(每10萬人34.7張)和德國(圖表12)。在2月下旬時,香港醫管局即表示ICU病床使用率已達60%、醫院隔離病床的使用率已逾九成(隨著最近兩周疫情加速發展,香港目前ICU占用率更可想而知)。而據3月4日文匯網報道,香港各公立醫院已有5,251名醫護人員及支援人員累計確診,其中僅有約600名已康複回歸工作崗位。目前,醫管局編製內的醫生和護士合共33,684人,如果再加上其他專職醫療、護理支援、行政人員等人員,醫管局人手總計約8萬人,染疫人數已占整體人手超過5%

根據香港政府統(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5th_wave_statistics.pdf),截至3月5日,本輪疫情當中,香港新冠病亡的8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病亡人數的68.7%。同時,本輪疫情青少年和兒童並不完全與死亡“絕緣”——截至3月5日,12歲以下青少年累計有4例病亡,成為“痛點”。今年1月底,香港至少接種一針疫苗的人口占比為71.4%、接種兩針疫苗的占比為64%、接種過三針疫苗(加強針)的占比為12.6%;截至3月初,三項數據依次為78.4%、68.1%、19.3%。歐洲國家、以及韓國的加強針接種率普遍超過5成,而香港相對較低,高齡人群疫苗接種情況更差。香港80歲及以上老人完成兩針疫苗接種的比例仍隻有3成、三針接種的比例隻有7%。相比之下,20-70歲群體的兩針疫苗接種率則超過了7成

4)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病死率的“異常高位”可能說明存在相當可觀的漏檢和漏報現象,由於檢測能力的限製,部分輕症患者可能未申報或接受核酸檢測;“實際”的感染數字可能更高於公告的確診數。我們從“反常”的高病死率入手,以公告的病死人數、以及韓國、美國、歐洲發達國家在本輪疫情高增長期大約在0.2%左右的“正常”病死率反推,估測香港單日“實際”感染數可能早在2月20日左右就已超過7萬人、是港府公告確診數字的10倍以上;目前的單日感染數也可能是港府公告確診數字的2-3倍。

4.香港疫情的可能發展及應對

往前看,我們估計香港的 “實際”日增感染高點可能在3月中旬見頂。參考與香港人口密度接近的新加坡,新增感染人數從今年1月下旬開始快速增長、而截至3月第一周已逐步築頂,日增感染“快速上行期”大約為5-6周;而香港本輪疫情是從2月以來快速發展、可能在3月中旬見頂。歐美國家的“新增確診曲線”也類似: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從O毒株疫情開始“爆發式增長”的去年12月初起算,也至少經過6周時間才逐漸見頂。

但我們認為官方公告的日增確診數可能“滯後”至3月下旬見頂、晚於“實際”感染數,高點也將低於實際感染數——鑒於核酸檢測和快速自測覆蓋率的提升需要一定時間,且漏報和輕症患者不上報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隨著檢測力度逐漸加大,實際感染數和公告確診數的差異將逐漸縮小

香港大學醫學院2月21日發布的研究模型顯示,香港“實際”的新冠感染數字可能遠超公告確診數,其預計本輪疫情高點的實際感染數將達到18.1萬人每天,而截至4月末,全港累計60%的居民或將感染新冠——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預測結果。

往前看,香港可能采取哪些措施應對本輪疫情?——可能包括加大檢測強度、建設更多社區隔離設施、收緊社交防疫政策、對易感人群加大疫苗接種力度等。據香港商報報道,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月22日宣布將從3月開始為所有市民進行三次強製病毒檢測;同時香港開始將居民自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RAT)並報送的陽性結果納入確診人數統計。檢測力度的加強,或將使得官方公告的確診數字與實際感染數字的差異逐漸收窄。為減輕醫療資源擠兌壓力,香港政府要求輕症患者居家觀察、直至自測(快速抗原檢測)呈陰性;預計將新增建設總數超過70000個床位的(臨時性)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針對老人和兒童加大疫苗接種力度。

最新的新加坡COVID19政策,新加坡將簡化防疫規則 將重點關注住院率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周五在簡報會上披露,該國計劃簡化疫情防控政策,並將關注重點從新增病例數切換至住院率情況。王乙康表示,該國目前符合接種要求的人群中已有95%的人口完成疫苗免疫。隨著疫情趨緩和醫療係統的壓力下降,疫情防控措施也會放鬆,政府預期這一條件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實現。

上麵我主要是介紹香港的疫情相關情況,最後,我把有關新加坡和香港的疫情引起的變化總結一下。

彭博經濟經濟學家 Tamara Mast Henderson 和 Eric Zhu 匯編的關鍵數據顯示,一些企業厭倦了嚴格的隔離規定和無法自由旅行,已經轉移到新加坡。 分析師已將香港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 0.6 個百分點至 1.4%,並預計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 4.7%。

雖然兩國政府直到最近都遵循零新冠病毒戰略,但新加坡現在正在過渡到與病毒共存。 另一方麵,香港正在加倍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定——麵對 omicron 增加的傳染性,一些居民和商業團體批評這一政策是徒勞的。

relates to Singapore Vs. Hong Kong: Covid Strategies Push Rivals Further Apart

亨德森和朱說,香港和新加坡都在 2020 年經曆了急劇的經濟收縮,隨後在 2021 年出現反彈,但總體而言,新加坡的增長已經領先。 展望未來,Bloomberg Economics 預計今年香港經濟將受到重大損害,即使對其零新冠病毒戰略進行政策重新思考。

香港更傾向於限製活動。 新加坡強調疫苗接種。 香港要求中國境外遊客在指定酒店隔離 14 天。 另一方麵,新加坡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免檢疫旅行通道。 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香港約 70% 的人口接種了兩劑疫苗,而新加坡的這一比例為 91%。

在香港和新加坡,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997 年回歸中國統治的前英國殖民地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每 10 萬人中有 3 人死亡,而新加坡則為 15 人。

但亨德森和朱說,大流行三年後,世界各地對限製措施的耐心逐漸減弱,這兩個亞洲金融中心的人們被困在狹窄的城市範圍內,情況更是如此。

銀行存款顯示出最明顯的轉變跡象。 香港的存款增長在過去三年大約減半,從前三年的 9.1% 下降至平均 4.3%。 根據城市貨幣當局的數據,新加坡的存款增長率在 2019 年至 2021 年間平均增長 7.3%,約為前三年的兩倍。

新加坡的外幣存款增長速度更快: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同比增長 82.7%。

由於大流行,這兩個城市都對商業和零售租金產生了類似的影響,但香港的空置率更高,在 2021 年底達到 10.6%,為至少 15 年來的最高水平。 根據高力國際和新加坡城市重建局提供的統計數據,新加坡的空置率在 2021 年第三季度達到了 6.3% 的四年高位,這是有數據的最新時期。

relates to Singapore Vs. Hong Kong: Covid Strategies Push Rivals Further Apartrelates to Singapore Vs. Hong Kong: Covid Strategies Push Rivals Further Apart

自大流行以來,這兩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都趨緊,一些公司至少暫時從香港搬遷員工。 在金融、保險和專業服務領域,新加坡的增長正在加速,但香港的增長放緩。但 Henderson 和 Zhu 也指出,隨著政府繼續收緊對外國雇員的薪酬和資曆要求,新加坡吸收大量香港專業人才外流的能力更加有限。

由於飛行禁令和酒店隔離,如今很少有人冒險前往香港。 在經曆了數月的民主抗議活動阻礙了入境後,入境人數在 2019 年下半年開始下降 40% 後,已降至微不足道的數量。 雖然新加坡的遊客數量也受到了影響,但隨著城市重新開放,遊客人數再次增加。

relates to Singapore Vs. Hong Kong: Covid Strategies Push Rivals Further Apart

總結:

。 嚴格的限製措施使香港對企業的吸引力降低
。 彭博經濟數據顯示,一座城市正在慢慢失去優勢

一個月前,中國藥監局還有一個舉動引起熱議——附條件批準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Paxlovid進口注冊。對於中國而言,此舉頗不尋常,僅僅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不到兩月內就批準入華,使其成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首款獲批的進口防疫產品。Paxlovid等新冠口服藥主要通過抗新冠病毒小分子,來預防重症乃至死亡。輝瑞公司公布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患者在發病後五天內服用,可降低住院/死亡率89%。

然而中國長期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感染人數並不多,重症則更少,因此Paxlovid快速獲批被外界解讀為“為全麵放開做準備”。但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則向中國媒體表示,Paxlovid獲批不代表國門打開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希望抗新冠病毒口服藥扭轉大流行趨勢,要建立在健康人群通過疫苗接種或者感染獲得群體免疫的基礎上,國內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對比香港的疫情爆發後,先爆發再處理,中國大陸一直對奧密克戎嚴防死堵的底層原因 —— 包括群體免疫力低於西方國家、重症床位少且分布不均、中國在下半年召開“二十大”前要保持穩定,這三個原因都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如何全麵開放還值得觀察。

有關大陸和香港疫情的風險提示

1) 疫情傳播速度超預期,全麵重啟再度推遲;

2) 特效藥研發量產速度低於預期,新冠出現新的變種。

 

 

 


(此文數據來源於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